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南京

鎖定
遼南京,即南京析津府,是遼國陪都,人稱燕京(今北京西南)。
938年遼太宗將(今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定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號“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後來在金代經過修繕擴建成為金中都
中文名
遼南京
別    名
南京析津府
名稱來自
“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
地理位置
今北京市西南
歷史背景
其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後來在金代經過修繕擴建成為中都。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節度使石敬瑭以割讓幽、薊、雲、朔等十六個州(史稱燕雲十六州)為條件,換取遼太宗發兵協助。
遼南京又稱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礎上建設的城市。在今北京市西南。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幅員三十六里,是五京中最大的城。遼南京子城又稱內城、皇城,位置偏於西南隅,與大城共用西門、南門。子城之中主要是宮殿區和皇家園林區,宮殿區的位置偏於子城東部,並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牆以外。南為南端門,東為左掖門(後改稱萬春門),西為右掖門(後改稱千秋門)。宮殿區東側為南果園區,西側為瑤池宮苑區。宮苑規模較大,瑤池中有小島瑤嶼,上有瑤池殿,池旁建有皇親宅邸。
由於子城位置偏於西南,城中只有兩條貫通全城的幹道,一條是東西向幹道,名檀州街,一條是南北向幹道。另外兩條幹道則只能從城門通往子城而終止。除幹道之外還有次一級道路。裏坊區分佈在子城周圍,從文獻中可以確定方位的有歸厚、顯中、棠陰、甘泉、時和、仙露、敬客、銅馬、奉先等九坊。坊內的一些寺觀一直留存着,如法源寺即當時的憫忠寺,天寧寺塔即是當時天王寺內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