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

鎖定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又稱果糖-1,6-二磷酸醛縮酶缺陷病,是嬰兒飲食中開始含有果糖時出現的一種嚴重疾病,它是由於肝、腎、小腸中醛縮酶B活性缺乏所致。果糖-1,6-二磷酸醛縮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水解生成磷酸丙糖和磷酸甘油醛。此酶活性缺乏導致患者吸收果糖後,體內果糖-1-磷酸迅速聚集,引起嚴重的毒性症狀。
2018年5月11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被收錄其中。 [1] 
西醫學名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
所屬科室
婦兒科 -
主要症狀
黃疸,肝大
主要病因
遺傳代謝病
多發羣體
兒童
傳染性
無傳染性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

遺傳性果糖不耐症確切的發病率不清,可能高於1/23 000。編碼醛縮酶B的基因定位於9q22.3,引起該病的幾種突變已被發現。北歐最常見的一種突變是錯意突變,外顯子5上的G轉化為C,導致149位的丙氨酸被脯氨酸替代。在歐洲和美國這種突變和其它的兩種突變佔整個突變等位基因的80-85%。可通過直接的DNA分析診斷遺傳性果糖不耐症,通過羊水和絨毛膜的DNA突變分析或連鎖分析可進行產前診斷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臨牀表現

遺傳性果糖不耐症患者在吸收果糖或者蔗糖(通常從水果、果汁或者糖化的穀類攝取)前無任何臨牀症狀。若新生兒出生後即服用含這些糖類的食物或者配方奶粉,患兒會很快出現症狀。早期臨牀表現類似半乳糖血症,包括黃疸、肝大、嘔吐、萎靡、易激惹和驚厥。實驗室檢查包括凝血時間延長、低白蛋白血癥、膽紅素轉氨酶升高和近端腎小管功能障礙。急性果糖攝入導致患者出現低血糖症狀;長期攝入果糖,患者會出現生長遲緩和肝臟病變。若持續攝入果糖,低血糖症狀反覆發作,肝腎功能衰竭進展,最終患者死亡。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疾病診斷

尿液中出現還原性物質時,要高度懷疑遺傳性果糖不耐症。靜脈注射果糖若首先引起血清磷酸鹽快速下降,接着血糖快速下降,隨後血尿酸和血鎂升高支持果糖不耐症診斷。由於口服果糖時患者可能急性發病,不應該對疑似患者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確切的診斷依賴肝組織醛縮酶B活性檢測。 [2]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疾病治療

患者飲食中要完全去除蔗糖、果糖、和山梨糖醇。由於這些糖類經常作為添加劑,甚至大部分藥物也存在,可能很難做到完全去除。開始治療後,患者肝腎功能好轉,出現追趕生長。智力發育一般不受影響。進入成年期,即使患者攝入了果糖,症狀也較輕微。患者的長期預後是好的。由於飲食中避免了蔗糖,患者幾乎沒有齲齒 [3] 
參考資料
  • 1.    關於公佈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通知  .醫政醫管局[引用日期2018-06-11]
  • 2.    楊葉虹,沈稚舟.果糖不耐受症.實用內科學.第13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116
  • 3.    顧學範.遺傳性疾病.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4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