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選堂詩詞論稿

鎖定
《選堂詩詞論稿》是2009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松元,劉夢芙,陳偉。
書    名
選堂詩詞論稿
作    者
趙松元劉夢芙,陳偉
出版社
黃山書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2月01日
ISBN
9787546102405 [1] 

選堂詩詞論稿內容簡介

選堂詩詞論稿 選堂詩詞論稿
2006年12月14日至15日兩天,在香港,由九所大學共同舉辦,有一個盛況空前的學術會議,即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共二百多位來自大陸與海外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開幕的那天,在香港迴歸實況轉播的香港會議中心宴請來賓,金風拂座,和氣浮觴,笑容可掬的選堂老人,面對三十幾桌海內外勝友高朋,面對窗外維多利亞港灣繁星似錦的美麗夜色,他氣度雍容,一如大海不波,天地恆春。開幕第一天,在聽主題演講時,我竟然產生了一種迂遠的想法:不正是選堂的無施於用,反而成全其今日文化中國之大用麼?在他的世界中,舉凡詩詞、辭賦、書法、繪畫、琴藝、篆刻等百年國史中行將消失的國粹,他皆有作品,皆有很強的表現。

選堂詩詞論稿作者簡介

趙松元,男,1961年12月出生,廣東省韓山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社科聯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教育廳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語文學科指導小組成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政協潮州詩社副社長、潮州詩詞副主編。擅長詩詞創作,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出版了《古典詩歌的藝術世界》、《慵石室詩鈔點注》、《增訂註釋全唐詩》(合著,參編)、《中國曆代文學精華譯註》(合著,主編之一)、《中國曆代楹聯鑑賞辭典》(合著,參撰)等多種著作,並參與了《全宋詞評註》第五卷無名氏詞的評註撰寫工作;在《華學》、《學術研究》、《中國文學研究》、《求索》、《中國韻文學刊》等刊物發表了30餘篇學術論文。
劉夢芙,1951年生,安徽嶽西人。曾任中學教師、《中華詩詞》責任編輯。現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百年名家詩詞及其流變研究”主持人、中華詩詞(BVI)研究院學術委員兼二十世紀詩詞文論主編、中華詩詞學會編著中心特約編審。少年時代從父親劉鳳梧學詩,八十年代師事孔凡章先生,並向繆鉞、施蟄存、錢仲聯諸前輩學者問學。已發表論文一百多萬字,詩詞一千餘首,獲全國詩詞大賽一、二、三等獎十多次。著有《近現代詩詞論叢》、《二十世紀名家詞述評》、《二錢詩學之研究》、《嘯雲樓文集》、《嘯雲樓詩》、《冷翠軒詞》,編選《二十世紀中華詞選》,另有古典詩詞評註、古文譯註、古籍點校共六種。

選堂詩詞論稿目錄

序·風雪夜行人
前言
選堂詩詞論
論選堂的生命精神
靈境獨造雅聲遠姚——選堂六十以前的詩歌創作略述
一上高丘百不同——論選堂的哲理詩
論選堂耶魯時期的樂府創作
《瑤山集》藝術世界的審美觀照——兼論《瑤山集》在選堂詩歌創作中的重要意義
為往聖繼絕學,啓來軫以通途——論饒宗頤先生之儒家思想與人文精神
論《選堂樂府》
選堂《論書十要》與詩詞創作
選堂七絕管窺
選堂詩詞用典與點化舉隅
選堂六十以後詩詞略述
選堂詩詞賞析六則
概論·二十世紀詩詞論
20世紀學人之詩略論——兼議古典詩歌在現代的新發展
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對當代傳統詩詞創作的回顧與思考
20世紀詩詞理當寫入文學史——兼駁王澤龍先生“舊體詩詞不宜人史”論
“五四”以來傳統詩詞綜論
詩壇終仗棟樑才——近二十多年來中青年詩詞創作述評
附錄·呈選堂饒公詩
觀《選堂詩詞集》,並讀《論饒宗頤》書中所載錢丈仲聯序文,賦此志感
謁饒宗頤(選堂)先生學術館
賀饒公九十壽詩
次韻饒宗頤教授詩二首
選堂饒公九十壽詩,用昌黎南山詩韻
後記

選堂詩詞論稿前言

2006年12月14日至15日兩天,在香港,由九所大學共同舉辦,有一個盛況空前的學術會議,即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共二百多位來自大陸與海外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開幕的那天,在香港迴歸實況轉播的香港會議中心宴請來賓,金風拂座,和氣浮觴,笑容可掬的選堂老人,面對三十幾桌海內外勝友高朋,面對窗外維多利亞港灣繁星似錦的美麗夜色,他氣度雍容,一如大海不波,天地恆春。開幕第一天,在聽主題演講時,我竟然產生了一種迂遠的想法:不正是選堂的無施於用,反而成全其今日文化中國之大用麼?在他的世界中,舉凡詩詞、辭賦、書法、繪畫、琴藝、篆刻等百年國史中行將消失的國粹,他皆有作品,皆有很強的表現。他兼有文采風流的才子藝人與業精九能的博學碩儒為一身。遙想一百一十年前,1898年的多事之秋,張之洞發表著名的《勸學篇》,主張講中學要有用,言之憂心忡忡:“今日四部之書,汗牛充棟,老死不能遍觀而盡識,滄海橫流,外侮濤至,不講新學則勢不行,兼講新學則力不給。今欲存中學,必自守約始,損之又損,義主救世,以致用當務為貴,不以殫見洽聞為賢。”(守約內篇第八)一個多世紀過去,選堂之學術道路與學問性格,恰與張之洞之“以致用當務為貴,不以殫見洽聞為賢”,背道而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