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遷都

鎖定
遷都表示國家將原來設立的首都,由另一個城市取代的意思。主要行動是將中央政府高層重要機關總部遷移至更有利於軍事防禦的內陸新首都,在古代,多數國家都面對不穩定的政治、軍事、經濟環境,所以古代國家需要遷都的機會較多。但亦因為古代國家行政架構較為簡單,遷都相對於現代國家來説是容易得多,現代的國家遷都要顧及將龐大複雜的政府部門有序不紊地調遷的步驟,和巨大的國家經濟開支,故此一次完整的遷都可能要花上近5-10年的時間。
中國都城多在今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五城或附近 [1]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平改名為北京 [2] (詳見中國遷都論
中文名
遷都
外文名
move the capital to another place
拼    音
qiāndū
同義詞
幸駕
遷都國家
巴基斯坦緬甸巴西土耳其

遷都基本介紹

遷都 qiāndū
[move the capital to another place]
同義詞:幸駕
首都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教的會聚並不是永恆不變的。而遷都背後的原因亦可以涉及很多原因。舊的首都可能由於某些原因(例如經濟、軍事防禦、地震等)而逐漸喪失其重要性。朝代的交替也可能代表首都的遷移,例如中國古代的遷都,西周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東周,唐末朱温要挾皇帝從長安(今西安)遷移往東都洛陽。也有按照領土變更或擴大而遷移首都的例子,例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安卡拉)或東西統一後的德國波恩—柏林)。或是像美國、巴西、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緬甸、韓國、尼日利亞、哈薩克斯坦、南蘇丹等重新建造城市移轉首都,平衡國家發展的例子。 [3]  日本規劃從現在距離火山較近的東京遷都到中部安全區域。

遷都中國歷史中的遷都

遷都遠古

夏朝曾多次遷都。
商朝多次遷移國都,最後在殷建都,時間長達200多年,最後在殷滅亡。
周朝在犬戎攻破鎬京後遷都洛陽,之後史稱“東周”。
戰國時韓國從陽翟遷都新鄭。楚國從郢遷都陳都,後遷到巨陽,後遷都壽春。秦國遷都咸陽。魏國從安邑遷都大梁。趙國從晉陽遷都中牟,後遷都邯鄲。越國都城從會稽遷至琅琊,後遷到吳(姑蘇),後又遷都會稽。

遷都中古

東漢遷都洛陽。194年遷都許昌。
229年孫權稱帝,定都武昌,當年遷都建業。
西晉於匈奴攻陷洛陽後於311年遷都長安。
後趙從襄陽遷至鄴。十六國時遷都甚多,暫不展開敍述。
代國(後為北魏)由盛樂遷都平城。北魏孝文帝於493年將都城遷到洛陽。
唐朝(含武周)前、中期政治中心多次在長安、洛陽間變更。唐朝曾兩次逃亡成都。唐軍閥朱温挾唐昭宗於904年遷都洛陽。

遷都近古

五代後唐滅後梁後遷都洛陽,南唐939年遷都金陵,959年遷都南昌,後復都金陵。
金國於1153年遷都燕京,為中都。後又遷都蔡州。
蒙古元朝忽必列於1272年遷都大都(燕京)。1368年明攻破大都後,元朝遷都上都。
明朝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於1421年遷首都從南京於北京。
後金從赫圖阿拉遷於遼陽,後遷於瀋陽。清入關後,於當年1644年遷都北京。

遷都近代

中華民國於1912年‘’遷都”北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遷入武漢,後於陪都重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遷都現代

1949年毛澤東接受王稼祥建議在哈爾濱、西安、南京、北平、洛陽、開封中選擇北平為都並改名為北京。 [2]  [4] 

遷都外國曆史上的著名遷都

330年,羅馬帝國遷都拜占庭。
阿拉伯帝國於661年遷都大馬士革,762年將首都遷到巴格達。
800年,法蘭克遷都亞琛。
973——974年,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遷都開羅。
1051年,塞爾柱帝國遷都伊斯法罕。
1453年,土耳其遷都伊斯坦布爾(原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1923年遷都安卡拉。
1596年,波蘭由克拉科夫遷都華沙。
1712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遷都聖彼得堡;1918年,蘇維埃俄羅斯政府遷都莫斯科。
1767年,暹羅(今泰)由阿瑜陀耶遷都吞武裏(實則吞武裏王朝建都於此);1782年,接着遷都曼谷。
1796年,伊朗遷都德黑蘭。
1800年,美國遷都華盛頓。
1869年,日本遷都東京(江户)。
1960年,巴西由里約熱內盧遷都巴西利亞。
1999年,統一後的德國政府由波恩遷都柏林。
2005年,緬甸由仰光遷都內比都。

遷都各國故事

全球遷都的國家
巴基斯坦:從南部沿海的卡拉奇遷到北部的伊斯蘭堡
1970年巴基斯坦遷都原因:1、平衡經濟發展。原首都卡拉奇地區經濟發達,新首都伊斯蘭堡地區經濟較為落後,遷都後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2、加強控制的需要。新首都伊斯蘭堡地區原為部族控制區,國家對該地區控制力度不夠。3、國防安全軍事防禦的需要。原首都卡拉奇位於南部沿海極不利於軍事防禦,而巴基斯坦的主要敵對國印度的海軍比巴基斯坦強大很多,遷都北部內陸伊斯蘭堡可以有效減少印度海軍的威脅。
巴西:從東南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到中部的巴西利亞
巴西南富北窮,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的一片荒原上選中了新都的地址,決定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裏約熱內盧遷往這裏,定名為巴西利亞,1960年完成遷都工作。
巴西中部地區土地貧瘠,雨量不均,歷史上又未進行過開發,經濟十分落後。遷都後,巴西以新都為基地,探索出一條在稀樹草原上發展科技的新路子,改變了國內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全面發展。巴西利亞由當年十幾萬人口的小城,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餘萬居民的世界名城。 [3] 
土耳其:從西北沿海的伊斯坦布爾遷到中部的安卡拉
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的首都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邊上的伊斯坦布爾。隨着奧斯曼帝國的日益衰落和俄、英、法等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土耳其面臨被瓜分的危險。首都伊斯坦布爾經常處於歐洲帝國主義列強的炮艦威脅之下,1920年還被英軍佔領過伊斯坦布爾市。被尊為“土耳其之父”的穆斯塔法·凱末爾便到小亞細亞半島組織對外反抗外國侵略、對內推翻蘇丹封建帝制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漸成了鬥爭的中心。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革命勝利以後,1922年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遷都安卡拉,安卡拉便被定為共和國首都。
德國:從中部的波恩遷到東北部的柏林
1991年6月20日,德國聯邦議院通過表決,將聯邦議院和政府所在地從原來西德的波恩遷往柏林。對於統一後的大多數德國人來説,柏林是“德國惟一的世界都市”,是國家和民族統一的象徵。
二戰後在德國一分為二的幾十年間,聯邦德國一直只把波恩視為“臨時首都”。遷都柏林將德國的政治中心向東推移了600公里,使德國成為了溝通東中西歐的橋樑。此外,以柏林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也積極推動了德國東部地區的發展。 [3] 
尼日利亞:從西南沿海的拉各斯遷到中部阿布賈
20世紀70年代中期,尼日利亞當時的首都拉各斯地理位置偏西,與其他地區聯繫不便;加上作為全國第一大港和工業中心,人口過於稠密,城市交通擁擠,環境衞生問題日益增多,缺乏擴建所需要的空間,1979年10月,尼政府正式決定遷都阿布賈。
新首都阿布賈位於全國的地理中心,是一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圍牆的城市,無論是高聳的辦公大樓,還是精美的私人住宅、別墅均無圍牆,一切都是一目瞭然。如今經過多年的精心建設,阿布賈已成為一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美麗都市。 [5] 
科特迪瓦:從東南沿海的阿比讓遷到中部的亞穆蘇克羅
阿比讓是西非最繁華的美麗城市之一,素有“西非巴黎”之稱。20世紀70年代末,許多鄰國的僑民大批湧入,該城的人口以每年11%的速度持續增長。為了解決人口膨脹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198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政府決定將行政機構由阿比讓遷至亞穆蘇克羅市,而阿比讓仍作為經濟首都,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亞穆蘇克羅位於阿比讓以北24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它也是繼大巴薩姆班熱維爾阿比讓之後科特迪瓦歷史上的第4個首都。 [5] 
哈薩克斯坦:從東南部的阿拉木圖遷到中北部的阿斯塔納
1997年12月10日,阿斯塔納取代阿拉木圖成為哈薩克斯坦的永久首都。阿斯塔納位於哈國家版圖的中部,原名切利諾格勒
阿斯塔納從20世紀50年代起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哈北部的重要公路和鐵路樞紐,哈政府遷都的理由有:阿拉木圖市的發展接近極限,難以滿足作為首都建築用地的需求;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大氣污染嚴重;地處南部邊界、處於地震活躍地帶,首都安全受到威脅。 [3]  [5] 
緬甸:從南部沿海的仰光遷到中部的內比都
2005 年11月4日,緬甸軍政府宣佈將首都從仰光遷到中部小城彬馬那,改名內比都。 [6] 
南蘇丹從南部的朱巴遷到中部拉姆塞爾
南蘇丹政府決定把中部城市拉姆塞爾(Ramciel)定為新首都,取代現首都朱巴,打算用3年至5年時間完成遷都。 [7] 
坦桑尼亞:從東部沿海的達累斯薩拉姆遷到中部的多多馬
1973年坦桑尼亞決定把首都從東部海港城市達累斯薩拉姆遷往中部地區的多多馬。1990年坦桑尼亞宣佈,1995年以前完成遷都計劃。由於資金嚴重缺乏時間推遲了好幾年,2017年已基本完成遷都。 [5] 
帕勞:
2006年10月7日,帕勞將首都由科羅爾(Koror)遷至梅萊凱奧克(Melekeok)。
部分想遷都的國家
2004年1月,伊朗政府發言人阿卜杜拉·拉馬贊扎德説,早在1989年伊朗政府就曾經談論過遷都計劃。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哈桑·魯哈尼表示,將盡快討論從德黑蘭遷都的計劃。 [5]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過“分都”計劃。根據該計劃,日本國會中央政府的部分重要機關將遷出東京,以分散東京不堪重負的首都功能。另外,日本東京距離北部火山80公里的不安全因素也是重要原因。當前,關於遷都一事還在討論中,但提出的中部新址方案竟有10個之多。 [5] 
1987年5月,阿根廷眾議院批准了將首都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遷往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別德馬的計劃,其目的是開發人口稀少、資源豐富的南部地區。但是,遷都計劃受到部分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遷都耗資巨大,對阿根廷來説負擔太沉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