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遠(拼音:yuǎ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形聲字,從辶(chuò)袁聲。遠本義為遙遠,距離長。引申為時間的久遠,意義的深遠,關係的疏遠,志向的高遠,地理的邊遠等。還可指多,差距大。又用作動詞,指離開、遠離,再引申有違背等意義。這兩個意義舊讀yuàn,今統一讀yuǎn。
中文名
拼    音
yuǎ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FQPV [3] 
倉    頡
YMMU [3] 
鄭    碼
BDRW [3] 
筆    順
①橫、②橫、③撇、④豎彎鈎、⑤點、⑥橫折折撇、⑦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608)
平水韻
上聲十三阮、去聲十四願 [4] 
注音字母
ㄩㄢˇ
統一碼
8FDC [3] 
總筆畫
3+4
異體字
逺、𢕱、𨖸、𫟨
造字法
形聲字(外形內聲)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四角號碼
3130₁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5]
“遠”一般被認為是形聲字,甲骨文作附①,左部為“袁”,作聲旁,表示讀音。右部為“”,作形旁,表示與行動有關(距離遠就要走很久)。有人認為“袁”有表意的作用,古代的“袁”字是個形聲字,下半部分的“衣”字是形符,本義指衣服特別長的樣子。正因為“袁”有長的意思,而“遠”也有距離長的意思,所以“遠”字用“袁”作聲符並會意。也有人認為“袁”最早和“睘(huán)”是同一個字,本義為一種玉器,與“遠”的本義無關,因此不兼義。
發展至周代金文階段,“袁”字上部或上下各增添一“止”,改為從辵(chuò)、袁聲,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都從辵、袁聲。辵也是與行動有關的意符。後來的小篆字形由金文演變而來。隸書、楷書將“辵”字改寫為走之底“辶”,後簡化為“遠”,以“元”字為聲符,“辶(辵)”為形符,這就成了單純的形聲字了。 [5-8] 
空間的概念與時間概念關係很密切,中國古代認為空間與時間不可分,反映在字義上則有“間”本是空間意義上的縫隙,同樣也可以用來指時間意義上的空閒。“遠”也是這樣。如《呂氏春秋·大樂》“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和《曲禮》中“旬之外曰遠某日”的説法,更是將“遠”字作為指示時間的專用詞加以使用。
“遠”字在空間與時間意義上的運用是最常見的。直到當代這兩個意義還是“遠”字最主要的義項。
“遠”這種距離感用在別的方面,就有了“遠謀”“遠慮”“遠房”“遠親”等這些詞,還有“差遠了”這種表達方式。“遠謀”“遠慮”是對事情的發展變化考慮得很清楚,主要是從時間角度來説。“遠房”指同一宗族中血緣較遠的親戚。中國傳統的家族聚居式的生活,其實是以“房”為單位的各個小家庭共同構成的,每一房就是一個小分枝。從家譜上可以看出,在宗族這棵大樹上距離越遠的分枝血緣越遠。“遠親”除了指“遠房親戚”以外,還指姻親關係較遠或居住相隔遠的親戚。在“差遠了”一詞中,“遠”成了表示程度的副詞,意義更加虛化了。
另外,一些神秘或深奧的事物或感覺也會造成遙遠不可把握的印象。《易經·繫辭下》説:“其旨遠,其辭文。”是説《易》內涵深刻,耐人尋味。古人品評人物詩畫時,有“衝遠”“淡遠”等詞,都是形容一種平和而富韻味的格調。 [21] 

詳細釋義

漢字理解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uǎn
形容詞
時間或空間上距離大(或者説距離長)。(與“近”相對)
far;distant
·繫辭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九章:“他們像旋風一般由遠而近。”
呂氏春秋·大樂》:“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遠方;邊遠;偏遠;遙遠;高遠;遠古;遠祖;久遠;長遠
差別的程度大。
distant
《呂氏春秋·審為》:“韓之輕於天下遠,今之所爭者其輕於韓又遠。”

指血統關係不接近的;不親近的。
estranged

遠親;遠房;疏遠
〈文言〉高遠;遠大。

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田間《趕車傳》第三部:“大家準備作戰,心要堅定志要遠。”

深遠;深奧。
deep;profound
《易·繫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文言〉迂遠,不切近事情。

《詩經·鄘風·載馳》:“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名詞
〈文言〉遠方的地區。
distants
戰國·屈原《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國語·周語上》:“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古州名。故地在今四川省松潘。

舊唐書·地理志四》:“貞觀二年,置都督府,督崌、懿、嵯、闊、麟、雅、叢、可、遠、奉……序二十五羈縻州。”

(Yuǎn)姓氏用字。參看“遠姓



動詞
〈文言〉擴大;擴展。
expand;
spread
《漢書·韋玄成傳》:“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餘郡”

〈文言〉超過;勝過。
surpass;
exceed
魯迅《失掉的好地獄》:“戰聲遍滿三界,遠過雷霆。”

(舊讀yuàn)離開;避開。
leave;
depart from;
avoid;evade
《論語·顏淵》:“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漢書·張騫傳》:“匈奴遣兵擊之,不勝,益以為神而遠之。”
《紅樓夢》第二八回:“(寶釵)所以總遠着寶玉。”
〈文言〉(舊讀yuàn)違背。
violate;
against
漢·徐幹《中論·考偽》:“文同而實違,貌合而情遠。”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1]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遠(yuǎn)
遠,遼也。從辵袁聲。
𨖸,古文遠。 [12] 

説文解字注

“遠,遼也。從辵,袁聲”注:雲阮切,十四部。 [13] 

廣韻

雲阮切,上阮匣 ‖袁聲元1部
遠,遙遠也。雲阮切。二。
於願切,去願匣 ‖袁聲元1部
遠,離也。於願切。一。 [14]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遠;康熙筆畫:17;部外筆畫:10
古文:𨖸、𢕱
《廣韻》雲阮切。《集韻》《韻會》雨阮切,並爰上聲。《説文》:遼也。《廣韻》:遙遠也。《正韻》:指遠近定體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於願切。《正韻》於怨切,並爰去聲。《正韻》:遠之也。遠近之遠上聲,如《詩》其人則遠之類。遠離之遠去聲,如《論語》: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
又葉於員切,音淵。《詩·小雅》:爾之遠矣,民胥然矣。俗作逺。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FDC;下:U+9060) 字形對比(上:U+8FDC;下:U+9060)

書寫提示

“遠"字書寫演示圖 “遠"字書寫演示圖
【規範提示】“辶”3畫,第二筆楷體是㇋(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❶“辶”從左、下包圍“元”,頂部“元”“辶”齊平。❷“元”,兩橫長短不一,都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從豎中線起筆,撇向左下格。❸“辶”,㇋(橫折折撇)的橫段寫在橫中線上側。 [16]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
i̯wăn
王力系統
ɣ
ǐwan
董同龢系統
ɣ
juăn
周法高系統
ɣ
jwan
李方桂系統
gw
janx
西漢



東漢





jan


j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jwən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jwən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jw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
i̯wɐn
擬音/王力系統

ɣ
ǐwɐn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juɐn
擬音/周法高系統

j
iuan
擬音/李方桂系統

j
wɐn

參考資料: [17-18]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十阮

合口呼
次濁
雲阮切
ɣjuɐn
去聲
二十五願

合口呼
次濁
於願切
ɣjuɐn
集韻
上聲
二十阮
匣/雲

合口呼
全濁
雨院切
ɣiuɐn
去聲
二十五願
匣/雲

合口呼
全濁
於願切
ɣiuɐn
禮部韻略


上聲






雲阮切



去聲






於願切

增韻


上聲






雲阮切



去聲






於願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先天


撮口呼

全清

iuɛn

去聲
先天


撮口呼

全清

iuɛn
中州音韻


上聲
先天






俞卷切



去聲
先天






餘眷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一銑


次濁
五遠切
ŋyen

去聲
十一霰


次濁
虞怨切
oyen

參考資料: [1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a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æ̃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æ̃
53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y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ɛ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ɛ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ĩ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ẽ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ye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jiø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jy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yẽ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uĩ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yɵ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ia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jyn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jin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uan
51
上聲
文讀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eŋ
35
陽上
文讀
53
陰上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uɔŋ
31
上聲
文讀
xuɔŋ
242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yɪ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0]  、漢典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9]
  • 2.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10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7]
  • 4.    平水韻 十三阮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29]
  • 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31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70-471
  • 7.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92
  • 8.    裘錫圭著.古文字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2.08:1-2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20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126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04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61
  • 13.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29]
  • 14.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80;398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47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2
  • 1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2]
  • 18.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2]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9]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6
  • 21.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90-39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