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

鎖定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FarUltravioletSpectroscopicExplorer,縮寫為FUSE)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為美國宇航局研製的一顆紫外天文衞星,是美國宇航局“起源計劃”的一部分。加拿大和法國也參與了衞星的研製。該衞星於1999年6月24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用德爾塔Ⅱ型火箭發射升空,運行在高度為773千米的近地軌道上,傾角約25度,週期為100分鐘。 [1] 
中文名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
外文名
FarUltravioletSpectroscopicExplorer
簡    稱
FUSE
發明單位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
發射日期
1999年6月24日
運載火箭
德爾塔Ⅱ7320
發射質量
1360千克(2992磅)
有效載荷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分光計 [1]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發展歷史

FUSE天文衞星是NASA的“起源計劃”項日之一,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聯合NASA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加拿大航天局、科羅拉多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同開發研製。這是第一次由大學全權負責空間探測器的研發和控制。FUSE天文衞星三年的主要任務是獲得遠紫外波長內微弱的銀河系和外銀河系物體的高分辨率譜。這顆衞星的盒狀星體裝載有兩排太陽能電池陣列。安裝在頭部的一個儀器佔據了衞星的大部分,這個儀器由4個排成一行的望遠鏡組成。FUSE使用了4塊鏡面來反射光線並使之聚焦。2001年12月,兩個反作用飛輪快速連續的失效,使衞星進入了一種安全模式。2002年3月,在飛行控制軟件改進後,全面科學探測重新開始。2004年,第三個反作用飛輪失效,2006年1月全面運行重新開始。2007年5月,衞星在僅存一個反作用飛輪的異常情況下繼續運行。“遠紫外分光探測器(FUSE)”衞星於2007年10月18日結束了它的天文觀測任務。 [1] 
遠紫外太空觀測 遠紫外太空觀測
FUSE的徽標 FUSE的徽標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工作狀況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工作在電磁波譜波長為90-120納米的紫外波段,主要科學目標包括研究宇宙大爆炸初期的合成、宇宙中各種化學元素丰度星系的化學演化、星際介質等。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重大發現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探測到的巨型光環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探測到的巨型光環 [2]
天文學家還用遠紫外分光探測器,在銀河系中探測到一個直徑為10萬光年的巨型光環。通過探測器看上去,這個光環為藍色足球形,圍繞在銀河系的周邊。光環由高温氣體組成,它的內部氣體的密度極為稀薄,估計僅為地球大氣密度的1/1010,可是它的温度卻極高,可能達到100萬華氏度
參考資料
  • 1.    [英]Peter Bond著,張珙 付飛譯.簡氏航天器鑑賞指南: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10:228
  • 2.    岑建強.1000個神秘現象: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0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