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遠洋沉積物

鎖定
遠洋沉積物就是沉積在大洋底表面的物質。在沉積之前,長期懸浮於海水中;沉到海底之後,成為一層軟泥。它的主要成分是紅土的微粒,含鈣和硅質的浮游生物(放射蟲和硅藻)的殘骸,火山灰、宇宙塵埃和化學物質等。
中文名
遠洋沉積物
定    義
沉積在大洋底表面的物質
主要成分
紅土的微粒,含鈣和浮游生物
類    型
生物組成,非生物組成

遠洋沉積物組成

大洋沉積物由生物組分(鈣質和硅質)及非生物組分(陸源、自生、火山宇宙塵埃)組成,它們的相對丰度是大洋沉積物分類命名的基礎。

遠洋沉積物分類

大洋沉積物的分類可歸納為三種主要形式:
(1) 以水深分佈為主要依據的分類;
(2) 以成分、粒度為主要依據的分類;
(3) 以成因為主要依據的分類。
按大洋沉積物的成因將其分為遠洋粘土、鈣質生物、硅質生物、陸源碎屑和火山碎屑沉積五種主要類型。
遠洋粘土因其顏色主要呈褐至紅褐色,又稱褐粘土或紅粘土。褐粘土主要由粘土礦物、石英和長石細碎屑、自生和宇宙源組分組成,平均粒徑小於0.005mm。粘土礦物由伊利石、高嶺石、綠泥石和蒙脱石及其混層礦物組成。褐粘土分佈區往往是氣旋、反氣旋式環流中央的低生產力區。主要分佈在太平洋,它覆蓋了洋底總面積的49.1%。大西洋和印度洋分佈侷限。 [1] 

遠洋沉積物鈣質生物

鈣質生物沉積是指含CaCO3大於30%,而陸源粘土、粉砂含量小於30%的遠洋沉積物。按固結程度的不同又可進一步分為鈣質軟泥、白堊和石灰岩。鈣質軟泥(有孔蟲軟泥約佔98%、還有少量鈣質超微化石軟泥和翼足類軟泥)是主體,分佈也最廣泛,約覆蓋世界洋底總面積的47.7%。鈣質軟泥的分佈主要受生物生產力、骨屑的溶解、其他沉積物的稀釋作用及全球氣候和環流變化的影響,現代遠洋鈣質生物沉積主要集中在南北緯60°之間。

遠洋沉積物硅質生物

硅質生物沉積是指含生物骨屑50%以上、硅質生物遺骸大於30%的遠洋沉積物。按固結程度的不同又分為硅質軟泥、硅藻土、放射蟲土及燧石等。硅質軟泥是主體,主要由硅藻、硅鞭藻、放射蟲及硅質海綿等浮游生物殘骸組成,礦物成分為蛋白石(非晶質SiO2)。影響硅質軟泥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硅質骨屑的供給量和溶解作用。現代大洋中的硅質軟泥主要分佈在三個地帶,即太平洋赤道帶、環北極的不連續帶和環南極的連續帶。此外,各大洋東側的沿岸上升流區也有硅質沉積。極地以硅藻軟泥為主,赤道及上升流區為放射蟲軟泥
紅土(Red clays),亦被稱為遠海土(pelagic clay),在海洋最深及最遠處累積。它含有少於30%的生物物質,其成分為不同份量的幼細石英黏土礦物質,自生的(authigenic)沉積物由海水及微流星體累積而成。雖然它被稱為紅土,但其實它亦間中含有氧化的礦石,發出棕色的顏色。它的來源不明,但它似乎是由遠方河流及風吹的塵埃而來。它佔海牀38%的地方,併為累積速度最慢的遠海沉積物,為每1000年0.1-0.5釐米。 [2] 

遠洋沉積物面積分布

大洋沉積物中佔絕對優勢的鈣質軟泥、硅質軟泥和褐粘土在三大洋分佈的面積頻率有很大差異。大西洋鈣質軟泥的頻率最高,印度洋次之,太平洋最低,硅質軟泥在印度洋的面積頻率最高,太平洋次之,大西洋最低;褐粘土分佈的面積頻率以太平洋最高,大西洋次之,印度洋最低。這種差異是由於各洋盆的環流格局不同所致。
參考資料
  • 1.    鮑時翔,黃惠琴.海洋微生物學: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 2.    (日)各達清夫.海洋百科辭典:海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