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遠方

(陳樹照著詩集)

鎖定
《遠方》是陳樹照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4月。 [1] 
該書收錄百餘篇詩作,包括《日出》《又見落日》《電話那邊》《黃花春潮》《飄雪時光》等等。陳樹照的詩作中,有一種獨特的“慢”或是一種樸質拙沉的雕塑感,鄉土上的一切都在經過詩人過濾的顯影紙上擴散、顯現、放大和定格。陳樹照的寫作拒絕了矯情和偽詩,祛除了一些詩人在所謂私人化寫作的無病呻吟和純詩歌技巧的無所事事的炫耀與乏力。 [3] 
作品名稱
遠方
作    者
陳樹照
文學體裁
詩集
字    數
約4萬字
首版時間
2017年4月

遠方內容簡介

該書彙集了作者百餘篇詩作,其中既有對親情的低語傾訴:“夜很靜 窗外的秋風/似乎從遙遠的故鄉刮來/我打了個冷顫 電話那邊/大哥不説話 話筒在哆嗦/他的手在抖 心更顫抖”“放下電話/我和妻兒哭成一團/想想嫂子這短暫的一生/我們無言以對”;又有對動物的讚美:“我驚歎一條蚯蚓/它的一生都活在泥土裏”。 [2] 

遠方作品目錄

日出
又見落日
那是我經常下跪的地方
坐飛機領大嫂進京看病
探望病危中的嫂子
電話那邊
洗牛
蚯蚓
島上到處都是盛開的小黃花
你何時住進我的身體
黃花春潮
飄雪時光
父親活着
四月多麼美
祖父
故土
風景
田埂上那小憩的女人
掃墓
百年之後
飲牛的嫂子
扛犁的人
黃昏
重複那門單調的老手藝
瞬間
月光下的湖
敖其灣
冬天的敖其灣白茫茫一片
漂在水裏的桃花
歌謠
途中遇見那隻鷹
拍照
宏克力
掛馬掌
田間黃昏
一場大雪
風中母親那件藍布衫
和母親説説話
信陽
洗耳河聽泉——致姚江平和金所軍
平順城夜色
清明祭
洗衣的母親
今年的荷花敗了
高大的白楊樹
做一個陳左灣村民
天空蔚藍五穀芬芳
又想起清晨放牧
一羣麻雀一樹獼猴桃
冬夜在完達山
月光
過客
又見桃花源
清晨送兒子上學
一夜大雪
談論維納斯的少女
我回來了
春雨
雪中偶遇
文崗中學
雪天我們一起去吃米線
雪野暮歸的老黃牛
黎明
傍晚打魚的人
黃花飄落
我想在這片土地安葬
銀裝素裹的世界
秋雨
來臨
雪花在飄
黃花遍地
蘆花紛飛
我見過這場瀰漫的大雪
關於黃昏
玉瑩坡的早晨
在蓮江口
深秋黃昏
雪花第N次飄落
老乞丐
在烏蘇里江
又過山脊背
風雪中的三嬸
在路上
公路兩旁的白楊樹被伐
雪地上
在江邊
窗外下着雪
大連雪夜
夜空飄起雪
雪原牧羊
一起車禍逃逸事件
表哥
刺梅果
勸告書
又一場大雪降臨
刻有漢字的千年大龜——兼致某歷史教授
一覺醒來
白菊
在柳樹島
在完達山
月夜
原形畢露
風雪水源寺
那個秋日
逃離
順江而下
柳樹島
太陽
落日
我們的柳樹島
菊花開了
漁火
白茫茫蘆葦蕩
雨夜
火車就要開走了
驛站
夜空
燈盞
九月菊花遍地開
柳樹島睡了
村口
我是你的睡蓮
風吹雨打草葉肥
晚菊
飛蛾撲向江堤路燈——兼致詩人水水
玉佛寺的蝴蝶
請替我把小獸看好
蘆花吹白落霞
一座更新的城市
白天鵝
暴雨——兼致詩人水水
釘子
雙休日——致妻子
假如哪天我突然離去——致愛人
在湖邊
睡蓮
哦,秋天 [2] 

遠方作品鑑賞

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時代,儘管故鄉被轟鳴的機器碾得七零八落,但作為詩人,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情感上,始終都無法割捨對故鄉的那份依戀和關懷。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更多時候只能以詩歌的方式,來尋求“精神自救”去抵達崇尚自然、向善、向美、博愛的靈魂彼岸。在詩人陳樹照的詩集《遠方》的字裏行間裏,讀者清晰地看到,陳樹照的“精神自救”就是把自己內心對故鄉的情感植入傳統文化的母體之中,以“故鄉”為情感出口,書寫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和對第二故鄉的無限熱愛,從中彰顯詩人對故鄉的理性認知、經驗體驗和情感歸依。
故鄉是詩人們始終繞不開的話題,“還鄉”也就成為其情感噴發的精神流向,生命體驗的便捷渡口。“還鄉”精神之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長期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城鎮化不發達,絕大多數人都來自落後封閉的農村,一旦“跳出農門”,融入城市,遠離農村的那個“故鄉”,儘管物質生活似乎得到了滿足和解放,但在精神上,他們畢竟是“他者”,很難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城市只不過是他們人在旅途中的一個驛站而已——往往是情感的碰撞與撕裂總難以割捨對故鄉的思念。而故鄉畢竟是他們生命的根:那裏有他們的父母、兄弟、童年,乃至青春的回憶。這些都是他們生命中美好深刻純潔的記憶,像空氣一樣從未遠離。
通讀詩集《遠方》,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迴歸自然的精神還鄉:“青煙裏,我彷彿聽見/犁鏵碰撞骨頭的聲音/彷彿看見父親仍在充血的咳嗽/母親仍舊穿着那件髒兮兮的布衣/向我們走來”(《掃墓》)。“他要給拴在樹上的那匹馬/製作一副舒適的鞋子,那匹馬並不領情/總想用蹄子踢他, 他左躲右閃/突然,他抱住馬頭,向前彎了一下腰/馬就倒下了,爐火還在燒,鳥兒/順着黑煙,叫了幾聲”(《祖父》)。這些原生態的鄉土呈現,正是詩人精神還鄉的佐證。詩人除了寫父母、祖父、病中的嫂子,還有故鄉的黃昏、月光下的湖等等,他把對故土的眷戀轉化為“還鄉”記憶,使“還鄉”成為承載情感與理想的精神家園,成為詩人書寫的理由和棲息詩意的寄託。
《遠方》的另一個重要情感線索,就是詩人對他現在的居住地——東北的書寫,這種地域故土式的白描,可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大開大闔,詩意的飛躍,猶如天女撒花,飄撒的都是讓人心曠神怡的“流星雨”——詩人以詩意的觸角深深扎入當地的文化生活之中,將那裏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情一景等美好的事物儘可能都訴諸筆端,展現了一個詩人的大愛情懷。可以説,東北是詩人的“福地”,他十幾歲遠離故土,來到那裏當兵歷練,成家立業,東北給了他現在所有的一切,從內心中,詩人把東北當成了與自己無法切割的家鄉,他對東北同樣無比熱愛。 [5] 

遠方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5月16日,該書入選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1] 

遠方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遠方》
2017年4月
長江文藝出版社
978-7-5354-9338-5 [2] 

遠方作者簡介

陳樹照,當代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詩刊》《人民文學》《星星》等海內外近百家報刊發表作品近千件。著有詩集《遠方》《空城》等五部,與人合著出版長篇歷史小説《左宗棠收新疆》。曾參加“第21屆青春詩會”,2014年獲“第二屆徐志摩微詩獎”。 [4] 
參考資料
  • 1.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4-01-24]
  • 2.    陳樹照著. 遠方[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7.04:版權頁, 目錄頁, 9-13.
  • 3.    遠方  .國家出版發行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引用日期2024-01-24]
  • 4.    陳樹照詩歌  .綏化新聞網[引用日期2024-01-24]
  • 5.    佘正斌. 迴歸自然的精神還鄉——讀詩人陳樹照詩集《遠方》[N]. 海口日報, 2018-11-21(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