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遠去的白馬

(朱秀海創作的長篇小説)

鎖定
《遠去的白馬》是軍旅作家朱秀海著長篇小説,2021年2月首次出版。
該書講述解放東北的過程中,趙家堖村女共產黨員、區支前隊長趙秀英和她的支前隊走散,獨自一人和東北野戰軍第37團一起出生入死,為新中國誕生立下了卓越功勳,之後又藏起軍功,從膠東老家搬進沂蒙深山,甘做一位“失去英雄兒子”母親的兒媳的傳奇故事。 [7]  該書根植於真實的歷史故事,藉助豐厚的歷史史實,以解放戰爭為背景,對戰爭場面、戰場情節與細節、眾多人物的情感與命運等進行描繪。 [1] 
作品名稱
遠去的白馬
作    者
朱秀海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32萬字
首版時間
2021年2月

遠去的白馬內容簡介

小説主人公趙秀英,在抗日戰爭期間就曾多次組織村民支前,帶領全村民工隊配合八路軍作戰。由於混亂中的一個誤會,趙秀英和她帶領的支前隊來到東北解放戰爭的戰場上。背井離鄉、思念幼兒之苦沒有動搖這位共產黨員的心,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組織才能和做羣眾工作的經驗,組織打糧隊幫助三十七團度過缺衣少食的艱苦歲月,數次救全團於飢困。在戰場上,她冒着從前線搶運傷兵,在敵軍的轟炸中用血肉之軀架起戰場通訊的生死線。解放戰爭勝利後,她繼續堅守着共產黨人的使命,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5] 

遠去的白馬創作背景

2004年初,朱秀海開始組織採訪,從山東膠東老區開始,從他們登陸的莊河一直採訪到臨江。歷史上,渡海的部隊到了東北之後馬上編成新的部隊打仗,後來長期駐守在粵東台灣海峽一側,作者的採訪也因此一直到達廣東,從老戰友的回憶中喚起了一位支前女英雄的形象。為了瞭解三十六團的戰鬥經歷和趙秀英的故事,朱秀海採訪了13個月,第一次接觸到一支完全由人民組成的作戰隊伍,他感慨這次經歷“真正開始理解人民革命為什麼勝利,當共產黨成了人民的時候,任何的困難、任何的艱難都阻擋不了人民的軍隊。”直到2019年夏天,朱秀海花了一個月時間完成初稿,他坦言寫作首先是一個內心洗禮的過程,藉此告訴讀者朋友們人民共和國從哪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什麼,更大的一個願望是想通過文字告慰一下這些年來漸漸凋零的老英雄。 [4] 
朱秀海在採訪多位親歷過解放戰爭的倖存者後,收集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以一匹馳騁沙場的白馬為引子,拉開了長篇小説《遠去的白馬》的帷幕。 [1]  他用了兩年時間,創作完成了32萬字的長篇小説《遠去的白馬》。 [2] 

遠去的白馬人物介紹

趙秀英
趙秀英出生在戰亂時代的齊魯大地上,血脈中自然傳承着孔孟思想的正宗基因。這決定了她漫長人生的主要行事準則。十四五歲時,她遇到了主動擔負民族救亡責任的一羣優秀共產黨人,特別是女共產黨人林月琴,並很快加入了共產黨。黨員的身份和共產黨根據地村長的職務,讓她必然成了日本侵略者殘酷打擊報復的對象。日軍的一次掃蕩,她遭遇了在一天裏母親被逼投井自殺以保全清白之身和父親被敵人殘害的慘劇。失去父母的趙秀英,卻又因為錯嫁,埋下了婚姻悲劇的種子。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際,她丟下剛出生的兒子帶支前隊參加對侵略者的最後一戰,領着鄉親們登上了膠東八路軍主力跨海搶佔東北的渡船。這次意外的登船,讓趙秀英意外地參加了整個東北、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年多戰爭。在這期間,她以一個編外人員的身份立大功五次小功無數,促使一個三線團成為東北野戰軍最善防守的一線主力團。也是在這個時候,她知道了當年錯嫁的真相,又經歷了可能是她最好伴侶的歐陽政委的犧牲。新中國成立前夕,她終於回到膠東,向上級組織覆命。她被告知檔案中的婚姻對象、副團長劉德文已經犧牲,她帶着錯嫁的劉抗敵副團長的兒子,以烈士劉德文遺孀的身份,去沂蒙山劉德文家當兒媳。不久,趙秀英便得知劉德文沒死,但已改名另娶。趙秀英一直堅持侍奉名義上的婆婆直到為她養老送終。趙秀英的傳奇經歷,讓她在歷次運動中飽受折磨。趙秀英這個膠東的女兒,靠着堅定的初心與信念,靠着在東北戰爭中結交的幾個老戰友,帶着兒子在沂蒙山區開枝散葉,頑強地活到了近百歲,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八九十歲後,趙秀英又以當事人的身份,處理了實際上的丈夫劉抗敵和名義上的丈夫劉德文死後的家庭糾紛。 [2] 
戰士千秋
在他眼中,趙秀英是大姐,因此,小説中絕大多數情況下,對趙秀英的指稱都是大姐。很長一段時間裏,千秋都對大姐懷揣着特殊而曖昧的情感。然而,當最殘酷的戰鬥告一段落,當整個團隊和千秋本人都發生了質的成長和飛躍後,千秋才意識到他和大姐之間的情感不是愛情,而是特殊境遇裏的親情。最後的告別前,千秋殘忍地拒絕了大姐,搶先堵住了大姐意料之中對他的告白。這份在極端困苦環境中支撐着青年千秋一路走來的特殊情感,終被一個男人成長成熟後的理性終結了,此後的千秋一路高升,最後官至軍委領導。 [9] 
老任
從國民黨軍俘虜過來的老任喜歡上了趙秀英,並對她展開追求。因為這份奢念,老任一改過往懶散頹廢的狀態,逐漸完成改造,成了解放軍業務精湛的炮兵連長。 [9] 
歐陽政委
延安來的歐陽政委,如同一陣春風般,重新喚醒了趙秀英對生活的熱情。他那種知識分子特有的優雅、激情和明朗,讓趙秀英產生了一輩子只可能有一次的那種愛的感覺,這是一種超越了戰場艱苦生存環境的精神之愛。 [9] 

遠去的白馬作品鑑賞

遠去的白馬主題思想

小説中,大姐始終在思考和尋覓隱蔽在重重誤解背後的真相,包括對歷史的認知、價值判斷等等。在後人撰寫的三十七團歷史中,炮兵連長老任因為在二道河子最後一戰中,單手操作,一炮準確擊斃敵團長潘人傑,而成為全團的戰鬥英雄和傳奇人物,而大姐等人的功績反而被淹沒了。 [9] 
“二道河子戰鬥就這樣留在歷史上了,但它沒能出現在今天出版的任何一部關於東北解放戰爭的史書上,即便是在後來編纂的三十七團團史上也不存在它的位置……”歷史的混沌與乖謬,亟待澄清,價值觀等方面的裂隙亟待彌合。因此,像千秋這樣的高官在看到大姐如何一步步與多舛的命運妥協,進而清楚大姐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和情感邏輯後,所受到的震驚、震撼也就不難理解了。通過對一樁樁偶然事件與困難的解決和克服,通過對大姐漫長一生的整體呈現,《遠去的白馬》確證了革命歷史的必然性邏輯。大姐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不是知識分子,但卻有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蹈的覺悟,有着寬闊的胸懷和堅忍的心性。 [9] 
“千秋,革命是要付出代價的,除了那些死去的人,我們活下來的人也要承擔一些代價,比如我……這也是我多少年來一直想一直想才想明白的一個道理。我可不是什麼聖人,想不明白這個道理我早就瘋了……”大姐對千秋講出的這番道理看似淺顯卻相當深刻,也是長久以來當代軍旅小説敍事中的一個盲點。大姐既是當代軍旅文學的“新人形象”,也是一個重新理解革命、戰爭的新穎視角。個人所承受的苦難、悲劇,其實也折射出中國革命曲折的歷程,充滿了未知、矛盾、誤會、偶然與牴牾。在超越了世俗、功利、利益、情感的情況下,一個純粹的人能否將初心堅持到底?大姐用個人的犧牲和近乎苦行般的堅守,給出了較為深刻的思辨和超越時空的回答,有效彌合了現實語境中革命信仰的缺失和革命傳統的斷裂。 [9] 

遠去的白馬藝術特色

該書根植於真實的歷史故事,藉助豐厚的歷史史實,以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解放戰爭為背景,以清醒客觀的文學立場審視和書寫歷史的複雜與真實、人性的善良與崇高,對戰爭場面、戰場情節與細節的書寫,對眾多人物的情感與命運的描繪,均掌控有度,拿捏準確。在歷史與現實的兩個時空中縱橫捭闔,以詩性的筆調和詠歎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無私無畏、信念堅定、生動飽滿的共產黨人形象。 [5] 
“白馬”作為一個充滿詩意的意象,也被朱秀海濃淡相宜、有始有終地在全書中精彩地描畫了出來。為了寫好“白馬”這個意象,朱秀海引用了古人創作的白馬詩和白馬賦,讓“白馬”的意象又多了歷史的厚重和滄桑感。有了“白馬”這個與趙秀英命運血脈相連的意象的成功書寫,全書又呈現出空靈單純、靜穆高貴的品性。 [2] 
對戰爭時代的潑墨描畫,是《遠去的白馬》的主體部分,佔到了約五分之四的篇幅。趙秀英這個典型形象在這一部分已經基本立起來了。同時,千秋、姜團長、歐陽政委、温營長、任鵬舉、劉抗敵、趙大秀等人物羣像,也都在這一部分個性化地呈現了出來。這二十幾萬字,把中國戰爭文學的歷史還原能力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2] 
從情節上看,《遠去的白馬》是從一系列“偶然”、一系列誤打誤撞展開的。整個故事的邏輯起點非常細小甚至帶有一點兒荒誕感,就是“嫁錯郎”和“上錯船”。趙秀英與抗日英雄結為夫妻,因戰火離散後才發現對方是走錯了洞房。她本也不需要開赴東北,卻在碼頭上陰差陽錯地被趕上船,就此變成了解放戰爭中的“支前大姐”。這類情節的發生,本身具有很強的偶然性,背後卻包含着巨大的必然性;看起來是“將錯就錯”,細想卻是“由錯入對”。 [8] 
在這個故事裏,很多事都錯了,但都“錯”得“對”了;很多事“想不到會是這樣”,但又似乎“原本便該是這樣”。《遠去的白馬》乃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它從小的偶然去寫大的必然,通過小的陰差陽錯寫出了大的天地玄黃。這是事件“小邏輯”和情節“大邏輯”之間,巧妙的錯位及重新的榫合。 [8] 
整部小説的情節,由此不斷地向下推進,情感勢能越推越高。書中有一處細節格外能夠體現這種錯位及榫合的力量。書中的人物,上到軍隊首長、下到基層指戰員,都反覆地提到過一種觀點,那就是革命終將勝利,但道路難免曲折,這一代人不要指望自己真能活着看到革命勝利。這並不是隨便説説。小説裏,千秋在塔山阻擊戰之後,撿到了一台收音機,通過廣播,得知了錦州大捷的消息。直到這一刻,直到東北戰場大局已定,他才第一次真的相信,“我們共產黨這回真的要成事兒了”。這幾乎是無法想象甚至是不合理的:自古打仗都是為了贏,是為了活下來成為勝利者,怎麼可以有這麼一個人、這麼一羣人,他們把自己的命都給出去了,卻一直都沒敢指望“成事兒”?或者反過來説,他們並不奢望自己享受到勝利,卻怎麼竟依然能奮勇向前?一個人需要有多麼大的信仰,才能不指望贏而仍然去打仗!幾乎從沒見到過這樣的一種人,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如此的沒有信心,卻又是如此的有信心。這是何其驚人的力量:一種史詩般的“信”,它是如此的堅定和無保留,以至於要通過“不信”才能最充分地表現出來。 [8] 

遠去的白馬作品評價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遠去的白馬》是朱秀海為當代軍事文學領域貢獻的又一部力作,該作品塑造的支前女英雄趙秀英,充分體現了中國女性在戰爭年代裏個體生命豐富而複雜的經驗,以及戰爭所帶給她們的苦難與考驗。 [1]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遠去的白馬》很好地運用了歷史的辯證法,具有鮮明的歷史意識,很好地處理了歷史與故事的“實與虛”、戰爭殘酷與人物情感的“硬與軟”、宏闊歷史與平凡百姓的“大與小”,以及傳統與現代、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等關係,在真實事件和人物基礎上用藝術想象和加工的手法,把一個女性百年人生的題材表現得非常完滿。“我個人覺得《遠去的白馬》是能夠體現文學價值和尊嚴的一部作品,它是能夠為當代文學贏得榮光的作品,也可以説是近期軍事文學創作的重要收穫。” [1] 
評論家汪守德:“在新時期文學創作當中,有三部作品我看過以後很長時間內緩不過來勁,其中一部就是秀海的《遠去的白馬》。小説最震撼的地方是對人性的挖掘,對人性的灼熱和涼薄的表現,對歷史的蒼茫和清澈之間的書寫,還有就是對真實和傳奇之間的處理。趙秀英是一個仁者,又是一個智者,還是一個勇者,在各種環境下遇到各種難題,她總是有辦法來化解,而且這種化解不是瞎編的,都有一定的生活根據,這個人物是這些年來文學作品當中塑造得非常成功、非常獨特的一個形象。” [3] 
作家、評論家嶽雯:首先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戰爭場景的小説,小説基本上每一個重要的力量裏都有一個人物作為支撐。像趙秀英是代表戰爭的人民性,她是共產黨員,但她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她是人民中的一份子。再比如姜團長、歐陽政委、千秋等,這麼多人物匯聚成一條主線就是講三十七團,或者是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這樣一支部隊從不能打變成很能打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歷程。 [1] 
評論家傅逸塵:《遠去的白馬》書寫戰爭、回望英雄,揭示出了這段歷史中“恆定的常量”。首先,作品把歷史總體性的書寫重新置於文學性的書寫之前,讓小説的虛構敍事更加具有歷史認知的本質性力量。其次,通過塑造趙秀英這樣一個英雄形象,展現出無產階級英雄所堅守不變的初心。最後,作品正面書寫了人民軍隊由弱到強的成長曆程,更突出描寫了趙秀英這樣一個編外人員在這段歷程中所發揮的引領性的力量。小説一直在探討初心,通過強化紅色經典的文學傳統和美學傳統,重新樹立起中國式英雄。 [1] 
評論家孟繁華:小説對趙秀英、千秋等人物的塑造是我們在其他的部隊文學作品,特別是解放戰爭文學作品裏面很少看到的。小説既寫了主戰場,同時也發現了戰場的邊緣,發現了趙秀英這樣的人物,這些人物過去普遍被寫得籠統、抽象,而在《遠去的白馬》裏面是具體的、生動的,小説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有信仰有追求的女英雄形象,“這個人物和情節的書寫是秀海先生在這部作品裏面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和貢獻。” [1] 

遠去的白馬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21年4月24日,《遠去的白馬》獲“2021年度中國好書”。 [10] 
2022年9月,《遠去的白馬》入選首屆“十月年度作家作品”。 [11] 
2022年12月,《遠去的白馬》被評為中央宣傳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12] 
2023年5月12日,《遠去的白馬》獲得中國李莊杯·第18屆、第19屆“十月文學獎”長篇小説獎。 [13] 
2023年7月18日,《遠去的白馬》獲得第十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14] 
2023年8月,《遠去的白馬》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提名。 [15] 

遠去的白馬出版信息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遠去的白馬
2021年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787530220825
[6] 

遠去的白馬作者簡介

朱秀海,當代作家、編劇。河南鹿邑人,滿族,1972年入伍,先後在武漢軍區、第二炮兵和海軍服役。兩次參加邊境作戰。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音樂會》《喬家大院》《天地民心》;長篇紀實文學《黑的土紅的雪》《赤土狂飆》;中短篇小説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出征夜》;散文集《行色匆匆》《山在山的深處》;舊體詩集《升虛邑詩存》《升虛邑詩存續編》;電視劇本《喬家大院》《天地民心》等。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音樂會》入選“百部抗戰經典圖書”,《喬家大院》第二部入選“2017中國好書”。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兩次、海軍通令嘉獎一次。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