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递
- 拼 音
- dì
- 繁 体
- 遞
- 部 首
- 辶
- 五 笔
- uxhp(86版)
- 仓 颉
- ycnh
- 郑 码
- udyw
- 笔 顺
- 4351523454
- 字 级
- 一级字(编号2064) [1]
- 平水韵
- 去声八霁 [4]
- 部外笔画
- 7
- 统一码
- 基本区 U+9012
- 四 角
- 38302
- 结 构
- 半包围结构
- 注音字母
- ㄉㄧˋ
- 总笔画
- 10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递是形声字,辶备愉试为形旁拳浆,弟为声部。本意为更替。“弟”是相对“兄”而言,有弟必有兄,有兄才有弟。“弟”在这里代指辈份低或年龄小。“辵“”弟”相合,可以理解为“递”是由上到下、由长到幼由高到低传承的行为。因此“递”是传送、传达之意。传递通常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故又顺着次序之意,“递”作动词,意为传送,如“递酒”指送上酒。“传杯递盏”指酒宴中互相斟酒,借指饮酒作乐。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三回:“自己却藏好了书札批文,与张、罗二人传杯递盏,畅饮舒怀。““递条子”喻指利用职权或私人关系写短信示意别人给予照顾。古代在官道上沿途设有驿站,而负责在驿站之间运送官方货物的差役就称为递夫,而驿站又称为递铺。“急脚递”是宋代设置的一种驿传,由于军事需要而设置,元代称为急递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天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递兴递废”指有兴有废。《吕氏春秋・恃君》:“德衰世乱,然后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时作也。”向上级呈送报告称为递禀。“递”从双手捧着传送之义引申为转移,这也正是古体“递”字所要表达的意义。“递盗”意为转移偷盗之物。
旧时把犯人从一个地方押解到另一个地方也称为“递”。《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如有此色人,仰所在严断,递配边远,仍勒归俗,其所犯罪重者,准格律处分。”“递配”指发配。递解、递送属于古代流放之刑,指将犯人发配到边疆或是蛮荒之地。“递”作形容词时,有遥远之义,如“迢递”意为遥远寒组旋蜜。唐·元稹《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关山迢递”指路途遥远。“迢递”是遥远的样子。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八出:“贤弟!无限别情,不翻嫌胜凄怆,关山迢递,后会难期。”
古汉语中“递”还代指脚病。此外“递”还读“shi”,通“逝”,意为往;通“适”,意为适宜。 [5]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dì | 动词 | 轮流;交替 | take turns;do sth.in turn | ||
特指通过驿站传递公文、货物等 | deliver | ||||
押送 | escort | ||||
副词 | 顺次地;一个一个地 | 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 | |||
名词 | 驿站 | post | |||
驿车;驿马 | post carriage | [3] |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特计切
更易也。从辵虒声。 [6]
说文解字注
更易也。招䰟。二八侍宿。射递代些。王云:递,更也。递易叠韵。
从辵虒声。特计切。十六部。 [7]
康熙字典
又《正韵》:迢递,远也。
又《增韵》:传递,驿递也。
又递钟,琴名。《前汉·王褒传》:伯牙操递钟。
又《广韵》特计切。《集韵》《韵会》《正韵》大计切。𠀤音第。义同。
又当盖切。音带。绕也。《前汉·王莽传》:绛侯依诸将之递据相扶之势。注:言诸将同心,围绕扶翼也。
又叶徒结切。音迭。王俭《褚渊碑铭》:德猷靡嗣,仪型长递。怊怅馀𡽪,锵洋遗烈。注:长递,犹言长往不返。亦迢递之意。
《集韵》:或作递。俗作逓。 [8]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异体字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dʰ | ieɡ | |
董同龢系统 | 佳 | d | ieɡ | |
周法高系统 | 支 | d | eɣ | |
李方桂系统 | 佳 | r | igx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dʰ | iei | |
拟音/王力系统 | d | iei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dʰ | iɛi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d | iɛi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d | iei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dʰ | iei [10-11] |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小韵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递 | 广韵 | 弟 | 蟹 | 上声 | 荠 | 定 | 开口呼 | 四 | 全浊 | 徒礼切/亭继切 | dʰiɛi | |
第 | 蟹 | 去声 | 霁 | 定 | 开口呼 | 四 | 全浊 | 特计切/徒礼切 | dʰiɛi | |||
集韵 | 蟹 | 上声 | 荠 | 定 | 开口呼 | 四 | 全浊 | 待礼切 | dɛi | |||
蟹 | 去声 | 霁 | 定 | 开口呼 | 四 | 全浊 | 大计切 | dɛi | ||||
韵略 | 上声 | 荠 | 待礼切 | |||||||||
去声 | 霁 | 大计切 | ||||||||||
增韵 | 上声 | 荠 | 待礼切 | |||||||||
去声 | 霁 | 大计切 | ||||||||||
中原音韵 | 帝 | 去声 | 齐微 | 端 | 全清 | ti | ||||||
洪武正韵 | 弟 | 上声 | 荠 | 定 | 徒 | 全浊 | 待礼切 | d‘i | ||||
第 | 去声 | 霁 | 定 | 徒 | 全浊 | 大计切 | d‘i | |||||
分韵撮要 | 弟 | 阳去 | 端 | [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