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里尼特別市

鎖定
達里尼特別市為沙俄強佔旅大地區時期設立的行政建制之一。19世紀末,沙俄為在黃海尋求一個不受冬季冰凍阻礙的港口,憑藉武力強權與德、法表演“三國干涉還遼”招術,逼走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獲勝的日本人, 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後,日本撤離遼東半島。1898年3月27日,沙俄強迫清政府在北京簽訂《旅大租地條約》,租借大連灣旅順口。並且在當時財政大臣維特建議下,達里尼市被計劃建設成一座遠東商業大城市。1899年8月11日,沙俄頒佈《暫行關東州統治規則》,將青泥窪定位為自由港,改為俄財政部直轄的達里尼特別市(俄語:Дальний,意為遠方)。1902年5月市政初具規模,市政廳駐行政市街(現大連市區東南角煙台街市3號),由薩哈洛夫任市長,下轄3個區:老虎灘區、沙河口區、市街區。並仿照巴黎市區規劃欲將達里尼市建成一座遠東地區規模宏大的商業城市。
中文名
達里尼特別市
性    質
沙俄強佔旅大地區時期設立的行政建制之一

目錄

達里尼特別市城市規劃

沙俄統治時期“達里尼”特別市規劃的特徵之一,是將居住者的階級,人種及地區,明確地劃分開來,市街區分為行政市街區(今勝利橋以北)、歐羅巴市街區(包括商業區、市民區、宅邸區,即今勞動公園以東、鐵路線以南地區)和中國人市街區(今勞動公園以西)。“達里尼”市的市街呈線性道路,在交通樞紐和重要的中心地點佈置圓形式半圓形廣場,廣場之間以直線平道相聯繫,每個中心點向外輻射若干幹道,圍繞廣場形成多層環型道路。市街的中心點是,位於歐羅巴市區的直徑213米的尼古拉廣場(今中山廣場),這座圓形廣場向四周輻射出10條道路為放射狀。
沙俄佔領時期大連的街路分為大街、林蔭街道、廣場、街、小路五種,街路總延長50餘公里。主要有:
大街:
莫斯科大街 今人民路及中山路勝利廣場以東
基輔大街 今長江路東端
英國大街 今港灣街
弗拉基米爾大街 今五五路
薩姆遜斯基林蔭街 今七一街、民意街
醫院大街 今上海路北端
技師街 今團結街
烏伊茨泰大街 今魯迅路西端
布勞斯別庫街 今友好路
聖彼得堡海岸街 今海港內
廣場:
尼古拉廣場 今中山廣場
東廣場 今港灣廣場
西廣場 今友好廣場
南廣場 今勝利橋南廣場
北廣場 今勝利橋北廣場
公園:
北公園 今北海公園
市公園 現已改為城市建設用地
市大公園 今勞動公園
1903年達里尼市街第一期工程結束時,行政市街基本建成具有歐洲風格的街區,面積4.25萬平方公里、4萬多人口的城市初具規模。

達里尼特別市撤銷

1904年2月日俄戰爭(日本語:日露戰爭にちろせんそう,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爆發,5月日軍佔領達里尼市,翌年2月起改稱大連。1905年9月,戰敗的俄軍將旅順和大連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大連地區變為日本殖民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