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翁村

(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達翁村)

鎖定
達翁村,這是一個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村莊。當年它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今滄口飛機場,東靠鱉蓋子山,西到飛機場河,南近李村河,北與曉翁村為鄰。現在的國棉九廠、第二印染廠、國棉六廠、二航校、金屬材料公司倉庫等所在地,都曾經是達翁村的耕地,它是滄口最大的村莊。想當年浮山所為防務設墩堡時,該村就是下設的十八墩堡之一。
中文名
達翁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青島市
氣候條件
温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達翁村簡介

滄口一帶早年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草木雜生,河水橫溢,狗兔肆虐,百鳥競飛,是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 明永樂年間,有田氏兄弟二人,肩挑手提從今膠南市王台鎮田家窯來此求生。其兄就在今滄口飛機場一帶留住,其弟則去了東南離此約30裏的田家村棲身。後來這裏又有了高、閻、崔、劉、郝等姓氏到此共同開發,逐漸形成村落,因這裏有過甕窯,後被稱為甕窯頭。在清《即墨縣誌》裏就有“甕窯頭村”(又名瓦窯頭)的記載。數年後隨着人口的增多,村落的擴大,甕窯頭又一分為二,成為兩個行政村。以大村莊河為界,河北為小甕窯頭,河南為大甕窯頭。上世紀30年代初小甕窯頭改名為曉翁村,大甕窯頭取名為達翁村。
隨着青島城市化的發展,在村子周圍相繼建起了許多工廠。1902年德國殖民者在村西建德華繅絲廠。德國人走後, 1920年民族資本家周學熙又在其基礎上建華新紗廠。鍾淵紗廠(國棉六廠)、寶來紗廠(與華新紗廠合併)以及村北的太倉造紙廠也相繼開工。它們紛紛從村裏招募工人,從此達翁村的村民便從長期從事面向黃土、背朝天的單一農耕中解脱出來,走向亦工亦農、工農兼作。
達翁村村大人多,又是一工農結合的村莊,村民手中大多較為寬鬆,這為村中的商業帶來了生機:不僅村中的一東西長街上攤鋪林立,頗為繁華;而且村裏有兩個燒鍋,一個黃酒館,一個飯店,兩個理髮店,還有些小店鋪,大都生意興隆,顧客盈門。
達翁村的村民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他們深受沒有文化之苦,也更加認識到文化的重要,儘管生活條件較差,人們仍不遺餘力、千方百計地為子女創造上學機會。村中有兩處初級小學(過去小學分兩種,一種是初級小學,只有初小,沒有高小。另一種是完小,初小、高小都有),一處在閻家衚衕西頭,是一私立小學。這處小學有院牆、大門朝西,拱型門,四五間教室。另一處在村西,今國棉九廠南面、四流中路公廁處,也是初級小學,是滄口小學(永寧路小學前身)的分校,第一任老師姓於,現在這所小學早已被拆除。另外在一些家族的祠堂裏也有設學堂的,如田家祠堂就辦過私塾,有十五六個學生,教書先生姓朱,曲哥莊人。

達翁村重要節日

達翁村村風古樸,婚喪嫁娶、年節禮道都有一定講究。時至今日有些民俗仍在一些家庭中沿襲。這裏僅就過年、跑耍、出殯的習俗介紹如下:
過年 臘月二十三辭灶(也叫小年),這一天將“灶馬”貼在東間鍋台上,晚上六點辭灶,在灶王爺前點上香,擺上供品。辭灶的供品中得有糖瓜,還要供上一碗麪條,所以有這樣一順口溜:“灶王爺爺本姓張,一年一碗糊塗湯”。全家吃麪條,辭灶時將“灶馬”頭燒掉,意味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去了。“灶馬”上印有四部分畫面,最上頭印一人騎馬,叫“灶馬”頭,下面是節氣表,再下面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最下頭是印有麒麟送子以及一些頑童放鞭炮的歡慶畫面。除夕下午開始掛 “祝子”(家譜)、貼對子(春聯)、掛燈籠、設“天地堂”。“天地堂”是為供奉老天爺而設的。“天地堂”設在院子裏,只見在一桌子上扎一小棚,棚裏面放着一個上寫“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放着香爐、供品,還掛一燈籠,燈籠代表姜子牙的席位。據説姜子牙當年封神時,別的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此外,院子裏還要鋪上谷秸,放一木棍,傳説木棍是為老爹老媽回家過年栓馬用的,而谷秸是給馬吃的馬料。到了晚六點,人們拿着燈籠、香、燒紙到塋地接老爹老媽回家過年,一邊燒紙放鞭炮一邊大聲呼喊:“老爹老媽回家過年了!”這時塋地裏此起彼伏一片呼喊聲響徹郊野,然後每個墳頭上插上一爐香(三支)。這個點的時候還要到自家場院、菜地請財神。有一年,一人家到場院請財神,看到對面一人影便問:“誰?”對方答:“窮光蛋!”原來碰上個要飯的,後來這家人沮喪了一年。到了晚上九點該接灶了,這時將“灶馬”除節氣表留下來外剩餘的撕下來燒掉,意味着灶王爺回到了人間。晚十二點過年啦,“祝子”前的供桌上香也燒起來,蠟燭也點起來,擺上五盤、五碗供品,還要再上一個饅頭山和棗餑餑山。下好餃子開始過年,孩子們放鞭炮、滴答巾兒、鑽天猴……過年晚上不睡覺守歲,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吃完餃子摸着黑就開始互相拜年,給長輩磕頭。到初二送年,送年完了,將“祝子”存好以備下年再用,這一年算是過去了。
跑耍 跑耍是達翁村每年必辦的一項慶賀活動,這個村的高蹺特別有名,村裏有支二十餘人的高蹺隊。高蹺隊隊員不僅個個年輕力壯,而且技藝熟練、配合默契,再加上他們的樂隊齊全,有打擊樂、還有吹奏樂,在悠揚優美的樂器伴奏中,步點一致,花樣不斷翻新,表演起來煞是好看。特別是他們表演的撲蝴蝶,更是讓人叫絕。表演時,白蛇手拿一竹竿,竹竿頂端綁一紙蝴蝶,不斷地引逗一手拿紙扇的傻小子,隨着蝴蝶上下翻舞,傻小子做出各種翻撲動作,引起人們陣陣掌聲。飾演孫悟空的高昌智,踩蹺功夫更是了得,基本功紮實,踩蹺如徒步,時而作出的踩蹺跟頭、劈叉等高難度動作,使人驚訝不已。高蹺隊的指揮俗稱“膏藥客”。達翁村有個好“膏藥客”,他腦子靈活,反應敏捷,每當高蹺隊到商家演出時,他會即興編出唱詞,在鑼鼓點的配合下,有板有眼地唱道:“鑼鼓一敲喜洋洋,咚不隆咚鏘,我給掌櫃來拜年,咚鏘,先問掌櫃的過年好,咚咚鏘,再問全家可安康,咚不隆咚鏘,咚不隆咚鏘,咚不隆咚鏘鏘鏘……”可不是白拜,商家得給紅包,否則“膏藥客”唱起來沒頭,要不為什麼叫“膏藥客”。

達翁村風俗

出殯村裏的老人倒頭(過世)後,家人便請一個有經驗的人在死者面前致“倒頭詞”,內容是“回家吧,往西南走,雲南膠志國嘎嘎縣大槐樹裏頭……”(都説早年的青島人大都是從雲南遷來,但這“倒頭詞”裏的“膠志國嘎嘎縣大槐樹裏頭”卻讓人費解,甚至連“膠志”、“嘎嘎”四個字怎麼寫法也無人知曉)。然後為老人燒包袱、褡子(女的燒包袱、男的燒褡子)。包袱,即用一大張白紙摺疊成包袱狀,裏面放上三打紙(每打三張)。褡子,也是用一張大白紙摺疊成早年男人外出盛物背在肩上前後有兜的褡子狀,每個兜裏也放三打燒紙。還有的將用鉑紙疊成的元寶放在包袱、褡子裏。屍體放在正間(過去放在場院扎的靈棚裏),頭朝東腳衝西,前面放着供桌,上面擺着牌位、香爐和三碟三碗祭品,供桌下放一“屎盆”,供燒紙和起靈摔盆用。一般都是三日殯和五日殯,停靈期間子女得白天黑夜守靈不斷人,女的坐在屍體北側,男的坐在南側,長子女在最前頭。老人去世後,子女們要去土地廟報廟,長子拄喪棒,赤着腳(有的穿襪子),手托盤子,裏面放着死者牌位,到了廟裏磕頭、燒紙。在出殯前每天都得早中晚三次報廟。報廟時還有一外姓人提一桶“漿水”,他的任務是往土地廟四周灑“漿水”。出殯前一天送盤纏,子女們帶着紙紮的馬、轎、人到土地廟,長子把放在土地廟牌位背出,男老人放在馬背上,女老人放在轎裏,然後一起燒掉。做墳時,子女們得一起去,長子要先在墳地上刨三钁,並喊着:“一刨金、二刨銀、三刨刨開南天門”,意味天門已開,昇天去吧。一般是下午十二點以後出殯。下葬時子女將事前準備好的棗、慄扔在墓穴裏,還要不回頭從背後抓三把土放進去。另外,死者的親朋好友要在送葬的路上設路祭,桌子上擺着供品,有錢有勢的人一路都擺幾處,幾張桌子滿是供品,顯得特別氣派,罩棺走到那裏得停下來哭祭。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厚道、勤懇、淳樸的村風孕育中,從達翁村走出了不少名人和社會精英。能憶及到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她1935年生於達翁村,1949年到國棉六廠當了一名值車工,1951年創造了郝建秀工作法,成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後經國家培養和自身刻苦努力,成為一名工人出身的大學生。曾經擔任過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和紡織部部長等職。黨的“十六大”後,全國政協換屆改選中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田公倬,上海交通大學船舶系畢業,現任塘沽港務局總工程師。田祥安,清華大學機械系畢業,曾任青島市機械學校校長,他是青島三中第一屆高中畢業生,也是三中考入清華大學的第一人。田玉聚,青島醫學院畢業,畢業後分配到青醫附院工作,是島城有名的心血管專家。另外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的田公琳,南京水利學院畢業的田公瑾,上海交大畢業的田公璞等,他們都是達翁村的驕傲。 “地窩子”裏面人、物、炕、灶齊擠一處,其惡劣的狀況可想而知。飛機場擴大後,日軍將通往市區道路截住,不讓百姓通行,逼迫他們沿機場圍牆繞行,得多走三四里路。有人為了走近路,特別是一些外地人不瞭解情況誤入,一旦被日本人捉住,就往死裏打,死了不少人。

達翁村重大事件

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黨來了。在達翁村村民的強烈要求下,國民黨政府才決定在楊哥莊、曲哥莊中間偏北處,劃出一片土地讓村民在此建房居住。宅基地是按人口多少分的,三口以內,每户為9米×11.5米,四至五口,每户為11米×11.5米,五口以上為13米×11.5米。於是人們在1947年才從各臨時住處陸續搬至這裏,形成一新村。因居民是從達翁村遷來的,所以起名叫“達翁新村”。也有些村民沒有搬來,如在西流莊打“地窩子”的人,有些後來在那裏建起了房子,就沒遷來,這樣的大約有二三十户人家。開始他們仍稱達翁村人,後來被西流莊“同化”成西流莊人了。村西偏北有個廟,叫明真觀,是1925年至1926年由紳商趙先生臣 (濟南人,綽號趙大頭)牽頭集資興建的。佔地3992.375平方米,投資四十餘萬,是市區最大的一座道觀。開始人們稱其為呂祖廟,後來才改稱明真觀。山門內韋馱、王靈官分列兩廂。第一層殿供奉着呂洞賓,叫呂祖殿。第二層殿叫聖人殿,如來佛坐在由四個大力神用肩扛着的蓮花上,兩側分別立着孔子、老子、關公、岳飛。第三層殿叫玉皇閣(約1940年前後建的),是一上下兩層殿,樓上供奉玉皇大帝,樓下是八仙。
1943年拆遷達翁村時決定將明真觀一起遷走,當時滄口的羣眾代表王佐臣(鎮長)、張一德、趙成舉(趙大頭的三兒)等人曾聯名請求保留明真觀。呈文中講:“……其建築之華美、民間之信仰及其週年香火之盛,亦誠為滄口惟一宗教團體之古剎,倘如該院一旦劃入軍用界內拆塌,殊為可惜……”但仍未能打動日軍之心,終於被迫拆遷。拆遷後,將神像、供案等物臨時存放在滄口小學(現永寧路小學)內,翌年才在今振華路、永平路交叉處重建,其規模遠非昔比。
文革”前“四清”時,廟內神像被砸毀,房屋改做它用。去年李滄區政府將重修明真觀列入要辦的大事之一,計劃投巨資,相信今年將會重現昔日的風采。在達翁村之西高坡處還有一個廟叫卧雲庵,老百姓叫老廟。傳説卧雲庵張雲道長在一天夜間發現大水缸被一大蛇纏住探頭飲水,則奉為蛇仙,不加傷害焚香奉祀。當日寇強行拆遷該廟時,一殿倒塌,一股雲霧騰空而起,直衝雲霄。於是民間議論紛紛,説日本人侵略中國,連神仙廟宇都不放過,必遭天譴,遲早神仙還會回來的。其中隱含着“中國必勝,日本必敗”之意。
達翁村雖已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半個多世紀,但其後繼者———達翁新村解放後在村民的努力下,從一個落後、貧困的村莊變為一個富有、文明的新村莊,成為李滄區富裕村莊之一。目前,達翁新村現正在進行拆遷改造。 [1] 

達翁村歷史文化

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黨來了。在達翁村村民的強烈要求下,國民黨政府才決定在楊哥莊、曲哥莊中間偏北處,劃出一片土地讓村民在此建房居住。宅基地是按人口多少分的,三口以內,每户為9米×11.5米,四至五口,每户為11米×11.5米,五口以上為13米×11.5米。於是人們在1947年才從各臨時住處陸續搬至這裏,形成一新村。因居民是從達翁村遷來的,所以起名叫“達翁新村”。也有些村民沒有搬來,如在西流莊打“地窩子”的人,有些後來在那裏建起了房子,就沒遷來,這樣的大約有二三十户人家。開始他們仍稱達翁村人,後來被西流莊“同化”成西流莊人了。村西偏北有個廟,叫明真觀,是1925年至1926年由紳商趙先生臣 (濟南人,綽號趙大頭)牽頭集資興建的。佔地3992.375平方米,投資四十餘萬,是市區最大的一座道觀。開始人們稱其為呂祖廟,後來才改稱明真觀。山門內韋馱、王靈官分列兩廂。第一層殿供奉着呂洞賓,叫呂祖殿。第二層殿叫聖人殿,如來佛坐在由四個大力神用肩扛着的蓮花上,兩側分別立着孔子、老子、關公、岳飛。第三層殿叫玉皇閣(約1940年前後建的),是一上下兩層殿,樓上供奉玉皇大帝,樓下是八仙。
1943年拆遷達翁村時決定將明真觀一起遷走,當時滄口的羣眾代表王佐臣(鎮長)、張一德、趙成舉(趙大頭的三兒)等人曾聯名請求保留明真觀。呈文中講:“……其建築之華美、民間之信仰及其週年香火之盛,亦誠為滄口惟一宗教團體之古剎,倘如該院一旦劃入軍用界內拆塌,殊為可惜……”但仍未能打動日軍之心,終於被迫拆遷。拆遷後,將神像、供案等物臨時存放在滄口小學(現永寧路小學)內,翌年才在今振華路、永平路交叉處重建,其規模遠非昔比。
文革”前“四清”時,廟內神像被砸毀,房屋改做它用。去年李滄區政府將重修明真觀列入要辦的大事之一,計劃投巨資,相信今年將會重現昔日的風采。在達翁村之西高坡處還有一個廟叫卧雲庵,老百姓叫老廟。傳説卧雲庵張雲道長在一天夜間發現大水缸被一大蛇纏住探頭飲水,則奉為蛇仙,不加傷害焚香奉祀。當日寇強行拆遷該廟時,一殿倒塌,一股雲霧騰空而起,直衝雲霄。於是民間議論紛紛,説日本人侵略中國,連神仙廟宇都不放過,必遭天譴,遲早神仙還會回來的。其中隱含着“中國必勝,日本必敗”之意。
達翁村雖已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半個多世紀,但其後繼者———達翁新村解放後在村民的努力下,從一個落後、貧困的村莊變為一個富有、文明的新村莊,成為李滄區富裕村莊之一。目前,達翁新村現正在進行拆遷改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