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羅毗按蚊

鎖定
達羅毗按蚊(Subgenus dravidicus Christophers, 1924)是蚊科按蚊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達羅毗按蚊
拉丁學名
Subgenus dravidicus Christophers, 1924
動物界
雙翅目
蚊科
按蚊屬
命名者及年代
Christophers, 1924

達羅毗按蚊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與多斑按蚊近似;腹節背板有鱗,翅脈Ⅴ3除兩端黑斑外,中段有一寬黑斑。幼蟲與多斑按蚊無明顯區分特徵。
雌蚊中型黃褐色蚊蟲,翅長3.2-3.7mm。頭:頭頂鱗片密集;後頭鱗暗褐色,頂剛毛髮達,與額前的白色毛鱗合併組成發達的額突。觸鬚基部鱗片蓬鬆,有白環3個,端和亞端白環寬,並接近等寬;端黑環窄,只及端白環的1/3-1/2;亞端黑環上常有2-4個白星斑,但有19.1%的標本無此白星斑。喙除唇瓣外一致暗色。觸角梗節有細白鱗;鞭分節1-3有白鱗,節1的白鱗常密集成鱗簇。胸:前胸前背片無鱗或僅有幾片淡鱗,後背片褐光裸。中胸盾片暗褐色,生有稀疏的淡色鱗片,在肩窩及翅上區多為較寬鱗片,在中央的多為窄鱗和窄彎鱗,前突部正中的白色毛鱗叢發達,其兩側的肩叢也很發達,由黑、白豎鱗組成;盾片正中有不甚明顯的褐色正中縱條,在翅前區和肩窩後緣有2-3褐色“眼點”;小盾片緣毛棕色,其間夾有細短淡色毛和淡色窄鱗。胸側板暗褐色,有2-3條白色橫帶;無前胸側鬃;有氣門鬃3-6根;中胸上前側鬃2-4根,下側鬃3-5根,並常伴有幾片淡鱗;中胸上後側鬃4-7根。翅:翅型較狹長,前緣脈上共有7個白斑;端白斑常被黑鱗間隔為2,翅基肩內黑斑的前緣有一行白鱗。Ⅴ1基1/4一致暗色,在中黑斑上的3個黑斑間斷不等;Ⅴ2柄通常有3黑斑,其中前叉室柄僅有一黑斑,Ⅴ2.1和Ⅴ2.2各有2黑斑;Ⅴ3共有4黑斑,除基端2個和末端1個外,在中部有一寬黑斑,這黑斑寬窄有個體變異,並常與亞基部的黑斑相連;Ⅴ4叉柄基段1/3淡色,近分叉處有一寬黑斑,Ⅴ4.1和Ⅴ4.2各有2短的黑斑;Ⅴ5柄在亞基部有一黑斑,其餘均為淡色;Ⅴ5.1
有2-3個黑斑,Ⅴ5.2僅末端黑色,其餘全為白色;Ⅴ6黑斑3個。自Ⅴ3-Ⅴ6末端都有緣纓白斑。足:各足股、脛、跗節1-2都有白星斑,但有14.2%的標本跗節2無此白星斑。前基節前面無鱗或有幾片暗鱗;中和後基節前外側有1-2白鱗叢。前脛基段膨大。前跗節1-2、2-3和3-4之間有寬白環;中跗節1-4僅有窄端白環;後跗節3中央有一寬的黑環,長約為該節全長的1/3;節4中央的黑環為該節全長的1/3或更短。腹:腹節背板淡褐至暗褐色,節Ⅱ-Ⅷ有淡黃色窄鱗和窄彎鱗,其中以節Ⅵ-Ⅷ較多;節Ⅶ-Ⅷ兩側角有外突的黑鱗斑。腹板色較背板淡,節Ⅴ-Ⅶ常有散在淡羽鱗,節Ⅷ兩側有較多的淡羽鱗,有時節Ⅴ-Ⅶ兩側也有幾片淡鱗。
雄蚊一般形態與雌蚊近似。觸角梗節無鱗或有幾片淡白鱗。鞭分節1-2有白鱗。觸鬚節2-3背內側有明顯的白鱗縱線。前跗節2-4僅有窄端白環,中跗節2-4的末端白環常不完整。腹節Ⅶ-Ⅷ腹板中央有淡色鱗片。尾器:抱肢基節背外側有較多的淡黃色鱗片,有不很發達的亞基刺4根,內側一根短而較粗,外側一根細而較長。小抱器棒狀構造,末端膨大向內彎;腹葉上的頂毛短,約與棒狀構造等長,亞頂毛只及頂毛的1/2長;或無亞頂毛。陽莖葉片7-8對,都較細長,其中5-6對刀狀,一側有小齒,其餘為刺狀。
幼蟲頭:頭毛2-3C較細,側芒不明顯;2-C端尖細而常彎曲;3-C約為2-C的2/3長;4-C不分枝;5-7C中等發達;5-C分12-15枝,其末端很少超出頭前緣;6-C分14-17枝;7-C分15-20枝;8-C不分枝;9-C分2-4枝。胸:胸毛1-2P發達,分16-22枝,具明顯的基瘤;3-T為普通小毛,分2-3枝。腹:腹毛1-Ⅰ-Ⅱ為普通毛狀,但1-Ⅱ已有發達的毛柄,腹毛1-Ⅲ-Ⅶ為發達的掌狀毛,葉片較為短闊,葉絲短但尖鋭,長為葉身的1/3,通常無色素。腹毛6-Ⅴ-Ⅵ常分2-3枝。腹毛1-X略長於尾鞍,氣門梳具長齒4-6個。 [1] 

達羅毗按蚊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雲南, 四川, 廣西
國外分佈:緬甸, 印度, 泰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