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科他盜龍

鎖定
達科他盜龍是一種發現於美國的大型馳龍類,擁有比肩猶他盜龍的體型,體長可達5米以上。達科他盜龍屬目前只有一種,即斯氏達科他盜龍。這種大型馳龍類與著名的霸王龍生活在同一地區同一時代,可能會與青年個體的霸王龍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態位重疊。達科他盜龍的標本顯示這一物種的不同個體可分為粗壯形和纖細形,這可能代表了兩性之間的差異。
中文名
達科他盜龍
拉丁學名
Dakotaraptor [7] 
模式種
斯氏達科他盜龍(Dakotaraptor steini
分類位置
獸腳類,副鳥類,馳龍類,伶盜龍亞科
產    地
美國,南達科他州哈丁縣
時    代
晚白堊世,馬斯特裏赫特期,距今約6600萬年
地    層
地獄溪組
命名人
羅伯特·德·帕爾瑪等人(Robert A. DePalma et al)

達科他盜龍命名由來

達科他盜龍的屬名以它的發現地(Dakota)命名,後綴“raptor”意為“劫掠者”(plunderer),種名則是為了紀念古生物學家沃爾特·斯坦(Walter W. Stein)。

達科他盜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達科他盜龍的標本主要包括一件大型個體的不完整骨骼以及數枚零散的骨塊。依據已有的化石證據,達科他盜龍可以分為粗壯形和纖細形。依據組織學證據,粗壯形和纖細形的個體都已經達到體成熟,因此這種形態上的區分可能代表了兩性差異 [1] 
正型標本:PBMNH.P.10.113.T,屬於一件大型個體的骨骼,保存了右腳第二趾的爪,右腳第三趾的爪,右側股骨,左側和右側的脛骨,左側的根骨和距骨,左側的第二至第四蹠骨,右側的第四蹠骨,一枚背椎碎片,10枚尾椎,叉骨,左側和右側的肱骨,左側和右側的橈骨,左側和右側的尺骨,右側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三塊指節骨碎片。
歸入標本:PBMNH.P.10.115.T,纖細形的右側脛骨。
歸入標本:PBMNH.P.10.118.T,纖細形的左側根骨和距骨。
歸入標本:KUVP 152429,纖細形的叉骨。
歸入標本:KUVP 156045,孤立的牙齒化石。
歸入標本:PBMNH.P.10.119.T, PBMNH.P.10.121.T, PBMNH.P.10.122.T, PBMNH.P.10.124.T均為孤立的牙齒化石
歸入標本:NCSM 13170,單獨保存的叉骨。後來認為不屬於達科他盜龍 [2] 
達科他盜龍可以依據以下特徵與其它獸腳類向區別:參考馳龍、恐爪龍和猶他盜龍估算,達科他盜龍的體型顯著大於多數馳龍類,體長可以達到5米以上。腳部第四趾爪的屈肌附着點退化。腳部第四趾爪外側面的溝的遠端的一半完全封閉。腳部第二爪趾和第三爪趾具有非常發達的腹側鈎狀突。脛骨的腓骨脊長,纖細,且高度不超過其長度的9%。腓骨脊近端具有一個鈎突。第二掌骨遠端的兩側骨髁的大小相似,且外側的側腹韌帶窩很淺。從背視看,第二掌骨的近端背側緣非常直。牙齒遠中脊的鋸齒密度約為每5毫米15-20個鋸齒,近中脊的鋸齒密度約為每5毫米20-27個鋸齒。腳部第二趾的鐮刀爪直徑約為股骨長度的29%。
達科他盜龍骨骼裝架模型 達科他盜龍骨骼裝架模型

達科他盜龍系統發育位置

達科他盜龍的系統發育位置存在一定的爭議。定種文獻認為它與馳龍是姐妹羣關係 [1]  。2019年的一項研究又認為達科他盜龍屬於半鳥盜龍類 [3]  。同年的另外一項研究則又把它算回到馳龍類中 [4]  。而最新的基於大矩陣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達科他盜龍屬於真馳龍類中的伶盜龍亞科,與伶盜龍,恐爪龍等擁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馳龍,猶他盜龍和阿基里斯龍親緣關係較遠 [5] 
達科他盜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達科他盜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達科他盜龍體型估計

達科他盜龍的定種文獻估計其體長可達5.5米 [1]  ,後續的研究估計它的體長在4.4至6米之間,體重在220至350千克之間。達科他盜龍的體型接近猶他盜龍,但是在身體比例上與恐爪龍更為相似 [6] 
幾種大型馳龍類的體型對比 幾種大型馳龍類的體型對比

達科他盜龍羽毛分佈

達科他盜龍的化石沒有保存任何羽毛印痕,但是通過觀察其尺骨不難發現非常發達的羽莖瘤。這間接説明達科他盜龍的前肢其實是有附着正羽的。這也説明,大型化的馳龍類很有可能也會保留髮達的羽毛。成年的達科他盜龍顯然是不具備飛行能力的,所以它的羽毛很有可能具有其它功能,如在奔跑時保持平衡或者吸引異性,或者在孵蛋時為蛋提供保護 [1] 

達科他盜龍古生態學

達科他盜龍與多種獸腳類共存,包括著名的霸王龍和其它小型獸腳類,如同屬於馳龍類的冥河盜龍以及屬於傷齒龍類的梳齒龍。達科他盜龍的體型介於最大和最小的捕食者之間,它很有可能會與中等體型的青年霸王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競爭。
參考資料
  • 1.    DePalma R A, Burnham D A, Martin L D, et al. The first giant rapto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J]. Paleontological Contributions, 2015, 2015(14): 1-16.
  • 2.    DePalma R A, Burnham D A, Martin L D, et al. Corrigendum to: The first giant rapto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J]. Paleontological Contributions, 2016, 2016(16).
  • 3.    Hartman S, Mortimer M, Wahl W R, et al. A new paravian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 America supports a late acquisition of avian flight[J]. PeerJ, 2019, 7: e7247.
  • 4.    Currie P J, Evans D C. Cranial anatomy of new specimens of Saurornitholestes langstoni (Dinosauria,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dinosaur park formation (Campanian) of Alberta[J]. The Anatomical Record, 2020, 303(4): 691-715.
  • 5.    Pei R, Pittman M, Goloboff P A, et al. Potential for powered flight neared by most close avialan relatives, but few crossed its thresholds[J]. Current Biology, 2020, 30(20): 4033-4046. e8.
  • 6.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M]//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 7.    http://www.deepbone.org/public/#/explor?s_id=5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