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爾文蛙

鎖定
達爾文蛙(學名:Rhinoderma darwinii)是達爾文蛙科、達爾文蛙屬蛙類。達爾文蛙是小型的陸棲蛙類,身長2.5-3.5釐米。有一個三角形的頭部,有一個長而尖的鼻腔延伸。灰色、 綠色或褐色,縱長的背脊顏色略淡。背部有深色斑點,斑點邊緣顏色稍淡。皮膚基本上是光滑的,只有一些疣狀腺體。叫聲由喉部發初的鼾聲和呼嚕聲組成。 [3-4] 
達爾文蛙生活在南美洲一些河流近旁陰暗潮濕的山林中。它們吃昆蟲和小動物,如蠕蟲等。它與其他青蛙最不同的是它撫育幼蛙的方式:達爾文蛙將卵放在雄蛙的聲囊中孵化,變態完成後再將小蛙從口中吐出。分佈於南美洲阿根廷(內烏肯、里奧內格羅)和智利(艾森)。達爾文蛙是被達爾文在航行世界途中發現,故以此命名。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達爾文蛙
拉丁學名
Rhinoderma darwinii
別    名
豹蛙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達爾文蛙科
達爾文蛙屬
達爾文蛙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Duméril & Bibron,1841
保護級別
IUCN標準:瀕危
英文名
Darwin's frog

達爾文蛙物種學史

達爾文蛙是被達爾文在航行世界途中發現,故以此命名。 [3] 

達爾文蛙形態特徵

達爾文蛙是小型的陸棲蛙類,身長2.5-3.5釐米。有一個三角形的頭部,有一個長而尖的鼻腔延伸。灰色、 綠色或褐色,縱長的背脊顏色略淡。背部有深色斑點,斑點邊緣顏色稍淡。皮膚基本上是光滑的,只有一些疣狀腺體。叫聲由喉部發初的鼾聲和呼嚕聲組成。 [3]  [4] 
達爾文蛙

達爾文蛙生活習性

達爾文蛙生活在南美洲一些河流近旁陰暗潮濕的山林中。它們吃昆蟲和小動物,如蠕蟲等。 [5]  它與其他青蛙最不同的是它撫育幼蛙的方式:達爾文蛙將卵放在雄蛙的聲囊中孵化,變態完成後再將小蛙從口中吐出。 [3] 

達爾文蛙分佈範圍

分佈於南美洲阿根廷(內烏肯、里奧內格羅)和智利(艾森)。 [6] 
達爾文蛙分佈圖 達爾文蛙分佈圖

達爾文蛙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達爾文蛙會從石頭、枯木等藏身之處出現,雄蛙發出清脆鈴聲般的叫聲。雌蛙將少數大型的白色卵團產於潮濕的地面,之後雄蛙就會守候在卵的旁邊。當膠質中蝌蚪發育到開始遊動時,雄蛙就會把它們含到嘴裏去,卵會落到它的聲囊――喉嚨和腹部下面的一個大囊裏。 這個聲囊會發出微小的鈴聲般的叫聲。達爾文蛙讓蝌蚪在那裏面生長,小蝌蚪們要在那裏待上3個星期才能完成發育,這時候,父親就會把它們吐出來,小蛙從此才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 [3] 

達爾文蛙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瀕危(EN)。 [6] 
種羣現狀:2013年11月,研究人員認為,其中一種生活在北部的達爾文蛙已因皮膚感染壺菌而消失蹤跡,另一種生活在南部地帶的達爾文蛙數量也大幅減少。倫敦動物學會(ZSL)和智利貝略大學研究團隊分析這種皮膚病的蔓延狀況發現,棲息地消逝固然和該物種減少有關,但卻不能全然解釋其中一種達爾文蛙滅絕的原因。ZSL動物學研究所的康寧漢説:“因‘感染而絕種’的例子並不常見。”他表示:“儘管不是決定性因素,這份研究報告進一步支持壺菌與北部達爾文蛙滅絕有關。 [7] 
保護措施:2009年5月起,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學在德國萊比錫動物園的協助下開展了一項尖端研究,對這種瀕臨滅絕的南美洲小型蛙進行圈養條件下的繁殖。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