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氏橋燧鯛

鎖定
達氏橋燧鯛,Gephyroberyx darwinii (Johnson, 1866) ,燧鯛科橋棘鯛屬的一種魚類。
外文名
Darwin's slimehead
別    名
燧鯛
焰孔
厚殼
大目孔
中文學名
達氏橋燧鯛
拉丁學名
Gephyroberyx darwinii(Johnson, 186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金眼鯛目
燧鯛科
橋棘鯛屬
達氏橋燧鯛
分佈區域
全球性
命名者
(Johnson,1866)
棲息深度
9-1210米
有毒魚類
科中文名
燧鯛
科經濟性
科號科名
F280 Trachichthyidae
食用魚類
中國大陸名
達氏橋棘鯛
最大體長
60cm
觀賞魚類
其他中文名
燧鯛、焰孔、厚殼、大目孔
世界分佈
全球性

達氏橋燧鯛英文俗名

達氏橋燧鯛 達氏橋燧鯛
Darwi [1]  n'sroughy;Darwin'sred-fish;Darwin'sslimehead

達氏橋燧鯛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達氏橋燧鯛形態特徵

體高而側扁,呈卵圓形。頭大而高,具大型的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鈍短。眼大;眼眶下緣及後緣具若干條長短不一的骨脊。口前位,斜裂,上頜骨末端達眼後緣下方,下頜骨略突出,在縫合處具一小突起;上下頜細小,絨毛狀;鋤骨及齶骨具齒。鰓耙細長,鰓耙數19-22。鰓蓋骨後緣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後下緣具另一強棘。體被小櫛鱗,頭部無鱗;側線約略平直,鱗片較體側其他部份鱗片稍大,其上有一棘凸;腹鰭與臀鰭間之腹中線上具9-16個稜鱗。肛門緊接於臀鰭起點之前。背鰭單一,具缺刻,硬棘數VIII,其中第IV棘最長,軟條數13-14,皆較硬棘長;臀鰭第一硬棘很小,具III+11鰭條;尾鰭深叉,上下葉緣尖形。體灰褐色,口腔及鰓腔黑色。各鰭淡色。以前所記載之橋燧鯛(Gephyroberyxjaponic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陡坡區200公尺深以上水域的深海底層魚類,通常出現在硬質底層處,一般棲息深度在200-500間,幼魚則常出現於沿岸。以小蝦及魚類為食。

達氏橋燧鯛地理分佈

分佈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台灣分佈於東北部、南部及東沙海域。

達氏橋燧鯛漁業利用

可利用底拖網捕獲,在中東大西洋常被利用於魚粉或魚油,台灣產量少且魚體小,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