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醫

(傳統醫學流派)

鎖定
道醫,是以老子《道德經》的“道”為基本理論,以老子《道德經》的“道”為核心內容,以形神兼治為手段的醫學及發展出來的道醫學流派。道醫不是道教,是道教長生不死思想的理論實踐促動下,由教內宮觀道士學者、教外道家學者以道利生,以醫濟世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醫學流派。它介入於道教之中的文化思想,又有別於道教之外。
中文名
道醫
應用領域
傳統醫學術語
出    自
道德經

目錄

道醫解讀

道醫是以《道德經》中的道和黃帝內經為基本理論及陰陽五行學説為形神兼治手段。道醫,不是道教。是道教長生不死思想的理論實踐促動下,由教內宮觀道士學者、教外道家學者以醫弘教、以醫傳道、以醫濟世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醫學流派。它介人於道教之中的文化思想,又有別於道教之外。道醫包括中醫。道醫突出以神學思想,講究形神兼治。而傳統中醫學是平衡醫學,講究標本兼治。道醫既談道教,又談中醫,自成門派,又自成體系。道醫具有形神兼治、傳流不離道、認為道是探索宇宙本源、道有善變性、萬變性、及具備多種綜合技能的特點。
道醫的內容十分豐富,以現代中醫學為參照,將道醫區分為三個不同層面,第一層面,形治部分,道醫在治病防疾過程中,善於運用傳統醫學本草湯液、方劑(各種丸散膏)及針灸手段,這與中醫學內容大致相同。第二層面,養生部分,包括導引,調息、內丹、辟穀,內視、房中等項,是道醫學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第三層面,即神治部分,其內容包括道、德、符、佔、籤、咒、齋、祭祀、祈禱等,這一部分與人的信仰、品德、民間療法有很密切的關係,包括在戒律、倫理和他力的範圍之內。
道醫發展的根本特徵是援道入醫與援醫入道。昭示了醫道同源,醫道一體與醫道互補的道家醫學傳統,滌盪道醫學着修養生命、濟世利民的情懷。歷史的道醫名家有很多,如張道陵、孫思邈、杜光庭、張伯端等。代表著作有很多,如《廣成先生玉函經》、《石藥爾雅》、《韓氏醫通》、《海藥本草》等。

道醫應用領域

1、學術特點
(1)醫道同源
所謂醫道同源,是指傳統醫學與道學均源自上古原始宗教人文關愛(即對人類生、老、病、死、苦的自覺關注關愛)的訴求。當是,伏羲畫卦,肇啓《易經》。而黃帝祖述《內經》,神農撰用《本草》,從此開創中華民族“三墳”之學。三墳之學既是中華民族道的本源,亦是傳統醫學的本源。其時,伏羲、黃帝、神農,不僅是中華民族先祖部落的首領,更是部落宗教團隊的首領,他們以“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雄心,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悲心,以至極偉大的人文關愛情懷,口傳心授了三墳之學,雖然文字不直接出自他們,但心傳與口授源自他們。這中間,《本草》以臟腑氣血培補先天,《內經》以內景經絡(隧道)直追先天《周易》則以“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身心統一的哲學旨趣,以上提下委之法,昭示了法則天地修養生命與覺悟生命的通途,攝持了醫道同源的歷史淵源。此外,伏羲依於天、地、人三才之道及五音入五臟之理,製作了古琴,既以古琴調情志,又以音樂助教化,並感應自然的蕭聲,襄助仙道的修煉。
(2)醫道一體
所謂醫道一體,是指傳統醫學與道學發生發展過程中不能分割的血肉聯繫。其一,傳承祖師往往既為醫家祖師又是道家(道教)祖師;其二,醫學與道學發展過程中人事與學術相互滲透,得以相互補充發揮者,上古之時,人文之祖黃帝,既是醫家之祖,更是道家之祖。同理,上古名醫苗父(以祝由為主要醫療手段),中古名醫俞跗(按摩經穴治病),以至神農、岐伯均如是。先秦以後,道教公認的實體教團創始人張道陵及著名道士葛洪、陶弘景、孫思邈以至李時珍、張三丰等,既是醫學大家,又是道學大家。他們中間,既修煉內丹助成仙,又修治外丹以活人,且深研醫道,濟世利生,二者,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道家的援醫入道,使修養修煉生命的生理基礎更加堅定;援道入醫呢則不僅包括外丹(含升丹、降丹)納入醫法等,更因醫師修道,又極大地推動了醫家品質的提高,從而展現出傳統醫道更加完備的理、法、方、藥、術。
(3)醫道互補
所謂醫道互補,是指醫家對生命和美健康的訴求,與道家對成仙證道的追求,在共同發展過程中相互支撐、補充與完善,最終使傳統醫學能以人文關愛的基本理法,將敬畏生命、攝護生命、修養生命、覺悟生命的諸般理法一以貫之,而以覺悟生命、證道成仙為最終旨歸。一是敬畏生命。即認知生命難得,絕不高估人類自身的力量,更尊重生命,嚴格守持“性戒”(指人類共同憎惡的行為,如殘酷殺害生命,偷盜搶劫、強姦等)保任生命,以自律無傷身心(即以萬物養心性,而不以心性養萬物),不恣意妄為。二是攝護生命。依據《周易》身心統一的哲學思想,攝護生命,先要無傷身體。於是有“擇居處”(如背山、向陽、近水、通風),“適寒温”(如建茅屋製衣裳,用火調水等),“知時節”(認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乃至二十四節氣之理)“和飲食”(上而言之,明晰食物是鮮活生命的助緣,使知味而不貪;下而言之,食物搭配要合理。所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愈後防復)。三是修養生命。下而言之,振奮人體經絡(行以導引,輔以摩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上而言之,調和情志,更以側隱之心養肝,辭讓之心養心,無妄之心養脾,羞惡之心養肺,是非之心養腎,使五德合和,恢復先天。四是覺悟生命。即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的進一步努力,調和其體氣,融化其物慾,安固其性情,精浚其神靈,徹底破除煩惱與執着,從而覺悟生命,昇華生命。
(4)眾術合修
晉代醫學與道學大家葛洪提出的“眾術合修”之法,很能代表道醫學的特點,即由守真、行氣、導引、按摩、叩齒、咽津、辟穀、房中、服餌等多種煉養方式結合。具體面言,道家(道教)醫學的法與術,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與中醫共同使用的治療方法,如湯藥、針灸、按摩等;二是道醫學特有的治療方法:如氣功鍛鍊與治療、勸善的情志療法、服用內丹外丹的養生法、施行祝由禁咒、以古琴為主的音樂療法等,乃至依於河車路(內丹導引)的杵針療法,依於經絡及武功修習而展現的藥功及撥筋療法等。
2、著名學派
(1)丹道醫學流派
代表醫家張覺人。去除迷信,迴歸科學,是“丹道醫學”派的特色。其核心體現在《中國煉丹術與丹藥》著作中。該書是學派的代表作,概述了中國煉丹術從創立到發展的歷史,列舉古代文獻特別是《道藏》中有關煉丹術之珍貴內容。該書還彙集了道教和中醫學各種古書的丹藥處方,進行了組成藥物對比分析,對於研究煉丹術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外科十三方考》是張氏的重要著作,也是長期研究與實踐在《華西醫藥雜誌》連載引起中醫外科同仁極大重視,該書對中醫外科方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研究中醫外科療法的重要文獻”。
(2)詹黃張按摩流派
代表醫家詹龍請。學術特點突出部位按摩;尋找信息反應點“保、激、補、治”全面調理;撥按截放各有特色,調動自身能力;發揮按摩優勢,通補結合以通為主;道法術統一於“八法”。流派傳承人有張誠毅,劉修利等
(3)天真按摩流派
代表醫家詹龍請,天真按摩流派學術思想有整體按摩、循經按摩、按摩查病和以神御氣四大法則。學派傳承人有周述炎。
(4)青城藥功學派
代表醫家有李真果、劉元尚、王含陽等。該派學術特色歸納為三點:一是簡。道家尚簡,故該派善於將常見病的證型分類,以一個基本方,辨明陰陽後加減使用,化繁為簡,綱舉目張。二是便,該派善於選擇當地官藥及草藥,或新鮮搗爛外數,或浸泡藥酒(既內服又外敷).很是方便。三是效驗。即結合習練道家武功或點穴撥筋,配合內外用藥,使效驗明顯。學派傳承有曹明仙、薛永新。
(5)維世唐門流派
代表醫家葉自若,學術特色提倡人體陰陽水火平勻合化,含暖遍熔,貫平通勻,而不圈於某方劑上着力,所謂“識用諸方宜,神工對病難”。學派傳承人吳自然。 [1] 
參考資料
  • 1.    道醫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