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聽途説

(清代潘綸恩創作小説集)

鎖定
《道聽途説》是由清代潘綸恩創作於清代道光中後期至咸豐初年的文言小説集,共十二卷一百十三則,成書於清咸豐三年(1853)。 [1] 
《道聽途説》不僅揭露了吏治黑暗、民風澆薄,還廣泛描寫了家庭中的人倫關係,大多結構完整,篇幅較長。 [2]  全書故事結構完整,語言敍述半文半白,曲盡委婉。作者善塑社會眾生之相,筆法細膩,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1] 
作品名稱
道聽途説
作    者
潘綸恩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小説集
字    數
230000

道聽途説內容簡介

《道聽途説》有記敍逸聞軼事、有寫現實生活之事、有記錄狐鬼神怪的故事、有寫民間風俗等。 [5] 
書中所寫故事以當時的市井傳聞為主,描寫吏治、民風和人倫種種不堪之狀,多數是行兇、姦殺、行騙等社會畸形之態。不少小説對吏治黑暗,官場腐敗予以揭露和抨擊,把當官的愚昧貪婪,荒淫好色,枉法徇私,殘暴酷虐,推諉塞責各種醜行暴露無遺。《董琳》寫茶商董琳在旅店殺死了一隻幼狐,後受狐精報復,發了神經病,犯下“謀逆”案,結果家破人亡,絕了宗嗣。影射當時的封強大吏制府陳公為保烏紗帽,草菅人命,把一個瘋子的行為,釀成大獄,株連幾十家,官場黑暗,令人齒冷。《旅店冤鬼》中,周某得官上任,夜宿旅舍,有冤魂告狀,且已發現屍體。他竟連夜束裝,三漏即發,逃之夭夭。當官的不能盡心於民,認為事不關己,誰肯於黑暗獄中撥雲見日呢?《江本直》中,酷吏臬使周公,既兇狠又愚蠢,他打人用的竹篦厚一寸許,“每自下公案,親自行刑,杖二十,犯人無不斃命。又曾以兩指挖出人犯的眼珠。”如此父母官,衙門直似虎口了。當時社會民風每況愈下,在金錢的驅使下,爾虞我詐,屢見不鮮。《焦德新》篇,敍焦德新攜帶萬金,往蘇州經商,花重金買妾受騙之辱。新娘是一個洋製假人,他憤而將“她”投之於水。不料,“女方”得訊,又以殺人滅屍罪要挾,直至萬金蕩盡才罷休。《盜僧》篇中,佛門淨地變成了淫窟,袈裟之下包藏了盜賊之心。作者對當時這一人慾橫流的末世社會,進行了廣泛的刻畫與描寫:從通姦、偷隋、賣淫、嫖娼及吸食鴉片而引出的姦殺、仇殺、搶劫、偷盜、詐騙等等惡行,層出不窮。 [1] 

道聽途説作品目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前言
原序(清·筠坪老人)
屠鈐
鬼報
駱安道
孫新泰
董琳
祝藹
蛇妖
旅店冤鬼
董子龍
江本直
李二媽
干支國
盧裁縫
何永壽
鍾和尚
藍山過客
戒牛肉
葛滸
王貨郎
祈蘭娘
殷蓬頭
丁歡喜
李德姑
鐵腳和尚
桃園怪
盜僧
趙南中
張百順
王祚
董世球
蓬頭婢
呂四娘娘
姚崇愷
洪大生
盜婆
扶路傒僮
馬秀清
張黃狗
唐金之
陳定緣
金陵騙
焦德新
曹良貴
韓寶兒
李二高之
玩城頭
孫巧兒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金大姑
養毛須
霍老生
岑幕
鮑端兒
盧用復
小騙
賭騙
洪鄉老
楊小麼兒
雞醫
火劫
枕乾庵
黠賊
奇盜
走無常
鬼伴
潘封
巴嫣嫣
唐待詔
劉二
纖纖
朱大善
謀代鬼
查大嫂
巨蛇
乳媪
彭意之
鬧房
咒盜
江昌奇
喜凡
靈鷲孽僧
徐延贊
異爐
麼生上逆子生二雷殛三則
荊襄客
白衣藍
三足蟾
龜異
何東雅
季鴉頭
晁婦
斯斯
龍潭
蟻王
避劫
玉桂
異鳥
祖師
貓怪
王靈官
虎二則
朱方富民
蜈蚣三則
乾季香
夢異
準提尼
風霾 [6] 

道聽途説創作背景

《道聽途説》創作於清代外敵入侵、內亂頻發的時代,當時社會有着清代前所未有的混亂,所以該書一改《聊齋志異》問世以來的筆記小説爭相模仿之風,多記錄現實生活之事,陸林稱其為“創作風氣的一大轉折”。 [5] 
此書作者潘綸恩一生功名坎坷,年屆而立才考中秀才,此後,屢試不第,以生員終老。二十歲後,離家遊幕,浪跡各地,漫遊大江南北,十餘年不歸。在此期間,他豐富了閲歷,熟悉了社會,品味了人生,並收集了大量素材:對此,他解釋為:“將藉以有成。”為後來的小説創作打下了基礎。他身處清朝由盛轉衰之際,目睹世風愈下,自然感慨萬分。首篇《屠鈐》,以調侃之筆寫書生屠鈐,屢次赴試,連秀才也無法撈到,表明他對科舉制度的忿然不平。 [1] 
據陸林考證,潘綸恩於道光九年(1829)結束第一次入幕生涯開始遊歷,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結束遊歷生涯,返回涇縣開始創作,由此大概可知潘綸恩於1840年開始創作《道聽途説》。根據潘氏家譜記載,潘綸恩卒於咸豐丁巳十一月甘三亥,即1858年,而《道聽途説》中所記錄的有時間標註的最晚的故事乃是卷十《雷殛三則》,篇中點明雷擊時間是咸豐壬子六月十一日,咸豐壬子年即1852年,所以可以大致推斷此書約成書於1852年至1858年間。 [5] 

道聽途説人物介紹

扶路侯童
孤兒某甲,為算命瞎子的導盲童子。他生性狡黠,多巧思。用木板刻制兩條龍形,晚上仰卧在上面,日久,背上有清楚的龍形印痕。又把來找瞎先生算命人的年庚八字登記在冊上,積了一大本,把自己的名字列在冊首,註上“當立某甲為教主”。把名冊裝進石匣,埋在城外一棵大樹下、效學當年陳勝、吳廣的篝火狐鳴之法,燃燒硫磺來引入注意。老百姓晚上看見火光,大為驚異,更在樹下挖得石匣,發現了名冊,一時鬨動,吃素入教的人很多,某甲立為教主。官府恐其作亂,擬發兵收捅。新任江西某縣令鋭身請任,率兵圍而捕殺。教民驚起,慘泣悲啼,而重圍似鐵桶,逃竄無門。官兵不論老幼,見一個殺一個。為逃過斷頭之慘,上吊投繯的不計其數。村落間的一池一沼,無不填滿屍首。唯教主某甲漏網,雖派兵四處搜捕而未得。 [1] 
逆子
山門姥姥,丈夫早死,僅有一子,忤逆不孝。媳婦倒是賢惠,孫子剛滿週歲,一日,姥在家熬粥,火力正旺,沸湯騰湧?姥抱幼孫急急上前,要掀開鍋蓋,止住沸湧。不料,沸湯上揚,抱中幼兒驚跳,墮於釜中而死。媳知逆子快要回來,急遣姥回外家暫避。逆子歸家,間及兒子。妻稱幼兒暴疾天殤,婆母年邁,過度傷心,已讓她回外家暫住。逆子怏怏不樂。鄰婦無知,在旁嘆息道:“老人失手,竟斃隹兒,深可憫也。”逆子得知真相,暴怒,然不露於形色,懷刀去外家,欲殺老母。外家表妹見他神色不善,私下對自己母親説:“姥姥回去,必無好事。不如拖遲些日子,讓他怒氣平一下才好。”舅母卻認為不妨。女兒又請派傭工護送。舅母説:“兒子能把母親怎麼樣?”就放姥姥隨逆于歸家。逆子竟在路上把老母殺死了。事發到宮,官以情節嚴重,有礙自己做官前程,不欲詳決。命鞭逆子八百,皮肉盡碎,而氣猶未絕,因掘坎,倒身而埋之。 [1] 

道聽途説作品鑑賞

道聽途説主題思想

在作者的筆下,吏治是黑暗的。其小説凡涉及官府的作品,反面官吏的形象佔了絕大多數。他們剛愎愚昧、荒淫好色、貪贓枉法、酷虐殘暴、徇私舞弊、推諉塞責,各種醜陋嘴險,不一而足。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當時吏治的批判雖以縣級官府為主,但也時將筆鋒指向聲名顯赫的封疆大吏。
潘綸恩在批判吏治黑暗的同時,還對當時民風的澆薄進行了廣泛的描寫。在各種慾望的驅使下,純樸民風已為爾虞我詐所代替,錢騙、色騙層出不窮,而且手法愈變愈奇,竟有用洋製假人替代新婦者(《焦德新》);求佛信神之所,成了斂錢宣淫之地,尼姑成了媒婆,寺廟成了淫窟,袈裟緇衣之內,包裹的是一顆顆貪淫的靈魂;禮義廉恥蕩然,荒淫無恥遍地,通姦偷情屢見不鮮、賣淫嫖娼司空見慣。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不良習俗:新婚鬧房、敬神乞福、宿廟求子、吸食鴉片,弄得處處烏煙瘴氣。社會秩序的混亂不堪,使法律已失去約束力。姦殺、仇殺、財殺、搶劫、偷盜、欺詐,各類案件在小説中都有多次描寫。
潘綸恩除了揭露吏治黑暗、民風澆薄,還把筆觸伸向家庭這個最基本、最普遍的社會單元,廣泛地描寫了這一社會細胞諸種人倫關係的麻敗。處在這人慾橫流的末世,各種家族親情關係,均受到劇烈的衝擊震盪;傳統的父慈子孝、夫敬妻賢、兄友弟恭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種種人倫慘變或醜聞。 [4] 

道聽途説藝術特色

善塑眾生之相。作者冷視芸芸眾生,藉助生花妙筆,在小説中塑造了大批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舉凡封建社會中常見的縣官衙役、幕僚訟師、農夫僕女、商賈傭工、村儒鄉紳、僧道尼姑、妓女嫖客,無不刻劃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並善於凸現同一身份者的不同性格。如同為惡妓,吉慶工於離間,弄舌讒言(《巴嫣嫣》);蔣四姑惡濫貪酷,無情無義(《曹良貴》);同為良妓而遇食言男子,唐金之豪爽闊大,慷慨任事(《唐金之》);曹翠之行事絕決,快意復仇(《姚崇愷》),皆各有聲口、各有特徵。
善構曲折之文。作為傳奇小説集,《道聽途説》不少篇目情節曲折多變,故事波瀾起伏。如《徐延選》行文波譎雲詭,撲朔迷離,前半篇寫徐延慶如何慕色求親而入騙黨彀中,讀者與當事人均被矇在鼓裏,待至洞房成親,始知美醜調包,至此回味前文,更覺騙術之譎詐莫測;後半篇寫其兄延贊投身騙黨,為弟復仇,讀者在明處,靜觀騙黨賠了夫人又折妹,更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些篇目並不靠情節的大起大落取勝,而是以描寫人物命運變化的曲折過程見長。 [4] 

道聽途説後世影響

後世出現的《墨餘錄》《裏乘》《夜雨秋燈錄》等反映現實生活的篇目增多,仿《聊齋志異》以花妖狐媚寫人的篇目數量減少,可能是受《道聽途説》的影響。 [5] 

道聽途説版本信息

《道聽途説》成書後,書稿由潘綸恩子潘江藻保存,光緒元年潘江藻將書稿帶至六安問序於潘綸恩族弟潘錫恩,後帶至上海,被收入《申報館叢書餘集》,排印問世,最早的版本即是1875年上海申報館版。 [5]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緒上海“申報館叢書”排印本。1996年黃山書社“筆記小説名著精刊”排印本。 [1] 

道聽途説作者簡介

潘綸恩(約1800一約1857),字煒玉,號葦漁、籜園,安徽涇縣人。約生於嘉慶五年前後。道光六年(1826)府學秀才,此後屢試不第。約道光六年後,幕遊於江蘇、安徽、江西等地,歷時十餘年。約道光二十年(1840)前後歸裏。除讀書應舉外,常遨遊于山水間,廣泛接觸民眾,開始進行小説創作,約咸豐三年(1853)寫成《道聽途説》一書,另有《籜月山房詩鈔》若干卷。約咸豐七年卒。其兄潘錫恩曾官南河河道總督,《清史稿》卷二八二有傳。 [3] 
參考資料
  • 1.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説博覽 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第1371-1373頁
  • 2.    閔寬東,陳文新,劉僖俊著.韓國所藏中國文言小説版本目錄.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02:第339頁
  • 3.    薛洪績,王汝梅主編.明清傳奇小説集 稀見珍本.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2:第538頁
  • 4.    陸林. “善道”封建末世的“俗情”——試論潘綸恩《道聽途説》[J]. 明清小説研究,1996,(03):219-227.
  • 5.    吳思.潘綸恩《道聽途説》及其文體研究[D].揚州大學.2021:16、17
  • 6.    (清)潘綸恩撰. 道聽途説[M]. 合肥:黃山書社, 2014.01.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