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教與儒佛

鎖定
道教始自東漢張陵的天師道,在道教五大派中為符籙派。由於以道為教,故改稱張道陵,屬南派(江西龍虎山)。張陵前承黃帝之陰符經造神符、鬼符、魔符以通天人、人神關係。
中文名
道教與儒佛
屬    性
道教始自東漢張陵的天師道
性    質
由於以道為教
特    徵
故改稱張道陵

道教與儒佛相融相抗

又以易(儒)史(老)巫(陰陽)三系形上思想為一整體,以老莊精、氣、神本體論為理據,擴為天文、星曆、數術、占卜之術。自精一而言,稱正一教,為中國宗教傳統精華部門。故自魏晉以下,大行於南北朝。與儒佛初相融,繼則相抗。自佛道相融者而言,本自説「有」。老子云:「有物混成」,北朝高僧道安作二教論(公元312~389年),為安般經作序,為慧遠弟子,屬彌勒淨土,又為前秦佛圖澄弟子。其言曰:「安般者,出入也。道之所寄,無往不因,德之所需,無往不託。是以安般寄息以守成,四禪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有六階之差,寓骸有四級之別。階差者,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級別者,忘之又忘之,以至於無慾也。」此即以老子之損莊子之忘為安般禪作解。形成「道中有佛,佛中有道」的學風。僧人支遁(?~366)由北而南,興東晉謝安、王羲之結方外交。曾講莊子於洛陽白馬寺。作大小品對比要鈔序以道解佛雲:「夫般若婆羅密者(佛言智度),眾妙之洞府,羣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來之照功。」其論本體虛實,引莊子「忘玄無心」以解佛,時稱格義。此頓悟説為僧肇、道生所本。卒年31(太和二年)。
僧肇為鳩摩羅什弟子,作肇論(383~414)傳大乘性宗龍樹之學。當羅什出大品般若時,他作般若無知論,什公大驚。羅什出維摩詰經時,他為序是有不真空論、物不遷論。什公卒後,他又作涅槃無名論,合稱肇論。明釋德清作注。其「寶藏論、丈夫即真論、不真空論」即三論宗之先導,因有「六家七宗」説。遂因以起佛道相攻之糾紛。一為佛老先後之辯。晉人王符作老子化胡經。周天和二年(567)甄鸞作笑道論,衍為辨惑論、破邪論、辨正論。北周破佛,南朝道士顧歡作夷夏論持中國本位説,宋人慧林造白黑論,梁人劉彥和作辨惑論,宗炳作明佛論以斥道士。範縝作神滅論,為蕭琛、沈約所斥。劉勰又作破邪論以反道教。

道教與儒佛三教合流

自南北朝道教大行後,注老子道德經者特多。北朝寇謙之作真誥、登真密訣。南朝陶弘景、陸修靜,大造道經。至唐代佛教傳大乘八宗,而唐代道士依佛入道,有改佛經為道經者。(法琳:辨正論)以佛釋帝桓因(三十三天主)為玉皇大帝,移佛入道,又化矛盾為統一。唐人韓愈宗儒,作原道以排佛老,憲宗時因上諫迎佛骨表遂罷官。宋代以道為國教,傳內丹派。理學家如周濂溪、邵雍等,皆出身道士,傳於二程,三教合一。而張載則不取佛,儒道合一。朱熹以道解儒,陸象山則宗儒。明人王陽明傳道家四有四無之教,本於孟子,是為陸王學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