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情皮影

鎖定
道情皮影是豫西靈寶市及甘肅環縣的一個傳統戲曲劇種。道情皮影戲,由於方言、民歌俗曲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靈寶道情皮影戲是一種用道情曲譜演唱和皮影表演的傳統戲劇種,道情皮影戲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我國明末。最初只是在當地官宦人家由秀才舉人們操演的道情坐唱。流傳到民間後,不斷吸收、融匯當地民間音樂因素,逐漸演變為富有靈寶特色的道情皮影戲劇種 [1] 
中文名
道情皮影
分    類
傳統戲曲劇種
道具組成
牛皮
被    稱
戲劇"活化石"

目錄

道情皮影簡介

道情戲的唱腔,基本上是徵調式,用竹笛滿眼定調,相當於G調音階。
解長春 解長春
道情戲的傳統樂器,絲竹類四弦、目琴、三絃、竹笛。擊樂類有翅板鼓、三岔板、碰鐘、小鑼、手釵、馬鑼。1947年後,樂隊中又增加了二胡、笙等。
道情皮影戲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人物則成側面形象,由許多小片組合而成,其道具有桌椅、宮殿、城門、車船、橋、馬、虎、龍等。該劇種已極為罕見,只有幾個老藝人會表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

道情皮影概況

環縣古稱環州,它是正宗隴東道情的故鄉,是代表甘肅省獨特劇種--"隴劇"的誕生地。隴東道情的精髓正是別具地方藝術特色的環縣"道情"。它與牛皮燈影相互結合,美妙絕倫,相得益彰。成為戲壇曲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據考證,道情起源於宋末元初,當時道教的武當派和佛教的少林派,為了反對蒙古族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漁鼓、簡板、木魚進入瓦肆遊説,鼓動人民羣眾反抗外族侵略,這漁鼓、簡板伴奏下的遊説逐漸產生了早期的"道情"。環縣四合原鄉興隆山道觀的修建和祭祀神靈為環縣道情與皮影的結合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它不僅是宣傳道家思想的聖地,而且真正成為環縣道情皮影藝術成長的搖籃。
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環縣就有道情皮影戲班活動,清末民初則大盛,形成氣候,覆州蓋縣。它是地方曲藝中的一種傀儡戲。以燈光下的"紙亮"為舞台,四五人就可進行演出。戲劇中的人物佈景、道具俱用優質牛皮精心刻制,着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鮮明,光亮透亮。樂器伴奏有二胡、四弦、水梆、漁鼓、簡板、笛子、笛吶、嗩吶等統統集中於後台,演唱挑線者端坐前台,通過挑線使牛皮影人映透紙亮,同時進行劇中各種角色的演唱和人物的挑線操作。前台主演不但對劇中人物的生旦淨醜、善惡忠奸的道白演唱和後台樂隊吹拉彈打通曉嫺熟,而且瞻前顧後,縱覽陣容,指揮後台,一旦出現走音跑調、樂鼓不偕時,即以餘光手勢表情暗示指揮,從而使紙亮外的觀眾毫無覺察。
四怪抬轎 四怪抬轎
環縣道情音樂高亢激昂,婉轉悠揚,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唱腔委婉流暢,情深意長。挑線操作神韻飄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調尤以"嘛喤"(又稱幫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動情處,根據固定格式,主唱領起,全體合聲,一腔三折,一唱三嘆,氣氛濃烈,娓娓動聽。更令人歎服的是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調、多腔並用,旁無提詞,全本貫通。演唱唸做,聲情並茂,挑線操作,遊刃有餘;舞台場面,有條不紊;管絃絲竹,一錘定音。
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
環縣道情皮影全部道具,僅裝兩隻木箱而已,一條毛驢就可以馱着走鄉串户巡迴演出,簡便易行,出入方便。且它演出地點多數在羣眾居住的冬暖夏涼的黃土窯洞中,在窯洞演出,開門見山,寬敞豁亮,收音聚光,別具風采。羣眾形象的稱之為"吼塌窖"。
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
環縣世世代代養育着象黃土一樣熱忱、剛強的環江傳人。他們出生時落在黃土炕頭,去世後掩埋在黃土地下,一生中"道情"成了他們大苦大悲中的"大樂"。當老牛、木犁、疙瘩繩,在夕陽下的田野裏累的筋疲力盡之時,他們會站在溝沿上磨耙上,盡情大吼幾句道情,頓時那心胸肺腑、關關節節的睏乏便一盡滌盪,盡掃無存。高興時唱激揚的快板,痛苦時吟憂怨哀婉的慢板。道情唱詞多用七字、十字聯句,押韻自如,便於識記。一曲曲唱詞簡直是一首首多情優美的詩,既哲理自現,又佳句百出,既悠揚婉轉,又聲韻和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