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德

(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鎖定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1]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 
在西方,“道德”一詞是西塞羅的“風俗”(ethos)改譯成拉丁語(móre)的形容詞,古希臘之“mose”“ethos”二詞之理式用法庶幾近之。為禮儀、風俗、習慣等。 [10] 
中國則不同,目前所知最早的記載《史記·夏本記》的皋陶之語:“信其道德,謀明輔和。” [10] 
中文名
道德
外文名
morality
定    義
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出    自
道德經

道德定義

哲學與認知科學共同攻關的一個最好例子就是道德研究。道德為拉丁文中的道德性與希臘語中的倫理性的統稱,通常指一個社會羣體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和風俗習慣。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哲學理論採用了演繹式的邏輯語言分析方法,確認了一些道德中能夠指導人類行為的普遍原則。 [5] 

道德道德的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説:“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

道德成因

道德習俗

首先,倫理或者道德都是通過自然習俗而獲得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品質或品性,這種穩定性就是規範的有效性根源。 [4] 

道德實踐

其次,倫理或道德源於風俗習慣並不意味着可以自發產生(或發生),而是要經過學習與實踐,即每個人或共同體面對的既定倫理或道德都是“先在”的,只有通過後天努力才能獲得,以至於後來的道德先驗論都背離了倫理或道德的本義。 [4] 

道德習慣

最後,雖然任何生於習慣的品質都不反乎自然,但並不是所有出於習慣的品質都是合乎倫理或道德,因為品質有好有壞,壞的習慣叫“惡習”或“惡性”,這是反倫理、反道德的。 [4] 

道德特點

道德自我性

正因為道德的自我性、主體性特點,也使道德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和不可共享性特點。道德只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別是當自己受到良心譴責或心靈安慰時,往往是閉門思過或“獨樂樂”。 [4] 

道德目的性

道德作為一種人生態度,總是以善惡觀念去評價自我與他人,是一種自我完善的價值指向,也表現為目的性價值和實踐性目的。 [4] 

道德絕對原則性

道德往往是絕對原則性的,而倫理是相對情境性的。道德是個體性承載,道德律令具有“元價值”的屬性,同時具有普遍性的約束力,不會因個體、個別、個性而改變其要求。 [4] 

道德研究領域

道德道德判斷

自我-他人道德偏差。 自我-他人道德偏差。 [6]
在道德研究領域,最為經典的問題就是道德判斷,尤其是道德兩難困境。 [5] 

道德道德情緒

另一個將哲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結合得非常好的是道德情緒的具身研究。在道德哲學中,隱喻是道德具身化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對兩種物體或現象的關係進行描述的一種語言過程,根據這兩種物體或現象的關係,在實際運用中,可以直接用一種物體或現象替代另一種使用。道德隱喻研究的一個重點是身體潔淨與道德純淨的關聯,其在不同文化的宗教儀式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體現。 [5] 

道德機器道德

最後,另一個需要哲學與認知科學共同攻克的關係到人類未來命運的難題就是人工智能與機器道德問題。 [5] 

道德道德教育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開始公示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開始公示 [8]
道德教育是一種以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為內容,有目的的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施加影響,以引導人們自覺履行道德義務的活動。道德教育是培養、提高、完善人們道德品質的根本途徑,包括激發道德意識、培養道德情感、確立道德理想、學習道德規範、養成道德習慣、完善道德評價等環節,每一環節都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完成。 [7] 

道德學術理論

道德康德

在倫理思想史上,康德應該是早於黑格爾思考倫理與道德區分的思想家。康德討論道德是從自由切入的。康德認為,道德不屬於理論理性,而屬於純粹的實踐理性,因為只有實踐理性才能成為意志的規定依據,可以達到比理論理性更大的實在性,純粹的自由意志構成了實踐理性的根基。 [4] 

道德黑格爾

黑格爾也是對“倫理”與“道德”在使用上作了嚴格區分的思想家。與康德稍有不同,他提出了倫理高於道德或由倫理入道德的思想主張。黑格爾在他龐大的精神哲學體系中,把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看作精神發展的三個階段,這是對人類意識或精神現象的整體性歷史把握,在“客觀精神”部分,他描述了由倫理通過教化而入道德的過程。 [4] 

道德馬克思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馬克思明確反對脱離物質利益的道德空談,強調以現實生活實踐中“人的解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烈批判以虛假全民利益面目呈現的各種形態的道德。 [9] 

道德政策文件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