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德運氣

鎖定
《道德運氣》是2007年6月1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伯納德·威廉斯 。本書是伯納德·威廉斯的代表作,收錄了他1973-1980年間所寫的重要哲學論文。
中文名
道德運氣
作    者
(英)伯納德·威廉斯 [1] 
譯    者
徐向東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6月1日
頁    數
272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32742660

道德運氣編輯推薦

道德哲學一定需要從理論中獲益,但應該是在哲學的其他部分的理論中獲益。在本書中,讀者將會看到,道德哲學中的某些憂慮和關於道德哲學的某些憂慮,以及對人類行動和實踐思想的某些看法,貫穿了本書的大多數文章。

道德運氣內容簡介

在書中,威廉斯對那種以功利主義和康德倫理學為核心的、不偏不倚的道德理論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批評;同時,他試圖利用“內在理由”和“實踐必然性”等概念來闡明倫理生活的本質和複雜性。威廉斯對功利主義在道德和哲學上的侷限、相對主義、道德衝突和理性選擇等問題的論述,充分展示了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道德哲學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亦對這種發展貢獻卓著。 [1] 
本書擁有廣泛的讀者羣,自1981年以來重版了十數次。
前言
致謝
一、個人、品格與道德
二、道德運氣
三、功利主義與道德上的自我沉溺
四、政治與道德品格
五、價值的衝突
六、公正作為一種美德
七、羅爾斯與帕斯卡之賭
八、內在理由與外在理由
九、“應當”與道德義務
十、實踐必然性
十一、相對主義中的真理
十二、維特根斯坦與唯心論
十三、他時、他地、他人
附錄:伯納德·威廉斯的哲學著作

道德運氣作者簡介

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早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哲學和古典學,曾先後擔任倫敦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哲學教授。他於1971年被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之後又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在1999年因其在哲學上的重大貢獻而被授予爵位。
威廉斯的主要工作領域是倫理學、知識論、心靈哲學和政治哲學。他在早期希臘思想和笛卡爾的研究上建樹卓越,但他最重要的影響是在倫理學方面。威廉斯對功利主義和康德倫理學的批判,他對道德和道德要求的本質的探究,主導了近30年來西方倫理理論的思維,在某種意義上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道德哲學家。

道德運氣目錄

前言
致謝
一、個人、品格與道德
二、道德運氣
三、功利主義與道德上的自我沉溺
四、政治與道德品格
五、價值的衝突
六、公正作為一種美德
七、羅爾斯與帕斯卡之賭
八、內在理由與外在理由
九、“應當”與道德義務
十、實踐必然性
十一、相對主義中的真理
十二、維特根斯坦與唯心論
十三、他時,他地,他人
附錄:伯納德·威廉斯的哲學著作

道德運氣媒體評論

書評:
初讀《道德運氣》:
近年來,倫理學和道德哲學成為哲學界的熱點,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徐向東先生是該領域引人注目的才俊之一,他在三年之內出版了《自我、他人與道德》等四部厚重的哲學專著,氣魄宏大,讓人異常佩服。在翻譯方面,徐先生同樣貢獻良多,除了預告好久、尚未出書的納斯鮑姆《善的脆弱性》外,最新出版的道德哲學名著《道德運氣》(伯納德·威廉斯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也是徐先生的譯作。伯納德·威廉斯的文字素以繁縟著稱,他的書很不好譯,我剛剛翻閲此書,感覺徐先生的翻譯是亦步亦趨謹守原文的。全書共收十三篇文章,我在第一篇《個人、品格與道德》中發現了譯文方面的個別疑問,不敢自是,特提出來向徐先生和讀者諸君請教。
例一:“例如他自己,儘管並不完全包括他自己。”(第2頁)原文為:for instance,though not exclusively,himself。這是作者的一句插話,在舉例時對例證加以補充説明,實際上,意思是説:比如他自己,雖然並不僅限於他自己。
例二:“不過,我認為這樣説是公正的:就像康德自己的見解一樣,這些看法使我們不容易回答那些觀點之間的關係問題,而在它們與康德自己的看法的相似性中,這個問題就清楚地顯示出來了。”(第3頁)原文為:But I think it is fair to say that  included among the similarities of these views to Kant’s is the point  that like his they do not make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ose points of view at all easy to answer。譯者似乎沒完全看清句子的結構,實際上,這句分三層:第一層是 “恰當地説”;第二層是“説”的內容,主幹為the point is included among the similarities;第三層是 the point的定語從句,主幹為they do not make the question easy to answer。現將全句重譯如下:不過,我想,這樣説也許是恰當的,即這些觀點跟康德的觀點一樣,一點沒能令視點之間的關係問題變得更易回答,而這種無力感也恰是這些觀點與康德的觀點的相似性之一。
例三:“把兩個行動者作為事物來配置給他們的一個結果,在對因果力量的一種可以設想的再分配中,就有可能等價於一個行動者或者三個行動者的產物。”(第5-6頁)原文為:an outcome allocated to two agents as things are could  equivalently be the product of one agent,or three,under a conceivable  redistribution of causal powers。這裏的關鍵在於,譯者沒看出短語as things are(如其所是、實際上)的意思,把它譯作“作為事物”了。全句的意思是説:只要對因果力進行某種再分配,實際上由兩個行動者產生的結果,就可以等效為一個行動者或者三個行動者產生的結果。
例四:“因此,這個康德式的見解在不止一個方面強調了某種與行動者的分離性相似的東西,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它所做出的抽象就不如功利主義的抽象那麼嚴重(儘管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相對於因果上相關的經驗事實來説,在這個見解中仍然存在一些其他的方面,在那些方面,它所做出的抽象更大)。” (第6頁)原文為:Thus in more than one way the Kantian outlook emphasizes  something like the separateness of agents,and in that sense makes less  of an abstraction than Utilitarianism does(though,as we have seen,there  are other respects,with regard to causally relevant empiraical facts,in  which its abstraction is greater)。誤譯出現在括號中的部分,現將這一句重譯如下:儘管如我們所見,在另外一些涉及到因果相關的經驗事實的方面,康德式觀點進行的抽象其實比功利主義觀點進行的抽象更強。
以上只是嘗鼎一臠,希望在倫理學和道德哲學方面深研有得的學者能進一步加以探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