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德經濟學

鎖定
道德經濟學是以道德經濟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是為我國發展道德經濟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論的科學。
中文名
道德經濟學
外文名
Moral Economics

目錄

道德經濟學概念評述

道德經濟學概念

是一種主要以道德教育為手段來發展的經濟學説,是勞動者道德素質狀況所體現出來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效果。

道德經濟學起源

“道德經濟學”是湯普森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一概念最初用來解釋英國的糧食騷動,但不久就被廣泛用於解釋其他地區、時段和領域的民眾抗議,成為有關社會轉型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道德經濟學”概念在理論上衝破了經濟決定論的束縛,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反響 [1] 

道德經濟學發展

“道德經濟學”這一概念雖然在名稱上與經濟學、倫理學有直接關聯,但其提出、發展與完善卻不是經濟學界、倫理學界的功勞,而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張關注下層、強調“從下往上看”的新社會史的興起有密切聯繫,是史學界對英國社會轉型時期民眾糧食騷動研究所取得的一項重大理論成果。
糧食騷動是英國18世紀與19世紀初期的一種最普遍、最常見的民眾抗議,是當時最典型的一種社會抗議形式。史蒂文森曾評述説,“最持久、最普遍的是與糧食相關的那些騷動,據統計,18世紀的騷動中有2/3是這種類型。1700年之後,英國發生糧食騷動的年份主要是1709-1710、1727-1729、1739-1740、1756-1757、1766-1768、1772-1773、1783、1795-1796、1799-1801、1810-1813、1816-1818,其中,18世紀下半期,尤其是1766年、1795年和1800年,是糧食騷動爆發最頻繁的時。
但英國這一時期的糧食騷動,像同期的徵兵騷動、反圈地騷動、宗教騷動一樣,在之後一百五十多年曆史中,一直沒有引起歷史學家的關注。這一研究狀況直到二戰之後才開始改變。二戰後英國出現了一批新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們把注意力轉向“隱藏在冰山頂尖之下”的社會下層,主張“從下往上看”,不再把民眾抗議僅看作是對社會結構轉型的被動反應,而是讓抗議中的民眾作為主體出場,賦予他們更多主動的含義,使糧食騷動等民眾抗議第一次成為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道德經濟學概念的出現就是這種史學研究轉向的反映和體現。
參考資料
  • 1.    湯普森的“道德經濟學”概念評述,李培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