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巾

鎖定
道巾,即道教徒所戴的帽子。受初真戒的道士,戴綸巾;受中極戒者,戴三教巾;受天仙戒者,戴沖和巾等 [1]  。早期道教黃巾的形制,有可能源自林宗巾與遠遊冠;或是受其啓發,並根據自身教義加以改制、定型而成 [2] 
道巾有九巾之説,實際上歷史上的道巾並不止九種,道經和史書上還記載有其他道巾。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古代的道巾和現代的道巾已有所不同 [3] 
中文名
道巾
釋    義
道教徒所戴的帽子
起    源
以黃代蒼
起源國家
中國

道巾起源發展

阮咸頭戴與黃巾形制類似的三角結或三梁頭巾 阮咸頭戴與黃巾形制類似的三角結或三梁頭巾
巾是中國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種帽子。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以與士大夫之冠相區別。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 [3] 
以黃代蒼乃是道巾之源。黃巾是道教興起之初最為顯著的服色標識。史料表明,黃巾系早期道教兩大派別——太平道和正一道並用之正式首服。早期道教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或“赤氣久衰,黃家當興”的口號,其表現在服色標識上,即為:以黃巾代替蒼頭(青巾)。這一服色之變,實質上象徵着下層民眾擺脱了奴僕或庶民的卑賤身份,成為種民,從而可獲上天拯救,學道得仙。黃巾成為早期道教的服飾標誌,其直接根源乃在於對蒼頭的取代。道巾形制源自林宗巾。林宗巾前頭疊有橢圓形的折角,後演化成三梁,即頭巾前部疊成三條凸起的折邊。而這個疊有三梁的頭巾,就是學道者所着頭巾。三梁象徵“三統得所”之義,則恰恰符合《太平經》“當合三統”之教義。東晉道書《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載,“黃巾者,似遠遊冠之狀也,貌如嬰兒,有無長短”。遠遊冠的形制特徵為“有展筩,橫之於前”,
頭系葛巾(幅巾)的形象 頭系葛巾(幅巾)的形象
有“三梁”。所以,早期道教黃巾的形制,確有可能源自林宗巾與遠遊冠;或是受其啓發,並根據自身教義(正一道“三天説”,太平道“三統説”)加以改制、定型而成。六朝以降,隨着道教的 正統化和多元化發展,道教法服開始走向了規範化、類型化、多樣化的設計和製作,如《陸先生道門科略》雲:“夫巾褐裙帔,製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準式,故謂之法服 [2]  。”
六朝時期,道教極為重視葛巾。上清、靈寶派都把葛巾作為正式的修道法服。葛巾本為六朝社會流行的頭巾,並非為道教專用。然而道教所制葛巾,似與世俗流行樣式不同。《漢書·禮儀典》載,張魯降曹入洛後,進行了服色改制,採用士人流行的幅巾樣式改制,是一種以葛布為面料,顏色黑,並採幅巾樣式為形制,主要用於修道科儀活動的道巾。此外還有鹿皮巾,系以鹿皮為面料製作的頭巾。是六朝道教靈寶派、上清派的主要首服,用於較為正式而隱秘的山林修道、 科法活動。烏巾,則因系以巾之顏色而命名。六
幅巾形制圖 幅巾形制圖
朝時期,烏巾主要為道教三皇派的修道首服 [2] 
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圖會》記載有:純陽巾、九轉華陽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網巾等等。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明遺臣金之俊為緩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從十不從”的建議,被朝廷默許。其中有“儒從而釋道不從”之條,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中國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至於道教的九巾之説,來源於清代中葉道士閔小艮的《清規玄妙説》。按照該書的説法,當時的九巾,有以下幾種: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當代高道閔智亭道長著述的《道教儀範》一書中提到,自清末到現代最流行的九巾則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歷史上的道巾,事實上遠遠不止九種。道經和史書上還記載有:角巾、紫荷巾、紫陽巾,雷巾、蓮花巾、九轉華陽巾等等。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純陽巾、逍遙巾、網巾、綸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專戴的,如莊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古代的道巾和現代的道巾已經有所不同了 [3] 

道巾製作工藝

莊子巾 莊子巾
自清末到現代最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3]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髮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也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髮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現已無蓄髮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另有帽頂部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混元巾在中國台灣稱為網巾、角冠 [4] 
莊子巾亦稱沖和巾、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傳説是南華真人莊子所制。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飾有帽正。帽前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 年老,頭髮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莊子巾的。因為莊子巾類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頗象南華真人一樣無拘無束,自有出塵之表。莊子巾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髮者或年老脱髮者喜戴此巾 [3]  [4] 
九梁巾 九梁巾
純陽巾也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正派道土多戴此巾 [4] 
九梁巾,又稱九陽巾。九梁巾形狀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 一樣的九條縫。道教中,九為最大數,又為陽數,代 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着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體現出《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現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 [3] 
浩然巾一種用黑色布緞製成的暖帽,形如風帽。該巾在南方基本不使用,北方亦不多見。裏面絮以棉花,以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在冬日風雪天氣使用此巾。相傳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風雪。後士人皆仿效之,故稱為浩然巾。亦稱作“大風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禦風雪,二是紀念先賢 [3]  [4] 
逍遙巾 逍遙巾
逍遙巾是一塊方形或圓形巾料,包於髮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另有一種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曳,顯得瀟灑自如。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因而廢止 [4] 
三教巾,應該是體現道教三教合一和三教平等,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可惜現在沒有實物留下。其形狀已不可考。中國道教協會黃信陽副會長編纂的《道教全真必讀》記載,只有受過中極戒者才有資格戴三教巾。有些老修行估計是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的時候所制 [3] 
一字巾,是用一根束髮用的帶子。其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端頭有木扣或玉扣,釦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也有學者認為叫幅巾的。據説是山居道士纏發之法,以絲織幅帶裹發,以防山野樹枝纏住 [3]  [4] 
太陽巾形如現代的太陽帽,主要是遮擋夏天的陽光。不同的是,太陽巾中部隆起的地方為三角帽形,太陽帽中間隆起的則為圓形。該巾和明代的遮陽大帽十分相似,不但此巾現只有湖北一些地方還在使用,其他地方已 不多見 [3] 

道巾文化特徵

純陽巾 純陽巾
道巾是道教法服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藴着深邃的宗教思想和厚重的服飾美學意藴 [2]  。道巾全部用黑色布緞所做。道教認為,黑色在五行中對應水,水為道人所崇奉膜拜,上善若水,萬世不竭。至於道巾的式樣,也同道教的教義教規有密切聯繫,“一雙鳳眼觀前後,萬法收來在內藏,七寶玲瓏皆有跡,崑崙頂上放毫光”。道巾的作用不僅在於防風禦寒,突出道人特徵,而且還有采天地靈氣,納日月精華,包羅人間萬象的特別功能 [1] 

道巾歷史價值

浩然巾 浩然巾
道巾中的網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來束髮的網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 [4]  。道巾不僅是標誌着道教徒的帽子那麼簡單,其中還藴含着深刻的道教教理教義,如奉天敬祖、崇尚和平、成仙得道、逍遙自在等等的思想。此外還説明了道教作為中國傳統的宗教,與中國的民俗生活確實是息息相關。道巾乃是留給人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3] 
參考資料
  • 1.    劉燁主編.論道 道教入門600講:中國婦女出版社,2012.01:第124頁
  • 2.    蔡林波,楊蓉.早期道巾源流輯考[J].中國道教,2015(01):58-61.
  • 3.    車高飛.道巾漫談[J].中國道教,2004(04):45-46.
  • 4.    於由編著.旅遊道教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08:第139-1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