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外區

鎖定
道外區,隸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於哈爾濱市的中東部。位於北緯45°20′~46°20′,東經126°15′~127°30′之間。城區東與阿城區賓縣接壤,西與道里區濱洲鐵路為界,南接南崗區香坊區,北與松北區呼蘭區毗鄰。全區總面積618.6平方公里 [10]  。轄22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1個鄉、115個社區和38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北十四道街55號。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道外區常住人口為811178人。 [8] 
2020年,道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31023萬元。 [9] 
中文名
道外區
外文名
Daowai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230104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黑龍江哈爾濱
地理位置
哈爾濱市區中東部 [12] 
面    積
618.6 km² [1] 
下轄地區
靖宇街道、太古街道等
政府駐地
北十四道街55號
電話區號
0451
郵政編碼
150026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
天恆山
機    場
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
火車站
濱江站哈爾濱東站
車牌代碼
黑A
地區生產總值
3831023 萬元(2020年)
方    言
東北官話-哈爾濱話
人    口
811178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道外區歷史沿革

道外區 道外區
道外區是哈爾濱市形成、發展較早的老城區。據史料記載,早在哈爾濱市形成以前,人類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和開發建設。 [2] 

道外區清朝以前

商、周和先秦時期,這裏是肅慎族居住地區。 [2] 
兩漢、三國和兩晉時,屬扶餘國。 [2] 
南北朝(492年)時勿吉族興起,滅掉扶余,這裏成為勿吉族的轄地。 [2] 
隋朝,勿吉族車骨部突起,松花江、牡丹江流域以及黑龍江中上游都為其所有。 [2] 
唐代,道外區正式納入疆域版圖,先隸屬河北道,後又歸屬於渤海國漠頡府。五代時,來源於唐朝黑水靺鞨(族)的女真族迅速興起,分佈於松花江、黑龍江下游地區。之後,遼建契丹國,這裏成為生女真族的領地。金滅遼(1125年),這裏隸屬於金,是金代上京會寧府(今阿城市城南白城)西北部的邊緣地區。現道外區萬寶鎮後城村系金代古城遺址,是屯糧聚草的軍糧城。
元朝(1271~1368年),此地歸碩達萬户府管轄。 [2] 
明朝為鞏固封建統治,在東北各地設立了眾多的"衞"、"所",這裏先歸屬於嶽希衞,後劃入阿什衞。 [2] 

道外區清朝時期

清初,清政府放開封禁,加強東北邊防,將原寧古塔將軍管轄的黑龍江北岸畢佔河以西之地劃出,歸屬於新設的龍江將軍。龍江將軍與吉林將軍在哈爾濱地區的管轄範圍是以松花江為界,江南、江北分屬為兩個將軍轄地。康熙年間(1662~1723年),清政府在今道外區前進鄉境內設置了水師營,營周圍還設立了許多官莊。雍正四年(1726年),設吉林阿勒楚喀協領衙門,地址在上京會寧府,至此,這裏便屬阿勒楚喀副都統管轄。 [2] 
金代上京會寧府已成為統治中心。這裏位於上京會寧府西北邊緣地區,形成了放牧的草場和捕魚的灘頭,漸有人煙。人們相沿稱呼這裏為"馬場甸子"。後來逐漸形成崗家店、五家子(傅家店)等村落,這就是道外區的前身。伴隨傅家店及周圍村落的形成和發展,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組成了"傅家店辦事公所委員會",進行地方自治管理。同年,吉林將軍達桂會同黑龍江巡撫程德全,聯合奏準在傅家店設置了"吉林濱江關道"。道台府辦公地址現道外北十八道街建業一巷8號院內。 [2]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準於設立"濱江廳江防同知”,廳署設於現道外南十一道街,治理傅家店、崗家店、四家子等村。次年(1908年),濱江廳江防同知何厚琦,認為傅家店的"店"字意義狹窄,將"店"改為"甸"。從此,傅家甸便成為道外城區最早的區劃名稱。 [2] 
清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為加強治理,東三省總督奏請清廷,將濱江廳江防同知改稱雙城府濱江廳分防同知。宣統三年(1911年),又把雙城東北隅六十一村屯劃歸濱江分防同知,使其轄區擴大到西起葦塘溝,東至阿城界,南至雙城府旗屯營地,北至松花江南岸,東西寬70餘華里,南北長40餘華里,110餘個村屯,4萬餘垧耕地,5 280餘户人家的地區。除沙俄管轄的道里、南崗、香坊等地部分外,其他地區都屬濱江廳轄界。 [2] 

道外區民國時期

1920年黑龍江省省長公署在馬家船口設立了馬家船口市政局,同年2月改為松北市政局,1925年8月改稱松浦市政處。江南傅甸(現道外區)為吉林將軍轄。
1913年改稱濱江縣,1927年設市政籌備處,1929年5月建立濱江市,劃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橋為濱江市轄區。濱江縣只管原縣屬農村部分。
1932年日軍侵佔哈爾濱,翌年將濱江市、松浦市併入哈爾濱市,同時分設東、西傅家區和松浦區。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市解放後,又一度將東、西傅家區改為東、西、北傅家區。不久,北傅家區撤銷。

道外區新中國成立後

1956年東、西傅家區合併改稱道外區,全區設三個鄉鎮和1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江南城區街道辦事處12個,江北郊區街道辦事處2個。
2004年3月24日道外區與原太平區正式合併,新區名為道外區。區劃調整後,原江北三鎮劃歸松北區管理,全區轄22個街道辦事處和一鄉一鎮。
2006年9月,原阿城市的巨源和永源兩個鎮劃歸道外區,全區轄22個街道辦事處、1鄉3鎮。
2013年2月,經省民政廳批准,民主鄉撤鄉建鎮,全區轄22個街道辦事處和4個鎮。

道外區行政區劃

道外區地理環境

道外區位置境域

道外區位於北緯45°20′~46°20′,東經126°15′~127°30′之間。城區東與阿城區賓縣接壤,西與道里區濱洲鐵路為界,南接南崗區香坊區,北與松北區呼蘭區毗鄰。全區總面積618.6平方公里 [10] 

道外區氣候特點

道外區 道外區
道外區地處哈爾濱市中東部,氣候屬中温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3.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温-19.4℃,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温22.8℃;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無霜期136天左右。整個冬季處於極地大陸氣團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 ,春秋兩季為季風交替,其類型為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3] 
冬季從當年11月至次年3月,最冷在每年1月份,平均氣温為零下20.3℃,最低為零下38℃。整個冬季降水很少,一般佔全年總降水量的6%左右,氣候嚴寒乾燥。每年7月份氣温最高,平均為22.8℃,最高氣温可達36℃以上,一般22℃以上氣温40天左右。 [3] 
夏季降水日多,降水量大,一般夏季降水佔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以陣雨為多,年內雨日一般在40天。每年4月份,氣温開始升高,氣旋活動頻繁,使氣温變化無常,升降温幅度較大,氣温在10—22℃之間持續可達60天。此時期風大,多西南風,有時可達8級。降水量不多,一般佔全年總降水量的12%左右。 [3] 
每年9月下旬起,冷空氣開始入侵,氣温下降,10月份平均氣温可降至5℃左右。霜凍出現早,9月下旬就可以發生初霜。此時期降水量減少,約佔全年降水量的18%左右。 全年無霜期為135天,有霜期為221天。日均氣温低於零下的日數佔全年的45%,低於零下10℃的日數120—210天,低於零下20℃的日數66天,低於零下30℃的日數一般是六、七天。 [3] 

道外區自然資源

道外區水資源

天恆山 天恆山
哈爾濱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體天恆山,坐落在此區團結鎮境內,距城區僅3公里,北望松花江,西臨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總面積3000多公頃。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間,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達70%以上。天恆山地下水量豐富,經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廳礦泉水評審委員會鑑定,達到了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規定的指標。
“一江、兩河”(松花江34.7公里、阿什河7.45公里、馬家溝河9公里)流經道外區,地面水利資源比較豐富。

道外區動植物資源

截至2010年,道外區植物資源主要有紅松、落葉松、樟子松、水曲柳等林木,有山參、黃柏、地龍、苦蔘等名貴藥材,有蕨菜、薇菜、猴腿菜等山野菜,有松子、榛子等野生油料,有杏、李子、山桃、梨、山葡萄等野果,有丁香、百合等130餘種野生花卉。丁香花是哈爾濱市市花。
野生動物主要有東北虎、梅花鹿、白琵鷺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鸛、黑鸛、白尾貂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鯉魚、銀鯽、狗魚、雅羅魚等40餘種珍稀魚類。 [4] 

道外區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道外區已探明各類礦產63種,可供工業利用的有25種。其中,煤炭、天然氣、銅、鋅、鎢、鉬等20餘種礦產在黑龍江省佔有重要地位。 [4] 

道外區人口民族

  • 人口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哈爾濱市道外區常住人口為906421人,佔全市人口的8.52%。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時的76098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5432人,增長19.11%。平均每年增加14543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91%。全區共有家庭户325455户,家庭户人口為863876人,佔總人口的95.31%,平均家庭户規模為2.6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8人減少了0.33人。 [5] 
至2012末,道外區總人口970144人,全區總户數387089户。其中,常住人口686817人,常住户數292647户;流動人口189649人,人户分離人口93678人。其中,男性人口338690人,女性人口348127人;城市人口564215人,共188071户;農村人口122576人,共40858户。全區人口出生率6.09‰,死亡率5.41‰,人口自然增長率0.68‰,計劃生育率99.6%。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道外區常住人口為811178人。 [8] 
  • 民族
道外區由漢族、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藏族、維吾爾族錫伯族、俄羅斯族等20個民族組成。

道外區經濟

道外區概況

2012年,道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0億元,同比增長1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8億元,同比增長1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1.4億元,同比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3.8億元,同比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9億元,同比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45元,同比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490元,同比增長12%;招商引資額52.57億元,引進企業51户,千萬元以上企業26户,引資額達39億元;謀劃推進重點項目163個,省市區重點項目開工137項,開復工率達到84%,完成投資120億元。
2020年,道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31023萬元。 [9] 

道外區第一產業

至2013年末,道外區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2125萬元,比上年增長7%。實現農業增加值80461萬元,比上年增長7%。糧食總產量達254073噸,比上年增長11%;蔬菜總產量258166噸,比上年增長6%;全年肉類總產量達19372噸,比上年增長4%;奶類產量8005噸,比上年增長0.02%;禽蛋產量16512噸,比上年增長1.4%。全區糧食種植面積26178公頃,比上年下降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98公頃,比上年增長16.7%,其它農作物播種面積78公頃,比上年下降28.4%。實現畜牧業產值63566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42%。實現漁業產值8704萬元,同比增長9.7%。林業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實現林業產值635萬元,同比增長9.5%。完成育苗面積300畝,與2012年持平,造林面積100畝,比上年減少87%。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460元,同比增長15.3%。

道外區第二產業

至2013末,道外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51.90億元,同比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8.09億元,同比增長-4.9%,總量佔全區的比重達到1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户;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9.89億元,同比增長-7.2%;完成工業銷售產值288.09億元,同比增長-7.6%;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86.96億元,同比增長-8.5%;實現利税32.64億元,同比增長-5.9%。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8.2億元,同比增長9.7%。

道外區第三產業

2013年末,道外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6億元,同比增長14.2%;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350.04億元,同比增長14.3%,住宿餐飲業實現33.56億元,同比增長12.3%。

道外區社會事業

道外區科技

至2013年末,道外區共有民營科技企業110户,實施科技攻關計劃1項,市技術創新項目3項,市級星火計劃1項,從市財政爭取科技發展基金160萬元。

道外區教育事業

至2013年末,道外區共有普通高中7所,在校學生7441人;職業高中3所,在校生3186人;普通初中25所,在校生16429人;小學61所,在校生2225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初中畢業生合格率100%。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例為98.3%,2013年考入重點高中2346人人,其升學率55.76%,列全市第一名,高考錄取2015人,錄取率達到94.73%。

道外區體育事業

道外區 道外區
至2013年末,道外區共安裝全民健身路徑工程15套。新農村體育示範點1個;籃球園區1個;乒乓球園區2個;羽毛球園區1個;棋牌類園區2個;體育示範區配備健身器材2處;鄉鎮體育活動站1個。全年建設公共體育健身器材總計249件。開展農民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為區4鎮農民及農民工600餘人進行了免費的體質監測。組織開展“百萬青少年”和“市民上冰雪”活動,全民健身百日系類活動,社區健身大講堂活動道外區專場活動等150餘項次。組隊參加市少兒單項比賽獲得金牌76塊。

道外區風景名勝

哈爾濱清真寺
道外區清真寺 道外區清真寺
西起十二道街,東至十四道街,南起育民街,北至靖宇街,是國家一類保護建築,該寺始建於1897年,1904年改建,1935年在眾多穆斯林朋友的倡議和捐助下再次擴建,保存至今。1998年哈爾濱清真東寺被評為為全國百座模範清真寺之一。2003年清真寺擴建改造工程是在清真寺南北兩側臨十二道街新建兩座附屋用房建設面積440平方米,並對清真寺主殿進行維修和裝飾,現穆斯林文化廣場建設工程於2005年6月竣工。是東北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是全國清真寺中少有的阿拉伯式建築,主殿高13米,可容納500~600人,後窯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稱望月樓)。阿拉伯式建築風格。
哈爾濱關道-道台府
道台府是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道外十八至十九道街之間,始建於1905年,是哈爾濱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紀初,沙俄建成中東鐵路。強行租借鐵路沿線的哈爾濱市區時,傅家甸(道外)就被劃於租借地之外,處於與哈爾濱市並存的特殊地位,屬於中國政府治理的行政區域,清政府為加強對傅家甸地區的治理,在政權建置上設立了級別較高的“道”一級政權機構。清朝的“道”是介於府與縣之間的機構,是哈爾濱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機構,前後有16任清政府官員在此辦公。2005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道外區對哈爾濱關道進行了保護性的修復擴建工作,修建後的哈爾濱關道,佔地兩萬八千餘平方米,按古式建築佈局,呈對稱式,同時遵循封建禮儀,左文右武,前衙後寢,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內宅或上房),東側線上由北至南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牆內有車棚、馬號、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築羣主從有序,錯落有致。
江畔公園
江畔公園,位於道外區松花江畔堤頂,西起濱洲橋下,東至太平閘口橋,全長4.8公里,總面積20.3公傾。該園始建於1955年,原名“道外區江沿公園”,是哈爾濱市沿江主要遊覽區之一,屬沿江帶狀公園,其整個建設佈局結合堤防建設進行。1987年至今,根據哈爾濱市沿江一條線總體規劃,配合題防加高,在完成防洪達標工程的同時,對園內綠地、道路、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新建和改造。江畔公園環境優美,綠化彩化面積佔全區五分之三。園內有針葉、闊葉、喬木、灌木花卉品種近30個,有樹木6289株,草坪54000多平方米,彩化面積4000餘平方米,剪型樹百餘株,雕塑有《母嬰》、《天鵝》、《羣鹿》、《冰舞》、《騰飛》、《海豚》、望江亭長廊、蘑菇亭等。
靖宇公園
靖宇公園,位於道外區靖宇二十道街,正門西向正對靖宇大街,佔地面積52528平方米,始建於1917年,是哈爾濱最早建成的公園之一。靖宇公園原名“東四家子公園”。據史料記載,東四家子公園佔地13垧,南北長85丈,東西寬5太,正門向西開設,北面設一便門出入。園內建涼亭兩座園中建築為東洋式建築。該園在建園後至建國前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被作為本區地方政府官方聚會活動的場所。1919年宜名為“濱江公園”,建國後改名為“道外公園”。1952年至1957年道外區建設科接管了道外公園,修建了辦公室和温室,增修了園內柏油馬路,開闢出一個冬季滑雪場。1985年為紀念楊靖宇將軍,經有關部門批准,道外公園改名為“靖宇公園”。同年在園內新建花壇,重建了公園正門和售票亭。2000年,政府把封閉式公園改建成開放式公園,新建一處哈市最大的紀念廣場,周邊種植大量樹木和草坪,增加庭院燈和園林設施。
長青公園
長青公園,位於道外區八區體育場北側,佔地面積3.6公頃,園中有樹木5種700餘株。公園主景“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衞戰爭烈士紀念塔”是由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1947年7月7日舉行奠基典禮,1948年10月10日落成。塔佔地面積471平方米,塔高30米,全部為花崗岩塊石結構。園內已建成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李兆麟等烈士雕像及以哈爾濱保衞戰為背景的浮雕12座。紀念塔兩側植有綠地,整個佈局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因此,這時是歷年來人們祭掃英靈、緬懷先烈、進行革命性傳統教育的場所,同時也是娛樂休閒為一體的娛樂廣場。
天恆山風景區
天恆山,是哈爾濱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體,位於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境內,距城區僅3公里,北望松花江,西臨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向東綿延數公里。天恆山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間,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達70%以上,並時常有野生動物出沒。天恆山是我國東北地區較早開展第四紀地質研究地點之一,也是從新石器時代到肅慎、勿吉、遼金各代沿用的古城遺址所在地。天恆山不僅生長繁衍着數十種動植物,而且地質層面複雜,發現過梅氏犀、猛瑪象等多種古生物化石,還保存着南北古城等古代人類文化遺址、遺蹟。天恆山風景區包括天恆山和阿什湖兩部分,總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

道外區榮譽稱號

2020年6月30日,道外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6] 
2022年2月21日,入選2021年度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擬激勵市縣名單,並進行公示。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