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墟街道

鎖定
道墟街道,隸屬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地處上虞區西北部,東接崧廈街道,東南連曹娥街道東關街道,西南、西與越城區陶堰鎮孫端鎮為鄰,北瀕曹娥江與瀝海鎮隔江相望,總面積44.13平方千米。2011年末,道墟街道總人口50026人。 [2] 
春秋時,屬越地。1985年,複稱道墟鎮。1992年,肖金鄉、杜浦鄉併入道墟鎮。 [2]  2017年10月,道墟鎮撤鎮建街道,道墟街道正式舉行撤鎮設街掛牌儀式。 [4]  截至2021年10月,道墟街道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 [3]  街道辦事處駐駐中聯村鎮中路1號。 [2] 
2016年,道墟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8億元;實現工業產值310.6億元,其中規上企業產值284.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億元,其中工業性投入8.2億元;實現税收7.41億元。
中文名
道墟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
地理位置
上虞區西北部
面    積
44.13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24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575
郵政編碼
312368
人口數量
50026 人(2011年末總人口)
車牌代碼
浙D

道墟街道歷史沿革

春秋時,屬越地。
秦時,始屬會稽郡山陰縣。
西漢初,置靈文鄉。
南朝陳時,始屬會稽縣。
宋時,分屬曹娥鄉、富盛鄉。
明永樂時,為道墟里。
清宣統二年(1910年),置道墟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置道墟鎮,屬紹興縣。
1954年,劃歸上虞縣。
1956年,復為道墟鄉。
1958年,設東關人民公社道墟管理區。
1961年,設道墟人民公社。
1983年,仍為道墟鄉。
1985年,複稱道墟鎮。
1992年,肖金鄉、杜浦鄉併入道墟鎮。 [2] 
2017年10月,道墟鎮撤鎮建街道,道墟街道正式舉行撤鎮設街掛牌儀式。 [4] 

道墟街道行政區劃

2011年末,道墟街道轄道墟、肖金2個居民委員會,中聯、廟橋、新民主、杜浦、新里港、瀝泗、國慶、茅家、雲裏、積山、長淡、錢上、韓浜、五四、新屯南、沽渚、大湖、肖金、東桑、聯浦、江協、稱海、聯江、匯聯24個村民委員會,共26個羣眾自治組織;下設10個居民小組、307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1年10月,道墟街道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道墟社區、國慶村、茅家村、積山村、長婁村、雲裏村、瀝泗村、杜浦村、稱海村、聯江村、匯聯村、肖金村、東桑村、大湖村、五四村、韓浜村、錢上村、沽渚村、廟橋村、新民主村、中聯村、新里港村、江協村、聯浦村、新屯南村, [3]  街道辦事處駐駐中聯村鎮中路1號。 [2] 

道墟街道地理環境

道墟街道位置境域

道墟街道地處上虞區西北部,東接崧廈街道,東南連曹娥街道東關街道,西南、西與越城區陶堰鎮孫端鎮為鄰,北瀕曹娥江與瀝海鎮隔江相望,總面積44.13平方千米。 [2] 

道墟街道自然資源

2011年,道墟街道有耕地面積27469畝,林地面積1468畝。 [2] 

道墟街道人口

2011年末,道墟街道總人口5002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063人,城鎮化率26.1%。另有流動人口9139人。總人口中,男性24653人,佔49.3%;女性25373人,佔50.7%;14歲以下5404人,佔10.8%;15—64歲36859人,佔73.7%;65歲以上7763人,佔15.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9750人,佔99.4%;有土家、侗、蒙古、回等13個少數民族,共276人,佔0.6%。其中土家族35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12.7%;侗族24人,佔8.7%。2011年,人口出生率6.65‰,人口死亡率6.95‰,人口自然增長率-0.3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34人。 [2] 

道墟街道經濟

道墟街道綜述

2011年,道墟街道完成財政總收入4.7億元,比上年增長40.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億元,比上年增長27.3%。人均財政收入9395元,比上年增長39.1%。農民人均純收入18519元。 [2] 
2016年,道墟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8億元;實現工業產值310.6億元,其中規上企業產值284.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億元,其中工業性投入8.2億元;實現税收7.41億元。

道墟街道農業

2011年,道墟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4.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農業增加值佔全街道地區生產總值的4.8%。2011年,生產糧食15503噸,其中水稻9551噸,小麥1141噸,大麥208噸,大豆1177噸。棉花種植面積880畝,產量79噸;玉米種植面積6187畝,產量2438噸;油菜籽種植面積6640畝,產量995噸;瓜果種植面積1450畝,產量4027噸;茶園面積172畝,產量11噸;甘蔗種植面積758畝,產量3753噸;蔬菜種植面積4.36萬畝,產量8.9萬噸;花卉種植面積564畝,觀賞和綠化苗木種植面積1072畝,草皮種植面積20畝。
2011年,道墟街道生豬飼養量7.5萬頭,年末存欄4.1萬頭;家禽飼養量9.8萬羽,上市家禽6.76萬羽。生產肉類3500噸。
2011年,道墟街道水產養殖面積2.66平方千米。水產品產量1250噸,漁業總產值2215萬元。 [2] 

道墟街道工業

道墟街道初步形成了以化工、五金儀器、紡織、建材製造等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199.97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工業增加值佔全街道地區生產總值的81.0%。
2011年,道墟街道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家,實現工業增加值33.45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15家,實現工業增加值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2%。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15家,其中5億元以上的3家。 [2] 

道墟街道商業外貿

2011年末,道墟街道有商業網點682個,職工2146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6.32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84億元,比上年增長3.0%。
2011年,道墟街道出口2672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4.0%,主要產品有染料、儀器、纖維素、增白劑、紡織品、工藝品等。 [2] 

道墟街道金融業

2011年,道墟街道各類存款餘額43.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6.1億元。 [2] 

道墟街道社會事業

道墟街道教育事業

2011年末,道墟街道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055人,專任教師65人;小學3所,在校生3141人,專任教師15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74人,專任教師8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8850萬元,比上年增長17.1%;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6000萬元,比上年增長89.7%,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7%。 [2] 

道墟街道文化事業

2011年末,道墟街道有文化專業户11個,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25個;公共圖書室25個,藏書41160冊。文藝創作隊伍12支,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48人。 [2] 

道墟街道醫療衞生

2011年末,道墟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7個,病牀40張,固定資產總值1606.72萬元。專業衞生人員72人,其中執業醫師21人,執業助理醫師11人,註冊護士19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73萬人次。
2011年,道墟街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7525人,參合率95.0%。 [2] 

道墟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道墟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51户,人數77人,支出34.45萬元,比上年增長17.0%,月人均374元,比上年增長17.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24户,人數350人,支出129.9萬元,比上年增長15.0%,月人均309元,比上年增長15.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人,支出15.6萬元;醫療救助129人次,支出21.5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8人,撫卹事業費支出97.92萬元。敬老院1所,牀位34張。2011年末,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5433人,參保率51.0%。 [2] 

道墟街道郵政通信

2011年末,道墟街道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248千米,鄉村通郵率100%。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5個。固定電話用户1.4萬户,移動電話4.7萬户,寬帶接入用户0.66萬户。 [2] 

道墟街道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末,道墟街道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0.8千米,生產能力6000噸/日,年工業用水110萬噸、生活用水10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27.55千米,廢水處理率100%。 [2] 
  • 供電
2011年末,道墟街道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4座,主變壓器7台,總容量5.4兆伏安,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7.62千米,用電負荷2.3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05億千瓦時。 [2]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道墟街道有公園5個,公園面積1公頃,園林綠地面積80公頃,其中公共綠地60公頃,綠化覆蓋率17.8%。 [2] 

道墟街道交通

2011年,道墟街道有鐵路蕭甬線過境,境內長1.6千米。杭州灣環線(杭甬)、常台(上三)、紹諸高速公路過境。其中杭州灣環線高速公路境內長6.7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紹興、杭州市,餘姚、寧波市;常台高速公路境內長9.55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上虞市,嫌州市、三門縣;紹諸高速公路境內長3.4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紹興、諸暨市。京福線國道過境,境內長1.2千米。縣鄉(鎮)級公路2條,總長31千米。 [2] 

道墟街道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道墟街道因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稱該地為“有道之墟”得名。 [2] 

道墟街道榮譽稱號

2021年12月,道墟街道入選“浙江省文化強鎮(街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