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台府

(哈爾濱道台府)

鎖定
哈爾濱關道也叫濱江關道衙門,俗稱道台府。是哈爾濱當時最高級別行政機構。
中文名
道台府
別    名
濱江關道衙門
地    點
哈爾濱
類    型
傳統式衙門

道台府簡介

道台府 道台府
哈爾濱關道是中國封建王朝建立的最後一個傳統式衙門,初期它職能非常小僅限鐵路交涉事宜和督徵關税,沒有具體的管轄地域。後期,改別為“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備道”,管轄四府、一廳、兩縣,開始成為清政府最北方的一個權利中心,掌管哈爾濱及周邊府、縣的政治設施、財政運作等事宜。第一任道員是杜學瀛,據有關資料記載杜學瀛之後還有薩蔭圖。其後有施肇基、於駟興、郭宗熙、李家鰲等清政府道員,他們先後在這裏辦公。濱江道署位於如今的哈爾濱道外區北十八道街和北十九道街之間,建成於1907年的農曆8月12日,耗資30萬貫。
道台府 道台府
哈爾濱關道是中國傳統式建築於北方地方建築的混合體,他規模龐大,氣勢巍然,佔地面積兩萬八千餘平方米,遵循封建禮儀,呈對稱佈局,左文右武,前衙後寢。他南北軸線長七十丈,東西寬四十五丈。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東側線上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牆內有車棚、馬廄、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築羣體錯落有致,結構合理。 [1] 

道台府壁照

道台府 道台府
壁照是一道傳統的遮蔽物,設置於衙署對面,是根據漢族的道教習俗修建的,主要是用於辟邪。我國傳統照壁有兩種,一種是設於門內的,用來遮擋人們的視線,避免門內的事物被外界一覽無餘,另一種就是我們眼前的這種照壁,古代的告示、宣諭一般就張貼在這裏。
哈爾濱關道的大門是道台府中最為雄偉的一座門,立於兩層三級台階之上,清牆灰瓦,烏梁朱門,門兩側各設石獅一尊,足以顯示威嚴莊重。大門兩側有東西兩個角門,東角門叫入門,也叫喜門,是供道台平時出入的,西角門叫鬼門,也叫做絕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提審犯人是才打開,死囚也必須走鬼門。
道台府 道台府
哈爾濱關道的儀門 顧名思義,儀門既禮儀之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等級森嚴,必須上下有級,貴賤有差。儀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道台上任、恭迎上賓、或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可以打開。而且每任道台上任第一天都有拜儀門的儀式。
位於左右兩側的被稱為“六房”,吏、户、禮、兵、刑、工,清一色的清磚灰瓦,六個職能部門在中央叫做六部,在地方叫做六房,依舊是左文右武,吏、户、禮局東,兵、刑、工局西,吏房管理所有吏員的升遷調任,也就是現在的人事局;户房又稱户糧房,主管徵糧納税,上繳國庫,遇災荒之年還辦理賑災放糧事宜,相當於現今糧食局;禮房主要掌管儒學、教育、慶典、祭祀等;兵房主要管理徵集兵丁、馬匹、訓練兵卒,向上級輸送兵員等;工房掌管養蠶、織造、興修水利、鑄造銀兩等。
不過,清朝末年,也就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在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各國憲政後,實行維新,各部都有變化,吏部直屬內閣,户部改為民政部與度支部(相當於財政部),禮部取消,改設典禮院,兵部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相當於檢察院)。工部改為農、工、商部。所以道台府的六房功能、名稱也有所調整,在道署建成之前,1905年11月接印剛半年的塞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就下令道、府、洲、縣各署不設六科,不用門籤、另選司書,分股承辦,設一名委員負責。所以道署雖有六房,名稱職能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道台府大堂

道台府大堂 道台府大堂
大堂是道台處理重大政事,主持審判的廳堂,也是舉行重大典禮、迎接上級官員的地方,是府衙中州線上三大主體建築之首,他的建築風格及內飾非常壯觀。大堂前有抱廈,上懸“公廉”二字,明確昭示着“一心為公,清廉行政”,抱廈柱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下聯是“聽牆外鴉啼鵲噪,恐有冤魂。”
道台府 道台府
堂中央懸匾額“明鏡高懸”,下方立有屏風,屏風上繪有海水朝日圖,水清,日月,也就是清正廉明,這正是身為一任道台所應有的品格和氣度,屏風上方圖有一隻展翅翱翔的雲雁,這是四品文官的標誌,屏前高出地面約一尺的地方叫做作台,是道台審案時坐的地方,道台審案時,端坐案後正中,正好是屏風中朝日升起的位置,表示道台如日中天,明察秋毫,案台上通常放有文房四寶、令籤筒、驚堂木等升堂用品,令籤是道台用來宣佈判決、發號施令用的,一種是黑色,一種是紅色,黑色用於較輕刑罰,就像打板子,紅色令籤只有在判死刑時才使用,案的旁邊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狀。大堂內陳列道員的儀仗以及“肅靜”“迴避”等高腳牌,道台出巡時,衙役們手執“肅靜”“迴避”等高腳牌在前面開道。這是暖閣,道台和記錄員由這裏走入正堂。大堂東西兩側分別是文庫和銀庫,文庫存儲檔案、文書的地方,銀庫相當於今天的財務會計室,是存放日常開支及賑災濟荒所需的銀票及帳冊的地方。

道台府二堂

道台府二堂 道台府二堂
二堂是處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二堂由正堂,東西廂房和東西耳房組成。堂門上方懸有“清勤慎”三個大字。這三個字是政府對官員的基本要求。“清”有兩層含義,一是不貪財,無受賄,除自己俸祿外不收取一文錢,另一層是行為要合乎道德規範。“勤”是敬業,勤於政事。“慎”是處理政事、刑事要慎重,既要有自己的見解,敢於堅持,還要合法、合理、合情。兩旁柱上有聯,上聯是“頭上有青天,作事須循天理”,下聯是“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這副聯文字直白,含義深遠,是清代衙署應用的比較多的一幅聯,意義在於提示、警策:作為一方官員要有功德。進入二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大光明”四個字。這四個大字在北京故宮中我們也曾見到過。慈喜太后常常手書這四個字賞賜給有功的大臣,這既是對官員的執政要求,也是對他們不要揹着朝廷搞結黨營私勾當的提醒。兩旁懸有一聯:上聯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下聯是“賞疑唯重,罰疑唯輕”,此聯含義是在法令面前即使對親戚、朋友也不能照顧偏袒,既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對待賞罰,則需要人性化,人情化。堂上設三尺公案,兩邊置放着“肅靜”“迴避”牌,公案上設文房四寶,道台在這裏商議處理一般事務。東耳房道員喝茶休息,西耳房收集的奇異珍寶。東廂房是待客的地方,官員和紳士拜見道員首先在這裏等候,門上懸“仁恤”二字,“仁”是我國傳統道德規範中的五德之首。寬容待人,體察民情。門兩邊有聯“崇高惟在德、壯麗豈為威”,意思是“崇高、壯麗”不是外在的東西,而在於官德高尚。西廂房是道員接待官員、紳士,與他們喝茶閒聊的地方,雖然是喝茶閒聊,但也決不會與政事、民事無關。所以門牌上方寫“恪勤”兩字,為的是提示官員要勤於職守,紳士要盡心竭力地履行社會責任。門牌下方有聯,上聯是“不要錢原非異事”,下聯是“太要好亦是私心”。文字雖一目瞭然,但琢磨起來,含義十分豐富。在清代末年,腐敗成風的事態嚴重,清官難當,好事難辦,此聯很有警示意義。
道台府二堂 道台府二堂
道台府 道台府

道台府三堂

道台府 道台府
三堂也叫內宅或上房,這裏是道台及其眷屬們居住的地方,道台接待上級官員,會見賓朋,在這裏他們往往是表示一種態度,即親密、信任、感情深厚,它由上房、東西廂房組成。上房門上懸一匾額“退省”,這是儒家的“退而省身”的含義,似乎是在標明:在閒暇休息時,要反省自己的作為,是否合乎於為官之道,為人之義。門柱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下聯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意思為自警示。進門可見上房正中懸一匾額“慎思堂”,這可看作是本堂的堂號,也是和“退省”相映的,是提高自我思想精神境界的提示。旁有兩幅對聯:居中是“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樂民之樂以和情怡性”,這一聯是清朝乾隆皇帝所擬之聯,在故宮中有兩處懸掛此聯。大意是説,為政者要有上天好生之心,為老百姓能生活的好而起早貪晚不辭勞苦,老百姓喜歡的事就應該是自己喜歡的事,自己的心性也因此平和並感到愉悦。另一副對聯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這一聯也是清代名聯。清代官衙,私邸用這幅聯的也比較多,有些官員用此聯自我標榜,有的也是肺腑之言。堂正中可見山水畫一幅。是抒懷寫意之作。前面一張八仙桌,兩把太師椅,兩側各設一張茶几,左側懸掛各式山水畫,右側擺放古玩櫃及各式古玩。東耳房是道台的更衣室,是供道台休息的地方。西耳房是供孩子學習的地方。東廂房是道台娛樂和休閒的地方,不過即便是休閒娛樂的地方,也要反映出自己節操、追求。當然在這些地方可表現出一些帶有個人色彩的情致。東廂房門額書有“契古”二字,“契”是契合的意思,與古代賢哲情趣追求相一致,門兩側的對聯是“契古風流春不老,懷人天氣日初長”這一聯與其他聯不同,情致意趣也別具一格。觀眾可以自己體味。西廂房門額為“守道”二字。“道”在我國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同學派,不同宗教流派對“道”的理解也不同,《易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之説,老子有“道可道,非常道”的論述;孔子有“吾道一以貫之”的闡述。這裏“守道”應該是老子之道,是孔子之道,既有治理政事的內容,也有其家修神的內涵。門上一聯是“守道還如周柱史,著書曾學鄭司農”這一聯中的周柱史是指老子,他的《道德經》流傳至今,而鄭司農是指鄭玄,他是以著書出名的。
道台府 道台府

道台府衙神廟

衙神廟 衙神廟
衙神廟的匾額為“衙神”,對聯為“觸法即欺天十惡不赦,悔過是從頭一體寬容”。舊社會靠勞作謀生的有“五行八作”之分,這些人都居社會底層。為了使同一行業之間團結,自尊自重,也使別人尊重。大都設有本行業的祖師或者行業之神。比如魯班為“八作”中木匠行業的祖師。衙吏屬“五行”中最末一行,共尊漢代相國蕭何為神。也就是衙神。衙神不同於衙門之神,舊時衙門之中供奉的神頗多,如眾所周知的詩文大家韓愈,便被奉為衙門之神的城隍。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衙神,而蕭何被尊為神,實際是衙吏之神,屬於行業之神,官員上任赴衙,必須祭拜。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是祭衙神之日。
蕭何,曾是沛縣一個不入流的小吏。他學識卓異,有政治遠見,謀略超羣。後來公元209年他輔佐劉邦起兵反秦,在許多大事的決策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他在劉邦勢頹,兵將逃脱甚多的情況下,孤身一人將韓信追回,既有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併力薦韓信為大將,最終保證了劉邦的獲勝。在漢朝建立後,他又制定律令及各項制度,提出“與民休息”的政策,對西漢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劉邦封為“贊侯”。蕭何出身衙吏,最終位居丞相,並封為“贊侯”確實是吏者典範,也是吏雖下而不可輕賤的例子。所以後世衙吏供奉蕭何為衙神。並在衙中建“衙神廟”或“贊侯寺”。

道台府書房

道台府 道台府
書房位於道署建築羣中軸線左側的一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物,與三堂比鄰,三間開正房獨居一院,庭中花樹相映,幽靜適宜。書房,顧名思義,應是道台讀書、寫字作畫之專用場所,事實則不然,書房常常接待一些官員,賓朋,紳士,名流。因書房是純私人活動的地方,在這裏接待任何人似乎都不帶有公務色彩,只有友誼,親情。正因為如此被接待者才倍感親切。因此書房是道署一個特殊的所在,道員利用這裏處理一些重要公務,協調官場人際關係。書房也如道署的其他建築物一樣,也有匾額,都是道員自擬或至愛親朋好友饋贈。大多是抒胸臆,標格調,寫情懷等個人色彩頗濃的文字。書房院內設一讀書亭《聽餘》聯:“花初經雨紅猶淺,樹欲成蔭綠漸稠”。

道台府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
請看這台車,它是清代主要交通工具,光緒年間曾風行一時,主要用於遊玩時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品級的官員用的車也不同,道光年後很少使用。它如今看起來很簡陋,但在當時是最高級的交通工具,它造型別致,紋理清晰,雕刻精細。
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

道台府馬廄

馬廄 馬廄
馬廄是道署養馬之所,清代馬是重要的民用、軍用牲畜,京都紫禁城內便設有御馬廄,此外在東南還設有六個備用馬廄,並沒有廄長至馬甲十級管理人員,馬,也分為仗馬、花馬、駑馬、車贏小馬等各種用途。各級衙署因公務需要也設有馬廄,馬的數量視需要而定,一但被選為公務用馬,就要在臀部烙上圓印、入籍,確定豆(飼料)供應量,豆含草、黑豆等,每年立夏檢查一次馬匹,除應留馬匹外,老、病及不適用者予以“出青”(淘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