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過(拼音:guò,guō,gu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由表示行動的“止”或“辵(chuò)”以及表音的“冎(guǎ)”組成。“過”本義指經過、走過,又泛指空間或時間的轉移,引申對某事物進行處理。此外“過”還有超過、過分、過失、過程等一系列意義。 [3] 
中文名
拼    音
guò,guō,guo
繁    體
部    首
[4] 
五    筆
FPI [1] 
倉    頡
YDI [1] 
鄭    碼
WDS [1] 
筆    順
橫、豎鈎、點、點、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379) [2] 
平水韻
去聲二十一個(guò),下平五歌(guō) [1]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筆順編號
124454
統一碼
U+8FC7 [1] 
注音字母
ㄍㄨㄛˋ,ㄍㄨㄛ,·ㄍㄨㄛ
四角號碼
3430₀ [1] 
造字法
形聲字
總筆畫數
3+3
異體字
𨒵、𨓺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過”字,其繁體作“過”。在金文中有圖1和圖2的寫法。前一字形下面是“止”,後一字形左和下合起來是“辵(chuò)”。從“”、從“”都表示跟行走有關。剩下的“圖A”是“冎(guǎ)”的古寫,“冎”是“骨”的初文,在此是聲符,指示讀音。“過”字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寫作圖3;又寫作圖B。左和下合起來仍是“辵”;剩餘部分,上面的“圖C”是金文“圖A”的形變,只是下面又多了個“口”字,合起來就是“咼”,仍是作聲符,跟“咼”作聲符在道理上沒什麼兩樣。再向後發展,到小篆中就成了圖4。隸書字體又有各種不同的寫法,如圖5、6、7等形,還有圖D、E、F、G等形,但都是從小篆變化來的。早期的隸書還接近小篆,後期的隸書就越來越接近於現代的楷書,比如“辵”就越來越像楷書的走之兒旁“辶”了。繁體的楷書“過”就是緊接後期隸書定形下來的。現代漢字因草書楷化而以“寸”代替了“咼”,“過”遂寫作了“過”。 [3]  [15] 
過的本義,與行走有關,即經過,這個意義很常用。許多語言中與空間運動有關的詞語可以引申到時間上。比如漢語的上、下、前、後都是這樣。過字也如此,它也可以引申為表示時間的經過、度過,如:過年,過節。這種時空的移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比如“這袋小麥要過篩”,這是要把它用篩篩過,“這件衣服要過水”,這是要把它用水漂洗;成語“過目成誦”或“過目不忘”中的過目,是用眼看過一遍。總之,這個過字是表示憑藉什麼來處理。過還表示讓對象經過某種處理。如清點數目叫“過數”;回想做過的事,可以叫“在腦子裏過一下”,或者用比喻的説法叫“過電影”。此外,帳目的轉登叫“過帳”;所有權轉移了,因而物主更換,這叫“過户”,這兩個過字都是表示某種轉移。
經過某個時間(時點)或地點就意味着超越了它,所以過又表示超過、越過。比如“年過半百”是歲數超過五十,“人馬過萬”是數目超過一萬。超過叫過,不到叫不及,成語“過猶不及”是説做什麼要恰到好處,而如果做過了頭那將同做不夠一樣不好。
過是超過,超過限度就叫過分(fèn)。所以謙虛過度叫“過謙”,表揚過分叫“過獎”。什麼事過分都是不好的,所以又引申出過失和過錯之義。這一意義的“過”大多是名詞性的。
需要説明的一點是,古人區分的“過”的平聲和去聲兩個讀音,到現代漢語中已經混而不分,一律讀成去聲guò。《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規定:“除姓氏讀guō外,都讀guò。” [3]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uò
動詞
從一個地點或時間移到另一個地點或時間;經過某個空間或時間。
go across;
cross
;pass;
go over
《論語‧憲問》:“子擊磬於衞,有荷蕢而過孔氏門者。”
宋·趙師秀 《約客》:“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過來;過河;過橋;過節
使經過(某種處理)。
清·陳確《吳朱萸》:“去其蒂,以清水浸之,過出灰氣,撒鹽少許,俟作羹時研用。”
《紅樓夢》第五一回:“然後才向茶桶上取了茶碗,先用温水過了,向暖壺中倒了半碗茶,遞給寶玉吃了。”
過濾;過磅;過目;過數
〈方言〉婉辭。去世。
pass away
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之五:“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三回:“又問道:‘不知伯母是幾時過的?’伯父道:‘明天就是頭七了。’”
從甲方轉移到乙方。
transfer;
transport
唐·王建《宮詞》之七:“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裏過茶湯。”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專在縣裏管些公事,與人放刁把濫,説事過錢,排陷官吏。”
過户;過賬
嚥下(酒、飯)。
《齊民要術·脯臘》:“(鱧魚脯)白如珂雪,味又絶倫,過飯下酒,極是珍美也。”
《水滸傳》第十六回:“眾客人道:‘就送這幾個棗子與你們過酒。’”
超過(某種範圍和限度)。
exceed;
go beyond
《論語‧公冶長》:“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説》:“過悦必偽,故舜驚讒説。”
過半;過期;過分;過獎;過猶不及
探望;拜訪。
《詩經‧召南‧江有汜》:“子之歸,不我過。”
《史記‧魏公子列傳》:“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過訪
交往,相處。
associate;
contact
唐·韓愈《長安交遊者一首贈孟郊》:“親朋相過時,亦各有以娛。”
清·方文《石臼湖訪邢孟貞》詩之二:“晨夕樂相過,知君無棄予。”
交談。
老舍《四世同堂》四六:“他曉得,假若他和祖父過一句話,他便再也邁不開步。”
到達;至。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
明·馮夢龍《夢磊記‧翁婿敍情》:“甥女見勢頭不好,一時間不知逃過那裏去了。”
失去。
lose
《國語‧周語上》:“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
《易·豫卦》:“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怪罪,責難。
censure
《晏子春秋‧問上二六》:“百官節適,關市省徵,陂澤不禁,冤報者過,留獄者請焉。”
戰國·屈原《九章·惜往日》:“信讒諛之溷濁兮,盛氣志而過之。”
繼入、贅入或嫁人。

元· 關漢卿《竇娥冤》:“孩兒也,他如今只待過門,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

〈方言〉傳染。
infect
《紅樓夢》第五二回:“老媽媽們已經説過,不叫他在這屋裏,怕過了病氣。”
〈方言〉(動物)生育。
《儒林外史》第五回:“嚴貢生家一口才過下來的小豬,走到他家去,他慌送回嚴家。”
(又讀guo)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後,表示經過。
走過;路過
(又讀guo)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後,表示掉轉方向。
翻過;回過頭
(又讀guo)趨向動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勝過或超過的意思。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小人在陽間與他爭訟不過,得到東嶽大王處告這狀的。”
《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他既然滿口的講禮,你我便合他講禮,等他講不過禮去,再給他個利害不遲。”
形容詞
〈口語〉超過一定程度或限度的。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分子結構中有過氧基(—O—O—)結構的
過氧化氫;過硫酸根
助詞
用在動詞後,表示完畢。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三折:“到早起過洗面水,到晚來又索鋪牀迭被。”
《紅樓夢》第十一回:“賈珍同一家子的弟兄子侄吃過了晚飯,方大家散了。”
用在動詞後,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並未繼續到現在。
茅盾《子夜》十一:“劉玉英是一個聰明的女子,十七歲前讀過幾年書。”
名詞
過失;錯誤(與“功”相對)。
mismake
《尚書‧大禹謨》:“宥過無大,刑故無小。”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下》:“有過,非過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錯;記過;改過自新
〈方言〉緣故。
孫犁《白洋淀紀事‧光榮》:“‘他沒有信來,是離家遠的過。’婆婆説。”
副詞
表示程度或數量過分;相當於“太”“過於”。
《晉書‧張華傳》:“園中茅積下得一白魚,質狀殊常,以作鮓,過美,故以相獻。”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德行》:“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
過熱;過硬;矯枉過正操之過急
量詞
遍,次。
《素問‧王版論要》:“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
宋·洪邁《夷堅甲志‧夢藥方》:“視壁間有韻語藥方一紙,讀之數過。”
guō
名詞
(Guō)澗名。
《詩經·大雅·公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
(Guō)古國名。在今山東省萊州市西北近海處。
《左傳‧襄公四年》:“處澆於過,處豷於戈。”
(Guō)姓氏用字,參看“過姓”。

huò
車的盛膏器。也作“輠”。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
通“禍”。災禍。
《周禮‧天官‧太宰》:“八曰誅,以馭其過。”
《漢書‧公孫宏傳》:‘諸常與宏有隙,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史記》作‘禍’是其證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古禾切(guō,今讀guò)
度也。從辵咼聲。 [8] 

説文解字注

度也。引伸為有過之過。《釋言》:“郵,過也。”謂郵亭是人所過,愆郵是人之過,皆是。分別平、去聲者,俗説也。
從辵,咼聲。古禾切,十七部。 [9] 

廣韻

古禾切,平戈見 ‖ 冎聲歌3部(guō、guò)
過,經也。又過所也。《釋名》曰:“過所,至關津以示之也。”或曰:傳,過也,移所在識以為信也。亦姓,《風俗通》雲:“過國,夏諸侯,後因為氏。”漢有兗州刺史過栩。
【校釋】引用《釋名》,“過”前當有“示,示也”,見《釋名·釋書契》。(“示,示也:過所,至關津以示之也。”)(下句可參考:“傳,轉也,轉移所在,執以為信也。”)
古卧切,去過見 ‖ 冎聲歌3部(guò)
過,誤也。越也。責也。度也。古卧切。七。 [10]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過;康熙筆畫:16;部外筆畫:9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卧切,戈去聲。《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易·繫辭》: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禮·檀弓》:過之者,俯而就之。《史記·賈生傳》: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又過失也。《書·大禹謨》:宥過無大。注:過者,不識而誤犯也。《前漢·文帝紀》:俱去細過,偕歸大道。
又罪愆也。《周禮·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誅,以馭其過。
又責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又卦名。易大過,小過。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禾切,音戈。《廣韻》:經也。《書·禹貢》:東過洛汭,北過洚水。
又過所也。《釋名》:過所至關津以示也。或曰傳轉也,轉移所在,識以為信。
又國名。《左傳·襄四年》:處澆於過。注:過,國名。東萊掖縣有過鄉。
又澗名。《詩·大雅》:溯其過澗。
又姓。《後漢·劉陶傳》:過晏之徒。注:過,姓,過國之後。
《正韻》:經過之過,平聲。超過、過失之過,去聲。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過字書寫筆順 過字書寫筆順
“辶”3畫,第二筆楷體是㇋(橫折折撇),一筆寫成。“辶”從左、下包圍“寸”,頂部“辶”低“寸”高。“寸”的橫在橫中線上方,左端過豎中線,點筆在田字格中心。“辶”,㇋(橫折折撇)起筆橫中線,平捺托住“寸”。 [17]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先秦
王力系統
k
u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w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w
arh
西漢





a


a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八戈

合口呼
全清
古禾切/古卧切
kuɑ
去聲
三十九過

合口呼
全清
古卧切/古禾切
kuɑ
集韻
平聲
下平八戈

合口呼
全清
古禾切
kuɑ
上聲
三十四果

合口呼
全濁
户果切
ɣuɑ
去聲
三十九過

合口呼
全清
古卧切
kuɑ
禮部韻略

平聲





古禾切


去聲





古卧切

增韻

平聲





古禾切


去聲





古卧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歌戈


合口呼

全清

kuɔ

去聲
歌戈

合口呼

全清

kuɔ
中州音韻

平聲
歌戈





瓜禾切


去聲
歌戈





葉戈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四歌


全清
古禾切
kuo
去聲
十四個


全清
古卧切
kuo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三科火貨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2-06]
  • 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33-234
  • 4.    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2-02-06]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54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10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94;499-50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44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57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61;42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45
  • 12.    過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9]
  • 13.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9]
  • 14.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9]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6
  • 16.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74-275
  • 1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