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過黃州

鎖定
《過黃州》是清代詩人張問陶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前兩句寫詩人在江上獨坐一小舟歸鄉之景,後兩句借用蘇東坡《後赤壁賦》句意,以孤鶴自比,抒發孤寂悽幽之情。全詩清幽空靈,如夢如幻,別有情致,抒發作者科考失意及迫切歸鄉之情。
作品名稱
過黃州
作    者
張問陶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船山詩鈔》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過黃州作品原文

過黃州
清舲一葉獨歸舟,寒浸春衣夜水幽。
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 [1] 

過黃州註釋譯文

過黃州詞句註釋

①黃州:湖北黃州。
②舲(líng):有窗户的船。
③我似橫江西去鶴:語出蘇軾《後赤壁賦》,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曾作有前、後《赤壁賦》。其《後赤壁賦》寫道:“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而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喀!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詩中藉以表達作者因科場失意而生出世之思的感覺。 [1] 

過黃州白話譯文

在浩淼的江面上一個人坐着歸鄉的小船上,坐在船艙中半夜無眠披上衣服走到船頭感受到了江面的寒意。
我想象自己猶如橫江而起的孤鶴悠然西去,在皎潔月光和着夜半濕涼霧氣織就的迷濛中,不知不覺度過了黃州。

過黃州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張問陶赴京應試落第,回鄉途中經過黃州,不禁想起蘇東坡《後赤壁賦》句意,以孤鶴自比,抒發孤寂悽幽之情,從而寫下此詩。 [2] 

過黃州作品鑑賞

過黃州文學賞析

“清舲一葉獨歸舟”,首句即開啓了一片浩浩淼淼的江面景象。詩人以“一葉”寫行船,意在突出其在茫茫大江中的渺小,緊接一個“獨”字則強調了小船與舟中客子的孤單和寂寞,烘托出一種靜謐遼遠的獨特氛圍。首句末中“歸舟”兩字,道出了何以在這靜夜孤舟獨行的緣由。
“寒浸春農夜水幽”,次句寫詩人卧坐船艙,夜半無眠,單薄衣衫已耐不住這夜間的料峭涼意。“春衣”兩字,既點明詩人衣衫單薄,又交待了時令與季節。抬眼望去,夜幕下那靜靜的江水,讓人又平添幾分感慨。“寒浸春衣”,使詩人想起出門在外的諸多不便——若在家中,此刻早就進入熟眠。
“我似橫江西去鶴”,此句異想兀起,使詩意另翻出一番境界:水天空闊,夜色彌深,似夢非夢之間,詩人突發幻想,從字面看,“我似”一句,語出宋代詩人蘇軾《後赤賦》,而詩人自比賦中之鶴,深夜舟行,已透出兼程還家的急迫,而聯繫此番旅程,詩人緣江回蜀,當是逆流而上,不似出川那般可“千里江陵一日還”,詩人慾化鶴而去,正是嫌舟行緩慢,而西去方向正朝着他的故鄉,切切思鄉之心於此可見。
“月明如夢過黃州”,此句點出“月明如夢”四個字,為這幅未完成的“江舟月歸圖”點染了不可或缺的月色和最後含蓄朦朧的一筆,在江面一片無聲的世界裏,思歸的旅人、幽幽的夜水、幻想中橫江而起的孤鶴、朦朧月色、那獨行的夜航船……這些景象似乎是夢從舟中生,也似乎是舟在夢中行。
通篇描寫出月夜舟行一片靜謐氛圍,全詩卻找不到一個“靜”字。而靜極之中又寓入詩人內心的飛動情狀。雖僅短短四句,卻分別營造了四種不同的意象:從大處落筆者,則孤舟獨行,宛如就在眼前;從細處刻入者,則寒浸單衣讓人感同身受;忽而兀起奇思異想,彷彿那種飛動之態可感可掬;忽又歸諸朦朧一片,於是就有明月如夢和着一江春水緩緩而來。而這一切又都暗釦一個“歸”字,在“過黃州”的標題下,通過一段特定時間和空間加以表現出來。於是詩歌的意象由此得到凝聚和昇華,生髮回味無窮的意藴。 [3] 

過黃州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劉揚忠:“全詩的意境雖然是寂寞而幽寒的,但意象是自由飛翔的”。(《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 

過黃州作者簡介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遂寧(今屬四川)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歷官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萊州知府等職;罷官後,僑居吳門,為詩主張抒寫性情。有《船山詩鈔》。 [2] 
參考資料
  • 1.    宮曉衞 朋星選注.中國曆代詩歌精讀:明清詩詞卷:濟南出版社,1999年04月第1版:第323頁
  • 2.    朱惠國選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選注匯評文庫 元明清詩、詞、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第257頁
  • 3.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名詩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1160頁-1161頁
  • 4.    劉揚忠 王本傑.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三峽出版社,2002年: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