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過氧化鈣

鎖定
過氧化鈣,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化學式為CaO2,為白色或淡黃色結晶性粉末,無臭,幾乎無味,難溶於水,不溶於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加熱至315℃時開始分解,完全分解的温度為400~425℃,常温下乾燥品很穩定。過氧化鈣能溶於稀酸生成過氧化氫,過氧化鈣在濕空氣或水中會逐漸緩慢地分解,長時間放出氧氣。
由於過氧化鈣遇水具有放氧的特性,且本身無毒,不污染環境,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優良供氧劑,這種供氧劑可用於魚類養殖、農作物栽培、污水處理等多方面。
被列入《易制爆危險化學品名錄》 [2] 並按照《易制爆危險化學品治安管理辦法》管控 [3] 
中文名
過氧化鈣
外文名
calcium peroxide
化學式
CaO2
分子量
72.077
CAS登錄號
1305-79-9
EINECS登錄號
215-139-4
密    度
2.91 g/cm³
外    觀
白色或淡黃色結晶性粉末
安全性描述
S17;S26;S36/37/39;S45
危險性描述
R9;R34

過氧化鈣理化性質

物理性質
相對密度(水=1)
2.91g/cm3
外觀
白色或淡黃色結晶性粉末
溶解性
難溶於水,且不溶於乙醇、乙醚,溶於酸
化學性質
溶於酸生成過氧化氫
與水緩慢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和氧氣

過氧化鈣計算化學數據

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
氫鍵供體數量
0
氫鍵受體數量
2
可旋轉化學鍵數量
0
互變異構體數量
0
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TPSA)
46.1
重原子數量
3
表面電荷
0
複雜度
2.8
同位素原子數量
0
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
0
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
0
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
0
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
0
共價鍵單元數量
2 [1] 

過氧化鈣主要用途

在環境保護方面,過氧化鈣可以用於改善地表水質、處理重金屬粒子廢水和治理赤潮等;在農業種植方面,過氧化鈣用於植物根系供氧、生化改良土壤土質、水稻種子包衣、作氧肥及生物複合肥等;在水產養殖方面可以作為釋氧劑增加水中溶解氧、調節水的pH值、改良水質、消滅病原菌。在食品加工方面過氧化鈣可用於食品、果蔬保鮮、飼料添加劑、麪糰改良、食品消毒等;在冶金工業上可以用於脱磷和貴重金屬提取;在橡膠與化學工業中作天然橡膠硫化劑、聚硫橡膠硬化劑/封閉劑、不飽和聚酯樹脂引發劑等。過氧化鈣還可用於日化行業做牙齒清潔劑、家用消毒除臭劑等。此外,過氧化鈣也可用於應急供氧、香煙製造和塗料工業等。

過氧化鈣泄露應急處理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穿防酸鹼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揚塵,用潔淨的鏟子收集於乾燥、潔淨、有蓋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噴霧狀水控制粉塵,保護人員。

過氧化鈣急救措施

接觸部分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
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先用植物油和礦物油清洗,再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就醫。
眼睛接觸
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
迅速脱離現場至新鮮空氣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食入
誤服者用水漱口,給飲牛奶或蛋清。就醫。

過氧化鈣包裝儲運

運輸注意事項:起運時包裝要完整,裝載應穩妥。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嚴禁與易燃物或可燃物、酸類、食用化學品等混裝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雨天不宜運輸;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庫內濕度最好不大於85%。包裝必須完整密封,防止吸潮。應與易(可)燃物、酸類等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1] 

過氧化鈣安全信息

安全術語
S17:Keep away from combustible material.
遠離可燃物料。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眼睛接觸後,立即用大量水沖洗並徵求醫生意見。
S36/37/39: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
穿戴適當的防護服、手套和眼睛/面保護。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le where possible).
發生事故時或感覺不適時,立即求醫(可能時出示標籤)。
風險術語
R9:Explosive when mixed with combustible material.
與可燃物料混合時發生爆炸。
R34:Causes burns.
引起灼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