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農

鎖定
所謂遊農,系農業生產技術還處於幼稚階段之產物。當時遊農耕種,似乎為未施耕肥之一種火耕粗種。
中文名
遊農
説    明
生產技術還處於幼稚階段之產物
文    獻
《韓非子》
生產方法
火耕粗種
《韓非子》雖有“殷之法刑棄灰於道者”之語,但實難作“用灰肥田”解。反之,甲骨文則屢見卜風卜雨之記載,表示殷人靠天收成,尚不知施用肥料,固火耕粗種意義益顯。所謂火耕,即火燒山林,挖地耕種,數年之後,地力貧瘡,棄之遷移,另在他處,再效斯法,耕種數年,又復如是。四處遷徙,冠以“遊農”,名同實情。今日黔桂邊境之苗瑤族人,尤其是瑤族中之“過山瑤”人,尚行此種火耕法。郭沫若承認殷代是由牧畜進展到農業的時期,而社會主要生產,依然為牧畜,本是他一貫之仁張、他早年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編即有此説。而殷之實情,餘以為並非如郭氏所論。近人又以殷都自契至湯八遷,自湯自盤庚又五遷,凡十三遷,亦由於遊牧之故,實屬誤解。《書經》記載是由於水災,亦非事實。其根本原因,實由於農業初期之粗耕。換言之,即由於“遊農”之故。在殷代取得社會生產主要地位的並不是遊牧,乃是“遊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