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

鎖定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是唐代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詩。
作品名稱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
作    者
孟浩然
創作年代
盛唐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作品原文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羣。
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
衡門猶未掩,佇立待夫君。 [1]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作品鑑賞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説未午離觀,傍晚還家。説明路途不是很遠。由詩題可以知道,詩人與王白雲結伴同遊,途中兩人走失,直到回家,才發現“王白雲在後”。弄得孟浩然佇立“衡門”(簡陋的門,語出《詩經·陳風》),大為着急——雖然詩中沒有明説。
因此,全詩從第二聯起,在寫景中就充溢着一種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羣”,回首歸路只見牛羊,是指不見王先生的影兒。詩人化用《詩經·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之語,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的盼望歸來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則是無所依傍的寫景。樵夫隱沒於夜色,草蟲吞聲於深秋,一失影,一失聲,透露出的都是若有所失的神情。“衡門猶未掩”,是因為之子猶未歸。於是先歸者還在悵望,“佇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您這位老先生”,一種發生在親友之間的關切加埋怨,情見乎辭。
“淡到看不見詩”,是現象。“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築在一聯或一句裏,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聞一多),這才是孟詩的本質。 [2] 
“精思觀”,在襄陽附近。“王白雲”為孟浩然同鄉好友王迥,號白雲先生,與孟浩然多有唱和。這首精思觀紀遊之作,歷來被推為沖淡的標本。正如聞一多所評論:“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所謂“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是指詩人將詩意完全消融於平淡的字句中,以致“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作者簡介

孟浩然
(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不寬。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王孟”,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3] 
參考資料
  • 1.    《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頁
  • 2.    《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87-88頁
  • 3.    作者圖文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