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洋林

鎖定
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之際,林祿奉敕守晉安郡,遷居晉安,為林姓開閩始祖。傳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傳十五世至萬寵,開元間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韜、披、昌。韜公之孫攢,唐德宗雙闕以旌表其孝,時號闕下林家。披公唐天寶間授太子詹事,贈睦州刺史,由北螺遷居澄渚烏石(今析出屬西天尾鎮龍山村),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藴、蒙、邁、茛、皆官刺史,世稱九牧林家。昌公字茂吉,乃萬寵公第三子,官兵部司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於唐貞元明經及第,官灃洲司馬(後追贈中憲大夫)。唐太和年間歸隱後,遷居仙遊遊洋,世稱“遊洋林家”。林昌為遊洋林家始祖。 [1] 
遊洋林家分忠和、忠孝、忠義三大派。
遊洋林萍傳十七代孫廷玉(廷玉上十六代祖失考),名奇,生和忠、和孝、和義。和忠移居平和縣,為洪厝埔袓。和孝移居平和縣坂仔銅壺,為銅壺派袓。和義移居漳浦縣東庵路下社,為路下林始袓,生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貴、子賢、子慕、子華、子齊、子淵。元末兵亂,七子散居各地。 [2] 
中文名
遊洋林
始    祖
昌公
發源地
仙遊遊洋
年    代
唐朝
族    源
晉安林

遊洋林人物生平

遊洋林遊洋林家簡介

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之際,林祿奉敕守晉安郡,遷居晉安,為林姓開閩始祖。傳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傳十五世至萬寵,唐開元間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韜、披、昌。韜公之孫攢,唐德宗立雙闕以旌表其孝,時號"闕下林家"。披公唐天寶間授太子詹事,贈睦州刺史,由北螺遷居澄渚烏石(今析出屬西天尾鎮龍山村),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藴、蒙、邁、茛、皆官刺史,世稱"九牧林家"。
昌公字茂吉,乃萬寵公第三子,官兵部司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於唐貞元間明經及第,官灃洲司馬(後追贈中憲大夫)。唐太和年間歸隱後,遷居仙遊遊洋,世稱“遊洋林家”。林昌為遊洋林始祖。 [3] 
遊洋林家分忠和、忠孝、忠義三大派。
遊洋林萍傳十七代孫廷玉(廷玉上十六代祖失考),名奇,生和忠、和孝、和義,和忠移居平和縣,為洪厝埔袓。和孝移居坂仔銅壺,為銅壺派袓。和義移居東庵路下社,為路下林始袓。
路下林始祖林和義,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元末兵亂,七子散居各地。路下林分七支:大房子亨(分衍苦竹)二房子貴(守祖路下)三房子賢(分衍七都)四房子慕(分衍平和五寨埔坪以及安厚龍頭)五房子華(分衍漳浦石榴攀龍)六房子齊(分衍平和五寨後巷)七房子淵(分衍漳浦霞美、東山康美)。路下林枝繁葉茂,後裔眾多,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號稱人丁“一斗麻”,共14萬多人丁(不含外遷人口),佔全市林氏人口26%。分佈漳浦縣有90000多人,薌城1800人、龍海市4318人,雲霄縣2375人、詔安縣140人、東山縣9857人、平和縣35811人。從各個分衍地遷台者眾多,在台灣形成一個個林氏血緣聚落,人傑輩出:清朝兵器專家、台灣水師副將、台灣總兵林亮(路下二房,漳浦綏安麥園埔);平和埔坪渡台的霧峯林家(路下四房,由平和五寨埔坪遷台);世界銀行副行長、著名經濟專家林毅夫(路下四房,由平和安厚龍頭遷台宜蘭);清初台灣淡水廳大甲社大墾主林秀俊——台北板橋林成祖墾號(路下五房,由漳浦石榴攀龍遷台),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便是林成祖之後;鄭成功部將“‘林鳳營’開山祖林鳳(路下七房,由東山康美遷台)”,均出自該派下。 [4] 

遊洋林遊洋之變與興化軍設立

宋朝建立18年後,在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陳洪進上《納地表》,將其所轄漳、泉二州14縣獻給宋廷時,才取得對仙遊的統治。
北宋統一福建之前,陳洪進割據漳州、泉州(當時包括莆仙在內) 達19年之久,擁有近2萬人的武裝部隊,莆仙農民負擔繁重,階級矛盾尖鋭。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十二月,遊洋林居裔招集農民萬餘人起義,自稱“平西王”,曾一度掌握莆田縣政。並率隊從何嶺關南下,經仙遊、南安,越過晉江朋山嶺,攻打閩南重鎮泉州城。通判喬維嶽帶領3000官兵死守。浙西南轉運使馮翊與漕使楊克讓從福州率部馳援,泉州解圍。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林居裔率部回師遊洋,據險設寨固守。宋廷下詔就近調兵收討。涵江陳應功,自請任前鋒,帶兵進剿遊洋地區,陳被義軍所殺。後楊克讓奉命以剿撫兼施策略鎮壓義軍,莆田縣令黃禹錫收用鹽販凌應、凌靈、凌惠三兄弟為嚮導,從莆田莒溪小路攻入,林居裔兵敗請降,義軍瓦解。
林居裔起義軍被鎮壓後,宋太宗趙光義披閲輿圖,嘆遊洋地勢險要,山民 悍,不易征服,遂下詔把永福(今永泰)和福塘(今福清)的部分地段,合遊洋、百丈二鎮單獨劃出,置興安縣,建太平軍領之;旋改稱興化縣興化軍,取“欲施德政,治以化民”之意。軍治和縣治均設在遊洋。 [5] 

遊洋林一部殘缺的族譜

遊洋後裔-林居裔起義被鎮壓後,怕受牽連,族人四下離散。遊洋林家在宋朝時受到沉重打擊,因此各個支系族譜的記載出入頗大,信息不全。
世系斷層 宗譜稱昌公生子萍,萍公生子廷玉。。萍公在唐貞元年間(785 - 804)明經及第,而廷玉生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兩者相距四百多年,兩者不可能是父子。明顯斷層,雖經多方探索終不得解。現有漳州漳浦攀龍社林氏家廟的楹聯可作佐證,廷玉公之三世孫林子華於末遷居攀龍社,其家廟龍山堂神龕的楹聯寫着:“鷺廈分居六百年前開基可考,龍山啓族廿二傳後衍派無窮。”又一柱聯:“歷年六百餘燕翼貽謀洋洋如在,傳世廿二後崇功報德念念不忘”。宗譜載明披公生於唐開元二十年(733),以此推斷,昌公出生應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左右。子華公於元至正初(約1345)肇基攀龍社,兩者相距六O八年,符合“歷年六百餘”和“六百年前開基可考”的提法。再看子華公本身按昌公裔孫二十二世(列晉安三十八世),平均每世出生年齡相距二十七歲多,從世次的年齡和晉安系三十八世出生的年代(元大德年間)也相近,不知是巧合還是史實,只是斷代十七世,祖先無法稽考。

遊洋林主要派系

遊洋林主要派系
萍公後裔廷玉生三子:和忠、和孝、和義。遊洋林家分忠和、忠孝、忠義三大派。
和忠派
和忠公,字道蓋,號雅齊,廷玉公之長子。南宋慶元年間(1196)生於莒村,長於同安下市。嘉熙元年,常佐平和,任事政平訟理嬰,家洪昔埔。配蔡氏,生一子名敦確。
敦確公生二子:崇山、元甫。
崇山公生三子:格寶、格正、格賢。格寶公於宋祥興二年(1279)生於後塔。生三子:仕真、仕生、仕森。
仕真公配杜氏,生二子:奮治、赤琊。分派浦仔(文峯)束埔、南霞。
仕生公,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配黃氏生三子:乾義、乾華、乾智。奉命江淮充吏員,卒於官。長子乾義奉樞還鄉安葬。
乾義公,生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先居後塔,壯年遷居浦仔。配黃氏生六子:孟通、孟旭、孟雍、孟興、孟嘉、孟禎。
孟旭公移居坂仔火燒樓。生二子:客山、客齊。
孟雍公移居大洋村,配黃氏生三子:元聰、元明、元象。後裔居文洋、文美、溪山、黃井、東山等村。
孟興公派衍山兜、大坡、紅坑、山前、上境、啓例村。
孟禎公移居龍海浮宮白水營。
文峯六世乾華公,系仕生公之次子。生於洪武二十年(1387),配蕭氏生二子:孟志、孟育。孟育公生三子:元章、元修、元貴。元修生朝仁。朝仁公生二子:漢耀、漢周。漢周生三子:仁德、仕華、仕祿。仕祿公生五子:京儀、威章、端機、香園、竹幹。
端機公生三子:景尾、景順、景協。景順公生二子:文祖、文耀。
文峯十五世有信公,生於清康熙癸巳(l7l3)渡台居員林村。配葉氏生二子:武將、武元。三百年來繁衍十代,裔孫散居十二個自然村,人口達六百六十多人。
文峯三世元甫公,系敦確公之次子,生於宋寶祐年間,移居小溪南山村,配何氏生二子:照然、浩然。
文峯四世照然公生三子:人達、邦達、應達。人達守基業,邦達遷居高壇,應達遷居南勝雲後。
和忠公裔孫,八百多年來,散居平和縣文峯鎮小溪鎮南勝鎮南靖縣翠微鄉,二縣四鄉鎮,三十八個自然村,繁衍二十六代,人口擁有一萬六千三百餘人。
和孝派
和孝公,字應森,生於宋嘉泰二年(1202)奉差平和鎮守泮池徑鞍防衞。遂家坂仔銅壺,為銅壺派祖。配吳氏生子願。願公配吳氏生五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
千一郎移居長泰橫山。
千二郎移居南勝法華村,配吳氏生二子:大郎、二郎。後裔分佈在法華、龍心、糠昔、安石坑、義路、子坑等二十八個自然村,人口9780餘人。
千三郎公生於元朝至正元年,配陳氏生三子:崇德、崇輔、崇忠。崇德配陳氏生二子:柏軒、柏嶺。
銅壺五世柏軒公,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配高氏生二子:園、齋,為虎房祖。
銅壺五世柏嶺公,配黃氏生賢才、賢生,為金房祖。偏房温氏生洋溢、泗德。子孫散居金京洋、束風、下尾、寶南、民主等六十八個自然村。
銅壺四世崇輔公,配蘆氏生二子:顯祖、顯閭。
銅壺四世崇忠公,由坂仔銅壺遷居山格下埔,為下埔始祖。生四子:大房聚居銅頭、下埔、溪埔樓、壇坂、溪仔平、下洲、芒仔頭。二房遷居龍海石碼。三房散居於巖坂、平寨田中央、石龜、客仔前。四房散居於洲仔尾、口昔、埔坪、侯山、山寮、山邊。
和孝公後裔分佈在平和縣東南隅的坂仔、山格、南勝、小溪(巖坂)四大鎮,一百多個自然村,繁衍二十五代,約二萬七千多人口。這一地區山清水秀,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文化發達,經濟繁榮。
和義派一一路下林
漳浦路下林(鷺夏林)乃和義公嫡傳。
路下林始祖林和義,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元末兵亂,七子散居各地。路下林分七支:大房子亨(分衍苦竹)二房子貴(守祖路下)三房子賢(分衍七都)四房子慕(分衍平和五寨埔坪以及安厚龍頭)五房子華(分衍漳浦石榴攀龍)六房子齊(分衍平和五寨後巷)七房子淵(分衍漳浦霞美、東山康美)。路下林枝繁葉茂,後裔眾多,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號稱人丁“一斗麻”,共14萬多人丁(不含外遷人口),佔全市林氏人口26%。分佈漳浦縣有90000多人,薌城1800人、龍海市4318人,雲霄縣2375人、詔安縣140人、東山縣9857人、平和縣35811人。從各個分衍地遷台者眾多,在台灣形成一個個林氏血緣聚落,人傑輩出:清朝兵器專家、台灣水師副將、台灣總兵林亮(路下二房,漳浦綏安麥園埔);平和埔坪渡台的霧峯林家(路下四房,由平和五寨埔坪遷台);世界銀行副行長、著名經濟專家林毅夫(路下四房,由平和安厚龍頭遷台宜蘭);清初台灣淡水廳大甲社大墾主林秀俊——台北板橋林成祖墾號(路下五房,由漳浦石榴攀龍遷台),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便是林成祖之後;鄭成功部將“‘林鳳營’開山祖林鳳(路下七房,由東山康美遷台)”,均出自該派下。
元朝兵亂,兄弟分散於各地:
長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鄉),生二子:長福生,分衍橋林;次福留,分衍灶山。
二房子貴守路下,居庵下梧,生子福宛,分衍後巷、東庵、陂束、束昔。
三房子賢分居七都(舊鎮)橋頭,生濟明、濟時、宗禮。濟明衍橋頭。濟時長子宗泰分衍海澄浦賢,次子宗德分衍五都(今束山縣)涪壟,稱為下林。三子宗禮,生穎德,穎德生質庵,質庵生福庵,居赤土嶺之下宮,生七子:長子衍下宮,次子衍束山縣港西,三子衍馬坪仙都,四子衍下埔,五子衍長東,六子衍馬坪後焙,七子衍埔尾。
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鄉埔坪社,生伯元、伯川。伯元生宗嗣,宗嗣生允椿、允槐、允貞、允器。台灣霧峯林家一世祖林石,是埔坪林第十四世。伯川原配彭氏生日隆、日興、佛生,繼娶楊氏生宗泰、宗紹,後裔分衍安厚鎮龍頭、廣東饒平石壁、、詔安縣官陂二都、漳浦縣盤陀鎮上洞。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多次回平和縣安厚鎮龍頭祭祖,是安厚龍頭第二十世。 [6] 
五房子華分居車田(今石榴鄉)之攀龍社,分衍於饒平、南靖、台灣大甲、彰化。台灣板橋墾首林成祖是攀龍林第十二世。現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出自其派下。
六房子齊分居平和五寨後巷,生紀清、丕顯、盛寶。紀清分衍於赤湖,在北門建有祠堂,後裔遷返平和,部份住山美。丕顯分衍於赤湖田、山尾、西丹;盛寶分衍於湖西尾山,後裔均遷返平和。
七房子淵居漳浦霞美(下尾) [7]  ,分衍於月嶼、下尾、溪仔、北江、塔嶺、浦尾、束山後林、東山康美和漳州康山。台南開發第一人林鳳,來自東山康美,是子淵之後。為紀念林鳳之功績,鄭經將台灣林鳳屯兵墾荒的台南曾文溪北命名為“林鳳營”。林鳳成為“林鳳營”始祖。
由路下傳衍的還有古雷的東林、港口、油澳,六鱉的龍美、東洋、山門、後江、下寮、城頂、下營等處。並傳衍於廣東、台灣,支派繁茂。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