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曦

(革命烈士)

鎖定
遊曦(1908年3月26日—1927年12月13日),女, 原名傳玉。四川巴縣人。1924年入重慶女子第二師範學校,受蕭楚女影響,投身進步學生運動,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底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大隊女生隊。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清黨”後,編入中央獨立師,參加擊退夏鬥寅叛軍的戰鬥。汪精衞“七·一五”“分共”後,加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後改為第四軍軍官教導團),隨軍南下廣州。同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率女兵班與圍攻廣州的國民黨軍殊死搏鬥,終因彈盡糧絕,壯烈犧牲。 [1] 
中文名
遊曦
別    名
原名遊傳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8年3月26日
逝世日期
1927年12月13日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參加廣州起義,壯烈犧牲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女傑”之一
出生地
重慶巴縣

遊曦人物生平

遊曦,原名遊傳玉,1908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巴縣的一個手工業家庭。遊曦小學畢業後,考入了公費的巴縣縣立女子職業學校縫紉班。後來,又考入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在此期間,受到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蕭楚女的影響,逐步樹立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1925年冬,由於參加學生運動,遊曦被第二師範學校開除,黨組織安排她進入重慶中法大學學習。入學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學校黨支部委員和共青團支部書記,負責中法大學學生會和市學聯的工作,並被推選為重慶市各界婦女聯合會宣傳部長,積極投身革命運動。1926年10月,遊曦與趙一曼、羅瑞卿等300多位革命青年一起,考取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軍校的生活十分緊張,遊曦學習十分刻苦。學習快結束時,她給家裏寄回一張照片,上面寫着“女中男兒漢”,她在家信中告訴母親,自己已經是指導員了。形勢風雲變幻,蔣介石和汪精衞先後背叛了革命。遊曦最敬愛的啓蒙老師蕭楚女和最親密的戰友韋鳳階,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不幸殉難,沉重的打擊使她悲痛欲絕。武漢的形勢也十分險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被解散,還有軍閥企圖武裝消滅這些“赤子赤孫”。千鈞一髮之際,第四軍參謀長、共產黨員葉劍英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將武漢軍校學生編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開赴南昌參加起義。當時組織者聲明,如不願隨軍者,可資送回家,特別動員女生暫時回家隱蔽。遊曦經過懇求,被批准留軍官教導團隨軍東征。遊曦、曾憲植等隨軍東征的30名女戰士,編為教導團的一個連。教導團在葉劍英的率領下,趕赴南昌參加起義。但到達南昌時已是8月4日,起義部隊已經撤退,教導團便轉赴廣州。 [2]  同年12月11日參加廣州武裝暴動,率領女兵班阻擊敵人。在敵眾我寡的危急形勢下,血戰到底,壯烈犧牲。 [3] 

遊曦投筆從戎

1925年,遊曦進入中法大學讀書。校長吳玉章,訓育主任楊伯凱、教員童廟生等一批革命者,極力幫助學生樹立革命的目標,鼓勵學生走革命道路。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遊曦,迅速地成長起來,不久就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團組織的領導下,她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這一年的5月,發生了震動全國的五卅慘案,消息傳來,遊曦心情激憤難抑,她和許多同志手持小旗,走上街頭,向來往行人演講,揭露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號召人們起來鬥爭。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漢,沉重地打擊了吳佩孚集團,全國為之振奮,在重慶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受共產黨影響的《新蜀報》,發起和組織了由重慶各工農團體、學校和機關3萬多羣眾參加慶祝國民革命軍光復武漢的大會。會後,遊曦等又到街頭講演,張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標語,並演出了話劇《母親的心》,歌頌那些在革命洪流中覺悟起來,支持和勉勵自己的兒女獻身革命的母親們。重告隨着革命形勢的繼續發展,廣州黃埔軍校的各種進步刊物,如春潮般湧向四川。蕭楚女在黃埔軍校編寫的講義《社會科學概論》,也在重慶大量翻印發行。遊曦如饃似渴地閲讀了這些刊物,並嚮往着到黃埔軍校去學習。1926年12月17日,四川軍閥劉湘迫於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形勢,在重慶打出了擁護國民革命政府的旗號,響應北伐,歡迎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在四川招生。遊曦得知消息,決心投筆從戎獻身革命,立即和同學們一起去報考,並順利地通過了初試。遊曦的親友們對她的行動十分震驚,紛紛前來勸阻,她媽媽也捨不得與女兒別離。但早已下定決心的遊曦並沒有產生絲毫的猶豫。她堅定而懸切地對媽媽説:男女要平等,婦女也要起來革命,不能再當家庭奴隸,依靠男人過生活,受人欺凌。革命若是成功,社會就要改變,這才是最大的幸福啊。媽媽被女兒説服了。臨別時,遊曦把自己親手縫製的4雙布鞋交給媽媽,表達了她對母親的深情。母親也含着熱淚把積蓄下的2塊錢交給了即將遠行的女兒。遊曦深知,此次離家,流血曬性隨時可能發生,為了表達她隨時準備為革命獻身的決心,她改名為遊曦。不久,遊曦告別了親人,奔向當時革命的中心武漢。到武昌後,經過嚴格的複試,遊曦等28名川籍女生被正式錄取,成為一名革命軍人。為了慶祝軍事生活的開始,遊曦特地到照相館拍了一張女兒裝照片和一張穿着軍裝的照片,一起寄給媽媽,並在穿着軍裝的照片上寫着“女兒喬扮男兒裝,問您好笑不好笑”。這富有情趣的話語,表達了她參加革命隊伍,實現理想的喜悦心情。 [4] 

遊曦參加擊退夏鬥寅叛亂戰鬥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暑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羣眾。消息傳至武漢軍校,遊曦與進步的同學們都十分憤慨,立即在校園內貼出“打倒新軍閥蔣介石"、“打倒帝國主義"、“共產黨萬歲”等革命標語。他們為警告暗藏在校內的反動分子,在校門貼出了“是革命的站攏來”,“不革命的滾開去”的對聯。他們發起了清校運動,查出了一批反動分子,送衞戍司令部查辦。4月22日,軍校和各界羣眾在閲馬廠舉行了討蔣大會,遊曦的區隊參加警戒工作。5月間,夏鬥寅叛變,叛軍到達距武昌僅四十里的紙坊。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生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部分學生,編成中央獨立師,與第二十四師第七十二團和第七十五團組成西征大軍,由武漢衞戍司令葉挺率領。遊曦參加獨立師出發西征。她機智勇敢,處事果斷。一天,獨立師的女生隊接到農民報信,派李淑文、胡蘭畦等戰士夤夜出發,到距咸寧十多里的一個鄉村,逮捕被羣眾稱為“活閻王"的土豪何顏旺。遊曦留在駐地站崗。一天早晨,當地婦女解放協會會員黃阿鳳喘着氣跑到女生隊駐地,向遊曦報告發現“活閻王”何顏旺進了城。遊曦立即奉命和羣眾前往追捕,在黃阿鳳等姊妹協助下,將何顏旺逮捕歸案。李淑文、胡蘭畦等人異口同聲地稱讚遊曦能幹,她卻謙遜地説是大家的功勞,是羣眾的功勞。遊曦經過戰火的洗禮,已鍛鍊成為一個堅強勇敢的女戰士,並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夏鬥寅叛亂被平定後,武漢軍校恢復建制,照常上課。7月中旬,武漢形勢因汪精衞集團背叛而惡化。武漢軍校未畢業的學生,一部分編入葉挺、賀龍部隊,一部分改編為軍官教導團,遊曦,鄭梅仙、廖德璋、曾憲植等三十多個女兵,分配到教導團。 [5] 

遊曦參加廣州武裝起義

1927年9月初,到達廣州的第二天,遊曦向連長請假,來到珠江的白鵝潭邊,尋訪蕭楚女和韋鳳階犧牲的地方。她凝望着珠江的波濤,淚如泉湧,仰望蒼天,堅定地默唸着:敬愛的老師,親愛的戰友啊,我一定要為你們報仇。11月26日,廣東省委作出了起義決定。教導團黨組織遵照省委指示,加緊武裝起義的準備。遊曦任第一營女兵班班長。廣州起義前一個星期,遊曦等200多位積極分子到黃花崗參加廣東省委召開的秘密會議,她第一次看到了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的張太雷同志,聽了他關於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的報告,激動地舉手宣誓,堅決擁護起義。1927年12月1 1日凌晨3時半,由張太雷、葉劍英、葉挺、徐向前、聶榮臻等領導的廣州起義爆發。葉劍英領導的軍官教導團是起義主力部隊,受命攻佔廣州市內幾個最重要的敵人陣地。黎明前,市區範圍內的敵人被基本消滅,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廣州工農民主政府宣佈成立。廣州起義引起國內外反動派的極大恐慌,他們向起義軍進行了瘋狂反撲。形勢危急,遊曦的女兵班接到命令,在珠江北岸的長堤阻擊敵人。此時,敵人不斷增援,多處突破起義軍防線,起義總指揮張太雷不幸英勇犧牲,形勢極度惡化。葉挺和聶榮臻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決定組織撤退,命令立即下達。12月13日,主力部隊撤退出廣州市區,但市內還有好幾處街壘因被敵人截斷無法聯絡,戰鬥還在繼續。遊曦率領的女兵班與起義指揮部失去聯繫,沒有接到撤退命令,仍頑強地堅守在長堤的一個街壘上,與數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搏鬥,阻擊敵人後續部隊渡江。她們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傷員不斷增加,子彈也即將打光了,糧食和水斷絕,遊曦決定派一個戰士突圍回總部聯繫。那個戰士説:“班長,你親自去吧,我們堅決頂住敵人”。遊曦明白戰友的意思,温和而嚴肅地説:“執行命令,這是什麼時候,我不能離開這個崗位”。她停頓一下,用嚴峻而親切的口氣説:“去吧,告訴指揮部的領導同志,我們寧願流盡最後一滴血來保衞蘇維埃政權。”這個戰士走後,一羣羣敵人又摸過來,子彈都打光了,遊曦和同志們甩出了最後幾個手榴彈,和敵人開始了肉搏戰,最後連刺刀也拼缺了,又一次打退了敵人。遊曦望了望剩下的幾個負了傷的同志,指着飄揚在陣地上的紅旗,大聲呼喊説:“同志們,我們子彈打光了,就在陣地前的敵屍中去撿,只要有一個人活着,就要高舉起這面大旗”。她的話還沒有説完,更多的敵人又蜂擁而至……遊曦奮勇殺敵,直至奉獻自己年輕的生命。 [2] 
參考資料
  • 1.    何東等主編.中國革命史人物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740
  • 2.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編.重慶紅色故事(第2輯).重慶:重慶出版社,2020:23
  • 3.    賈大泉主編.四川歷史辭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337
  • 4.    楊牧,袁偉良主編.黃埔軍校名人傳 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904
  • 5.    葉創昌主編.廣州英烈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