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戲障礙

鎖定
遊戲障礙是2018年6月18日被世界衞生組織(WHO)以一部分人可能會因打遊戲而生病為由添加到《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預先預覽版,位列“成癮性疾患”章節。 [1] 
其定義是:“即一種遊戲行為(‘數碼遊戲’或‘視頻遊戲’)模式,特點是對遊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於遊戲,以致其它興趣和日常活動都須讓位於遊戲,即使出現負面後果,遊戲仍然繼續下去或不斷升級。” [1] 
中醫病名
遊戲障礙
多發羣體
青少年
常見症狀
遊戲成癮
誘    因
玩遊戲
是否復發
容易復發

遊戲障礙正式位列

2019年7月,世衞組織此前發佈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將遊戲障礙列入精神疾病範疇,並指出相關症狀包括無節制沉溺於單機或網絡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等 [2] 

遊戲障礙各方觀點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門診部主任孔慶梅覺得“終於落地了,支持”。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玩家賈斯汀·克拉克在推特發表反對意見:“新聞乾脆換成這個標題吧:我的孩子喜歡了一個我不瞭解的東西,這讓我感到恐懼!”
英國《衞報》的遊戲編輯科薩·麥克唐納深思了一下:“我認為遊戲產業不該假裝他們沒從遊戲成癮中獲利。對一小部分人來説,遊戲的確是個問題——只不過它通常是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衍生品。”
“《國際疾病分類》從草案到真正在一個國家落地,還不知道是幾年之後呢。”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民表示。
在ICD-11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前, “遊戲障礙”能否正式寫進這本厚厚的冊子、WHO各成員國能否接納這個“新疾病”,還是未知數。因此,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衞生研究所副所長郝偉堅決主張將遊戲障礙作為一種疾病,寫入ICD-11中。作為世界衞生組織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成癮相關工作委員會成員, “遊戲障礙”章節正是他參與起草的。
2004~2005年間,郝偉在WHO為網絡成癮的專家會議做準備。在最後審批階段,這個項目被否決了。WHO表示,其最重要的工作還是支持發展中國家,在當時,家用電腦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尚未普及,“相當於有的國家還沒吃上糖,就開始預防糖尿病了”。
“遊戲障礙究竟是不是一種疾病?”從臨牀的角度來看,它與化學物質成癮沒有多少區別,郝偉解釋説:“失控是最基本的特徵。明知有害,還是控制不了使用的時長和頻率,懲罰措施對他們來説收效甚微。”遊戲障礙也有耐受性,打遊戲時間越來越長,就像酒精成癮的人酒會越喝越多。與此同時,遊戲障礙也有“戒斷症狀”,還容易反覆。不讓遊戲障礙者接觸遊戲,他們也會“煩得要死、跟你拼命”。失控還有一個重要表現是,遊戲是成癮者的第一需要。
201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在新版《精神障礙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中,將遊戲障礙列在附錄“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觀察的精神障礙”中。DSM-5是全球精神病學科研活動參照的主要標準。
2017年,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張錦濤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研究稱,網絡遊戲成癮者確實在大腦結構異常等方面與物質成癮者具有相似性,只不過在認知功能方面受損程度較低。
最終,郝偉所在的工作組聚焦到網絡成癮中發生率最高、研究證據更加充足的遊戲障礙上。 [1] 

遊戲障礙走向共識

遊戲障礙應該被當作一種疾病。他們將它列入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下的“物質使用或成癮行為障礙”分類,與賭博障礙並列。 [1] 

遊戲障礙障礙預防

一是要從家長做起,尊重孩子的個性,要發展青少年包括體育競技等在內的一些愛好,鼓勵孩子充分發揮個性特點。
二是不建議家長在青少年面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或者是玩遊戲,避免青少年模仿。
三是很多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上,或者在學校和生活中遇到一些煩惱和困難,這種煩惱和困難,老師、家長、專業人員要去引導,避免採取簡單的辦法對青少年進行苛責、責怪,甚至是忽視,這些都容易使孩子走向遊戲,沉迷電子產品。
四是很多遊戲成癮的青少年可能還有其他的精神心理問題,這些精神心理問題會加重孩子玩遊戲、使用電子產品。比如有的孩子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這些孩子由於在學習上或者人際交往上有一些困擾,所以願意沉迷於遊戲或者電子產品,如果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讓專業人員幫助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