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戲成癮

鎖定
“遊戲成癮”是2017年底,世界衞生組織WHO)宣佈設立的一種疾病,歸類為精神疾病。在2018年新更新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9項診斷標準,以幫助精神科醫生確定患者是否對遊戲產生依賴。 [1] 
2019年5月25日,世界衞生組織(WHO)正式將“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列為一種疾病。 [4] 
截至2018年12月,中國遊戲成癮人羣已達27.5%,青少年比例高達30.5%。 [5] 
中文名
遊戲成癮
屬    性
疾病
歸    屬
精神疾病
症    狀
9種

遊戲成癮名稱由來

遊戲成癮 遊戲成癮
2017年底,世界衞生組織宣佈將在2018年首次把“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與此同時,在剛更新的《國際疾病分類》中,也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以幫助精神科醫生確定患者是否對遊戲產生依賴。 [1]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衞生組織發佈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遊戲障礙”,即通常所説的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生效,世界衞生組織(WHO)將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2-3] 

遊戲成癮診斷標準

《國際疾病分類》中,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世衞組織表示,確診“遊戲障礙”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3] 
現行標準中一共列出了9種症狀,一般要滿足其中5項,才可考慮後續判斷。
  1. 完全專注遊戲;
  2. 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 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 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 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 即使瞭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7. 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時間;
  8. 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 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 [1] 

遊戲成癮日常表現

相關症狀包括無節制沉溺於單機或網絡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卻仍沉溺於遊戲。晚上窩在沙發上,眼睛緊盯着手機屏幕,手指快速移動,贏一把就喜不自勝,輸了就罵罵咧咧。用罷學“威脅”父母,經常在家發脾氣等。 [1]  [3] 

遊戲成癮成癮比例

2019年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國遊戲成癮人羣已達27.5%,其中,青少年為網癮的重災人羣,比例高達30.5%,也就是約三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網癮少年”。 [5] 

遊戲成癮癮性經濟

網絡平台採用的是算法邏輯。比如,遊戲平台會主動推薦遊戲攻略,用户按照攻略嘗試成功後,平台會繼續推薦新的攻略,如此反反覆覆,誘使人沉迷下去。與推薦攻略的邏輯相似,不少視頻、直播平台採用的是“興趣”推薦。根據用户點擊過的視頻,推測用户的“興趣”,再頻繁推送相關視頻,引誘用户不斷點擊“下一個”。這套通過算法來“綁住”用户的運行模式,被稱為“癮性經濟”。
它的本質,就是用個人興趣製造“精神上癮”,讓用户對平台產生依賴,從而賺取源源不斷的收益。大家平時所討論的網遊上癮、手機上癮、短視頻上癮,都有算法的魔影在其中。在成癮經濟裏,恐怕真正“成癮”的是遊戲商家,是算法成癮,利潤成癮吧。 [5] 

遊戲成癮事實案例

初中生變成網癮少年,僅用了半年時間
“遊戲成癮的孩子,都是從剛開始接觸到慢慢沉迷,到最後無法自拔。”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心理專家楊勇超説,這個時間可長可短,最短的孩子,半年時間就會發展到相當嚴重的階段。2018年剛上初中的小亮,就是遊戲成癮發展較快的一位。
小亮家裏有一個上大學的哥哥,哥哥放假在家時,他就跟着學網遊。等哥哥上學走了,他也學會了。
小亮再去學校時,滿腦子想的也是遊戲。於是,他想方設法跑進網吧,市區人流量大的網吧管理嚴格,他就跑到遠郊管理不太嚴格的網吧上網。
發展到後來,他還“威脅”父母,不給去網吧的錢就不去上學。父母把家裏的網絡停了,甚至連手機上的網絡也關了,但情況依然沒有好轉。小亮因為不能上網玩兒遊戲,經常在家裏發脾氣,不願見外人。
“如果發現有苗頭,家長也不要一下子斷絕,突然斷絕後,會讓孩子情緒和心理上沒辦法適應。”楊勇超説,主要還是跟孩子一起制訂一些計劃,比如學習計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原則性。“我們不怕孩子玩兒,怕的是隻玩不做其他的事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