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太和山日記

鎖定
《遊太和山日記》是明代文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徐霞客遊記》。 [1] 
作品名稱
遊太和山日記
出    處
《徐霞客遊記》
作    者
徐霞客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體裁
散文

遊太和山日記作品原文

十一日 登仙猿嶺。 十餘里,有枯溪小橋,為鄖縣境,乃河南、湖廣界。東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其間故也。五里,越一小嶺,仍為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里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里,為葛九溝。又十里,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陝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塢中曹家店。 十二日 行五里, 上火龍嶺。下嶺隨流出峽,四十里,下行頭岡。十五里,抵紅粉渡,漢水汪然西來,涯下蒼壁懸空,清流繞面。循漢東行,抵均州。靜樂宮當州之中,踞城之半,規制宏整。停行李於南城外,定計明晨登山。 十三日 騎而南趨, 石道平敞。三十里,越一石樑,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越橋為迎恩宮,西向。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即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筆,書法飛動,當亦第一。又十里,過草店,襄陽來道,亦至此合。路漸西向,過遇真宮,越兩隘下,入塢中。從此西行數里,為趨玉虛道;南躋上嶺,則走紫霄間道也。登嶺。自草店至此,共十里,為回龍觀。望嶽頂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滿山喬木夾道,密佈上下,如行綠慕中。 從此沿山行,下而覆上,共二十里,過太子坡。又下入塢中,有石樑跨溪,是為九渡澗下流。上為平台十八盤,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澗,向瓊台觀及八仙羅公院諸路也。峻登十里,則紫霄宮在焉。紫霄前臨禹跡池,背倚展旗峯,層台傑殿,高敞特異。入殿瞻謁。由殿右上躋,直造展旗峯之西。峯畔有太子洞、七星巖,俱不暇問。共五里,過南巖之南天門。舍之西,度嶺,謁榔仙祠。祠與南巖對峙,前有榔樹特大,無寸膚,赤幹聳立,纖芽未發。旁多榔梅樹,亦高聳,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梅與榔本山中兩種,相傳玄帝插梅寄榔將梅嫁接於榔,成此異種雲。 共五里,過虎頭巖。又三里,抵斜橋。突峯懸崖,屢屢而是,徑多循峯隙上。五里,至三天門,過朝天宮,皆石級曲折上躋,兩旁以鐵柱懸索。由三天門而二天門、一天門,率取徑峯坳間,懸級直上。路雖陡峻,而石級既整,欄索鈎連,不似華山懸空飛度也。 太和宮在三天門內。日將晡bū黃昏,竭力造金頂,所謂天柱峯也。山頂眾峯,皆如覆鍾峙鼎,離離攢立;天柱中懸,獨出眾峯之表,四旁嶄絕。峯頂平處,縱橫止及尋丈。金殿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將,爐案俱具,悉以金為之。督以一千户、一提點,需索香金,不啻御奪。餘入叩匆匆,而門已闔,遂下宿太和宮。 十四日 更衣上金頂。瞻叩畢,天宇澄朗,下瞰諸峯,近者鵠hú天鵝峙,遠者羅列,誠天真奧區也實在是未受人世禮俗影響的中心腹地!遂從三天門之右小徑下峽中。此徑無級無索,亂峯離立,路穿其間,迥覺幽勝。三里餘,抵蠟燭峯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為蠟燭澗。循澗右行三里餘,峯隨山轉,下見平丘中開,為上瓊台觀。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巖際。地既幽絕,景復殊異。餘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係禁物。前有人攜出三四枚,道流即道士株連破家者數人。 ”餘不信,求之益力,出數枚畀bì給予餘,皆已黝爛,且訂約定無令人知。及趨中瓊台,餘復求之,主觀仍辭謝弗有。因念由下瓊台而出,可往玉虛巖,便失南巖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舊徑上,至路旁泉溢處,左越蠟燭峯,去南巖應較近。忽後有追呼者,則中瓊台小黃冠即小道士以師命促餘返。觀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但一泄於人,罪立至矣。”出而視之, 形侔móu相同金橘,漉lù滲以蜂液,金相玉質,非凡品也。珍謝別去。覆上三里餘,直造蠟燭峯坳中。峯參差廉利稜角鋒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動。既度,循崖宛轉,連越數重。峯頭土石,往往隨地異色。既而聞梵頌聲,則仰見峯頂遙遙上懸,已出朝天宮右矣。仍上八里,造南巖之南天門,趨謁正殿,右轉入殿後,崇崖嵌空,如懸廊複道,蜿蜒山半,下臨無際,是名南巖,亦名紫霄巖,為三十六巖之最,天柱峯正當其面。自巖還至殿左,歷級塢中,數抱松杉,連陰挺秀。層台孤懸,高峯四眺,是名飛昇台。暮返宮,賄其小徒,復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十五日 從南天門宮左趨雷公洞。 洞在懸崖間。餘欲返紫霄,由太子巖歷不二庵,抵五龍。輿者轎伕謂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巖下竹笆橋,可覽滴水巖、仙侶巖諸勝。乃從北天門下,一徑陰森,滴水、仙侶二巖,俱在路左,飛崖上突,泉滴瀝於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橋,始有流泉聲,然不隨澗行。乃依山越嶺,一路多突石危巖,間錯於亂蒨qiàn野草叢翠中,時時放榔梅花,映耀遠近。 過白雲、仙龜諸巖,共二十餘里,循級直下澗底,則青羊橋也。澗即竹笆橋下流,兩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橋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視碧落,宛若甕口。度橋,直上攢天嶺。五里,抵五龍宮,規制與紫霄南巖相伯仲。殿後登山裏許,轉入塢中,得自然庵。已還至殿右,折下塢中,二里,得凌虛巖。巖倚重巒,臨絕壑,面對桃源洞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圖畫,為希夷即唐末隱士陳摶,號希夷先生習靜處。前有傳經台,孤瞰壑中,可與飛蒨作匹。還過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華山四面皆石壁,故峯麓無喬枝異幹;直至峯頂,則松柏多合三人圍者;松悉五鬣,實大如蓮,間有未墮者,採食之,鮮香殊絕。太和則四山環抱,百里內密樹森羅,蔽日參天;至近山數十里內,則異杉老柏合三人抱者,連絡山塢,蓋國禁也。嵩、少之間,平麓上至絕頂,樵伐無遺,獨三將軍樹巍然傑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氣異。餘出嵩、少,始見麥畦青;至陝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關,則驛路既平,垂楊夾道,梨李參差矣;及轉入泓峪,而層冰積雪,猶滿澗谷,真春風所不度也。過塢底岔,復見杏花;出龍駒寨,桃雨柳煙,所在都有。忽憶日已清明,不勝景物悴憂傷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後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為老

遊太和山日記翻譯

十一日,登上了仙猿嶺……走了五里地,越過了一個小山嶺,還是鄖縣境。山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有一條小溪從西南向東北方向滔滔而來,大概是從鄖縣流過來的。渡過小溪,向南爬上九里岡,經過它的山脊,下來,就是蟠桃嶺,沿着小溪逆流而上,行走在山澗中,大約十里,就是葛九溝。又走了十里,登上了土地嶺,嶺南都是州境內。從這連續越過幾座山嶺,桃樹李樹落花紛紛,在山澗兩旁,山花到處開放,格外幽遠豔麗。山澗之中,居民的房屋兩邊相望,沿着河流是稻田,有高有低,像魚鱗一樣排列着,不像山西和陝西的稻田有間隔。只有途中小路狹窄,行人稀少,而且聽到老虎的吼叫聲,太陽剛剛下落的時候,就留宿在山澗中的曹家店。
行走一里,轉向北方,山上都是煤炭,不用向深處開鑿就能得到。再行走一里,土石就都是紅色的了。有盤曲的松樹並立在路的旁邊,亭子上題名叫做望仙。再行走三里,懸崖石塊逐漸高起,松樹濾下班駁的陰影,這裏叫做虎風口。在這裏石頭的路面盤繞迂迴,才開始順着山崖,爬上峭壁,向上攀登。再行走三里,有高大的牌坊題字叫“天下第一山”,裏面官府、廚房、水井一應俱全。從牌坊的右側向東逐步登階攀登,半懸崖處是寢宮,寢宮的北側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嶽殿了。北嶽殿上面靠着絕壁,下面蒞臨官府,殿下面極高的台階直插雲霄,堂四面廊屋門的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立着。從北嶽殿的右側上行,有一個石窟,就着改成一間屋子,叫做會仙台。台上雕刻着一羣仙人,環繞排列沒有間隙。我這個時候想要爬上高高的山崖、登上山的極頂。繞過北嶽殿的東側,見到兩處懸崖中斷的地方,其中有垂落的草莽達到千尺,是登到極頂的小路,於是就解開衣袖攀緣而登。又攀登二里,來到高崖的頂上,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裏,而且滿山都是茂密的短樹,參差不齊的枯竹,只是能夠鈎扯衣服刺入衣領,用手抓或用腳踩就斷折,所以雖然用了很大的力氣,還是像墜落在巨大的波濤中,像在急流中一樣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起勇氣向上攀登,才登上了恆山的頂峯。
這個時候太陽的顏色清澈美麗,向下鳥瞰山的北側,凌亂的山崖像向下墜落一般,各種樹木濃陰遮蔽。這座山土山上不長樹木,石頭山上則生長。北側都是石山,所以樹木都生長在北側。一座渾源州的州城,就在山的半腰。再向北鳥瞰,隔着一重遠山,蒼蒼茫茫沒有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台山,呈現出一派青色,跟恆山做伴。近處是龍山向西綿延,它的支峯向東拓展,緊密地連接着向下鉗制着沙漠。
然後從西峯下山,順着從前進入峽谷的懸崖,向下一看,蒼蒼茫茫,不敢下行。忽然回頭向東瞭望,有一個人飄飄搖搖在山的上面,於是就又上去向他問路,他指着東南側的松柏之間,望着前去,就是上山時寢宮後面高大的懸崖的頂上。不久,果然得到了下山的道路。向南經過了松柏林,先前在山頂上望着這裏的松柏林青青葱葱,好像蒜的葉子和草的莖芽,到這裏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與虎風口的松柏樹相比,不止一百倍地超過它呀。從懸崖的縫隙一直下去,正好在寢宮的右側,也就是飛石窟。

遊太和山日記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自幼好學,博覽羣書,欲“問奇於名山大川”。21歲開始專心旅行,30多年間歷盡艱險,足跡南至雲、貴、兩廣,北到燕、晉,遍及現在的19個省區。其考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後由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遊記》。徐霞客的重要地理學貢獻有: 對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考察、記述和探索,居世界先進水平;糾正了古代文獻有關中國水道源流記載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岷山導江”舊説,肯定金沙江乃長江上源的事實;觀察記述了不少植物品類及其分佈的若干規律;對火山、地熱及各種人文地理現象的細緻考察與記錄。 [1] 
參考資料
  • 1.    朱立春編著,中國歷史常識全知道 家庭必備典藏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3,第4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