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動效應

鎖定
遊動效應,在完全黑暗的背景中觀察一個固定的亮點時,由於眼睛自身的微弱的不隨意顫動,一段時間後會感覺到這個定點在運動。 [1] 
中文名
遊動效應
外文名
Autokinetic Effect
別    名
自動效應

遊動效應簡單解説

雙眼保持靜止不動的盯着前面屏幕上的一個固定光點,不一會兒你會發現注視點漂動起來。在完全黑暗的室內注視着一個固定的光點,光點也會發生‘移動’。這種固定光點的似動現象叫做“遊動效應”,也叫“自主運動效應”。這種現象是因為背景上沒有任何參照物,而使人無法確定其是否穩定。但此種現象的機制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釋。

遊動效應歷史事件

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心理學家謝里夫(M.Sherif,1935)通過“遊動效應”研究羣體的社會規範的形成和變化,發現羣體特有的、併為其成員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就是社會規範,它是羣體成員行為的參照標準。

遊動效應生活趣事

儘管在科學上“遊動效應”尚未得出理想的解釋,但並不妨礙我們討論這一現象在生活當中的有趣體現。比如,你對自己的情人總該是再熟悉不過,她的一顰一笑都瞭如指掌,但某一天,你可以“超近距離”地注視對方的臉龐,一分鐘之後,你就會發現——對方突然變得不認識了,變得十分的陌生,好像完全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你會感到不可思議,再仔細端詳對方,那種“陌生”的感覺又消失了。我們只好承認這是自己神志一時“恍惚”的結果。但事實是否如此呢? [2] 

遊動效應理論分析

從理論上分析,這就是“遊動效應”發生的某種作用。由於你平時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地觀察對方,因此對某人的相貌印象就是一個大概輪廓,但是進入到一個不熟悉的近距離,眼睛在某個部位停留的時間不可能很長,它自然地要產生偏移,去注意另外的部位,你地視覺印象裏全是這些“支離破碎”的局部印象,難以把它們“復原”為一個整體,即使進行“復原”,也是跟實際有很大差異的。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突然產生“陌生”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參考資料
  • 1.    黃希庭主編,簡明心理學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9,第478頁
  • 2.    蔣藍 馬力賢 編著,無形之手——效應與現象的例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08月第1版,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