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九鯉湖日記

鎖定
《遊九鯉湖日記》是明代文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敍述描寫了作者遊恆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辛苦、勇於勘探實踐的精神。
作品名稱
遊九鯉湖日記
作    者
徐霞客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徐霞客遊記》
文學體裁
遊記

遊九鯉湖日記作品原文

浙、閩之遊舊矣。餘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至太華、恆嶽諸山;若羅浮廣東東樵山、衡嶽,次也。至越即浙江省之五泄,閩之九漈閩方言瀑布,又次也。然蜀、廣、關中,母老道遠,未能卒遊;衡湘可以假道,不必專遊。計其近者,莫若由江郎三石抵九漈,遂以庚申(泰昌元年,1620年)午節端午節後一日,期約芳若叔父啓行,正楓亭荔枝新熟時也。
二十三日,始過江山之青湖。山漸合,東支多危峯峭嶂,西伏不起。懸望東支盡處,其南一峯特聳,摩雲插天,勢欲飛動。問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趨,二十里,過石門街。漸趨漸近,忽裂而為二,轉而為三;已復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則又上鋭下斂,若斷而復連者,移步換形,與雲同幻矣!夫雁宕靈峯,黃山石筍,森立峭撥,已為瑰觀;穹然俱在深谷中,諸峯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縉雲鼎湖,穹然獨起,勢更偉峻;但步虛山即峙於旁,各不相降,遠望若與為一。不若此峯特出眾山之上,自為變幻,而各盡其奇也。
六月初七日,抵興化府。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門,西北行五里,登嶺,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數嶺矣。莒溪即九漈下流。過莒溪公館,二里,由石步過溪。又二里,一側徑西向坳,北復有一磴。可轉上山。時山深日酷,路絕人行,迷不知所往。餘意鯉湖之水,歷九漈而下,上躋必奇境,遂趨石磴道。芳叔與奴輩憚害怕高陟,皆以為誤,頃之,境漸塞,彼益以為誤,而餘行益勵。既而愈上愈高,杳無所極,烈日鑠鑠爍爍,餘亦自苦倦矣。數里,躋嶺頭,以為絕頂也;轉而西,山之上高峯復有倍此者比這更高出一倍的。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疇蕩蕩,正似武陵誤入意即好似進入了桃花源,不復知在萬峯頂上也。中道有亭,西來為仙遊道,東即餘所行。南過通仙橋,越小嶺而下,為公館,為鐘鼓樓之蓬萊石,則雷轟漈jì即瀑布在焉。澗出蓬萊石旁,其底石平如礪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勻如鋪彀。少下,而平者多窪,其間圓穴,為灶,為臼,為樽,為井,皆以丹名,九仙之遺也。平流至此,忽下墮湖中,如萬馬初發,誠有雷霆之勢,則第一漈之奇也。九仙祠即峙其西,前臨鯉湖。湖不甚浩蕩,而澄碧一泓,於萬山之上,圍青漾翠,造物之醖靈亦異矣!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洞諸勝。梅洞在祠側,駕大石而成者,有罅成門。透而上,舊有九仙閣,祠前舊有水晶宮,今俱圮pǐ倒塌。當祠而隔湖下墜,則二漈至九漈之水也。餘循湖右行,已至第三漈,急與芳叔返。曰:“今夕當淡神休力,靜晤九仙。勞心目以奇勝,且俟明日也。”返祠,往蓬萊石,跣xiǎn光足、赤足足步澗中。石瀨làn石上流過的急水平曠,清流輕淺,十洲三島,竟褰qiān撩起衣而涉也。晚坐祠,新月正懸峯頂,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靜中渢渢fēng水聲,時觸雷漈聲。是夜祈夢祠中。
初九日,辭九仙,下窮九漈。九漈去鯉湖且數里,三漈而下,久已道絕。數月前,莆田祭酒堯俞,令陸善開復鳥道,直通九漈,出莒溪。悔昨不由側徑溯漈而上,乃紆從大道,坐失此奇。遂束裝改途,竟出九漈,瀑布為第二漈,在湖之南,正與九仙祠相對。湖窮而水由此飛墮深峽,峽石如劈,兩崖壁立萬仞。水初出湖,為石所扼轄制,勢不得出,怒從空墜,飛噴衝激,水石各極雄觀。再下為第三漈之珠簾泉,景與瀑布同。右崖有亭,曰觀瀾。一石曰天然坐,亦有亭覆之。從此上下嶺澗,盤折峽中。峽壁上覆下寬,珠簾之水,從正面墜下;玉管之水,從旁靄沸溢。兩泉並懸,峽壁下削,鐵障四周把四周圍得緊緊的,上與天並,玉龍雙舞,下極潭際。潭水深泓澄碧,雖小於鯉湖,而峻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惟此為最!所謂第四漈也。
初至澗底,芳叔急於出峽,坐待峽口,不復入。餘獨緣澗石而進,踞潭邊石上,仰視雙瀑從空夭矯,崖石上覆如甕口。旭日正在崖端,與頹波突浪,掩暈流輝。俯仰應接,不能捨去。循澗復下,忽兩峽削起,一水斜回,澗右之路之窮。左望有木板飛架危磯水邊突出之石斷磴間,亂流而渡,可以攀躋。遂涉澗從左,則五漈之石門矣。兩崖至是,壁湊僅容一線,欲合不合,欲開不開,下湧奔泉,上礙雲影。人緣陟其間,如獼猿然,陰風吹之,凜凜欲墮。蓋自四漈來,山深路絕,幽峭已極,惟聞泉聲鳥語耳。
出五漈,山勢漸開。澗右危嶂屏列,左則飛鳳峯迴翔對之,亂流繞其下,或為澄潭,或為倒峽。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飛鳳,八漈之棋盤石,九漈之將軍巖,皆次第得名矣。然一帶雲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豈必刻跡而求乎?蓋水乘峽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頹石,斜插為巖,橫架為室,層疊成樓,屈曲成洞;懸則瀑,環則流,瀦則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zhuó洗,蔭竹木而弄雲煙。數里之間,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每下一處,見有別穴,必穿巖通隙而入,曲達旁疏,不可一境窮也!若水之或懸或渟tíng水積聚而不流通,或翼飛疊注,即匡廬三疊、雁宕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
出九漈。沿澗依山轉,東向五里,始有耕雲樵石之家,然見人至,未有不驚訝者。又五里,至莒溪之石步,出向道。
初十日,過蒜嶺驛,至榆溪。聞橫路驛西十里,有石所山,岩石最勝,亦為九仙祈夢所。閩有“春遊石所,秋遊鯉湖”語,雖未合其時,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興遂行。以橫路去此尚十五里,乃宿榆溪。
十一日,至波黎鋪,即從小路為石所遊。西向山五里,越一小嶺。又五里,渡溪,即石所南麓。循麓西轉,仰見峯頂叢崖,如攢如劈。西北行久之,有樓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石磴頗峻,遂短衣歷級而上。磴路曲折,木石陰翳,虯枝老藤,盤結危石倚欹崖之上,啼猿上下,應答不絕。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挺拔高遠凌虛,無與為對。亭當山之半。再折,石級巍然直上,級窮,則飛巖檐覆垂半空。再上兩折,入石洞側門,出即九仙閣,軒敞雅潔。左為僧廬,俱倚山凌空,可徙倚憑眺。閣後五六峭峯離立,高皆數十丈,每峯各去二三尺。峯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峯之頂。松偃藤延,縱目成勝。僧供茗芳逸,山所產也。側徑下,至垂巖,路左更有一徑。餘曰:“此必有異,”果一石洞嵌空立。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下山,出橫路而返。
是遊也,為日六十有三,歷省二,經縣十九,府十一,遊名山者三。 [1] 

遊九鯉湖日記作品譯文

第六段
剛到達山澗底下,芳叔急着離開峽谷,坐在峽口等待,不再進去。我獨自沿着澗中的石頭進入(峽中),蹲在水潭邊的石頭上,仰頭看見兩條瀑布由空中(游龍般)奔落,山崖的石頭向上覆蓋,有如甕口。朝陽正懸在山崖頂上,和墜落的水波 [4]  、急速衝出的波浪相映,光暈掩映,光輝流動。(我)(時而)低頭(時而)抬頭觀看(這道美景),不能忍心離開。沿着山澗再向下走,忽然(見到)兩側峽谷如刀削般聳起,一道澗水斜着流淌回來,(是)山澗右邊這條道路的盡頭了。向左望去,有木板高架在水邊高聳的大石邊、突兀出來的斷裂石階上面,涉水橫渡過去,可以攀援而上。於是(我)涉過山澗到了左邊,(這裏)就是五漈之石門了。兩邊的山崖到了這裏,崖壁緊湊在一處,只留一線(空隙),想要合攏卻沒有合攏,想要分開卻不曾分開,(峭壁的)下奔湧着急流的泉水,上方遮住了雲的影子。人攀援登上了這個地方,就像是獼猴野猿的樣子,寒風吹過來,(使人)感到寒冷,幾乎要掉下去了。自四漈過來(這裏),(沿途)山勢深險,道路斷絕,(風景)幽深險峭到了極點,只能聽到泉聲和鳥聲而已。

遊九鯉湖日記作品鑑賞

九鯉湖在福建仙遊縣東北約13公里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仙在此騎鯉昇天,故名。湖在萬山之巔,有九級瀑布飛泄而下。閩方言中稱瀑布為“漈”,記中描述瀑布時,皆沿用“九漈”的説法。
《遊九鯉湖日記》主要記錄的並不是九鯉湖本身的景緻,而是記敍了其九處瀑布,也即“九漈”。
在遊“九漈”之前,作者對江郎山之高聳之狀進行了恰當的描繪,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對“九漈”描繪十分細緻:雷轟漈奔流下墜,瀑布漈之飛噴衝激,珠簾泉玉箸漈之玉龍雙舞等等各顯其奇,自五漈至九漈雖無深入描繪,但也在總體上給予了適當的着墨。此篇為徐霞客描寫瀑布最為集中的一篇遊記,對水勢、水態、崖石深潭、頹波突浪之特色掌握準確,既有逼肖的描寫,又有想象的發揮,讓人讀文如臨其境,如感其魄。 [1] 

遊九鯉湖日記作者簡介

徐霞客畫像 徐霞客畫像 [3]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自幼好學,博覽羣書,欲“問奇於名山大川”。21歲開始專心旅行,30多年間歷盡艱險,足跡南至雲、貴、兩廣,北到燕、晉,遍及現在的19個省區。其考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後由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遊記》。徐霞客的重要地理學貢獻有:對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考察、記述和探索,居世界先進水平;糾正了古代文獻有關中國水道源流記載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岷山導江”舊説,肯定金沙江乃長江上源的事實;觀察記述了不少植物品類及其分佈的若干規律;對火山、地熱及各種人文地理現象的細緻考察與記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