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遊(拼音:yóu)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在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寫作“”,模擬一子立於旌旗之下,後加上“氵(水)”旁成為“遊”字 [2]  。“遊”的本義一般認為是旗幟的垂飾,讀liú。後轉指水流,引申為不固定的、經常移動的。“遊”也指河流的一段。人或動物在水中活動也稱為“遊”。
“遊”有異體字作“遊”,指遊玩、遊覽,引申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學或求官,又引申為交際、交往。
在1955年推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以前,關於水中的活動用“遊”,在遊玩、遊歷、交遊等意義上,“遊”和“遊”都可以使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遊”作為“遊”的異體字,停止使用。 [3]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4]  、漢典網 [5]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yóu,liú
部    首
五    筆
IYTB
倉    頡
EYSD
鄭    碼
VSMY
筆    順
點、點、提、點、橫、橫折鈎、撇、撇、橫、橫撇、豎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766) [1] 
平水韻
下平聲·十一尤 [6] 
異體字
遊、㳺、𠾈、𨒣、𨒰、𨓎
二簡字
統一碼
基本區 U+6E38
四角碼
3814₇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總筆畫數
3+9
注音字母
ㄧㄡˊ,ㄌ〡ㄡˊ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遊”,初文作“斿”,是會意字。商代金文(圖1)和甲骨文(圖2)字形,左上方是一杆飄動的旗幟(),旗杆上方的叉是旗杆的裝飾品,右下方是一個“子”字,代指人,表示一個人豎起一杆旗子。西周金文(圖3)字形與甲骨文一樣,下面的人用手握住旗幟的樣子更形象。發展到圖4的周代晚期的石鼓文時,旗杆變彎了,還多了個向上的彎鈎:“斿”的飄帶變成屋頂形了。因為舉旗總和走路連在一起,所以有的字形又加個“彳(chì)”(如圖6)或“辵(chuò)”(如圖9),表示舉着旗幟走在路上,就是“遊”。另一種字形在下面增加三撇,大概是突出旗幟的飄動(圖8)。從“水”的“遊”大概也是從這一類字形演化而來的。漢隸字形與秦篆相同,只是方塊化而已。 [7-8] 
許慎《説文解字》説:“遊,旌旗之流也。”(“流”應該是“旒”,指旗幟上的飄帶。)意思是指旗幟上飄動着的飄帶。商承祚認為甲文中的“斿”是“子執旗,全系象形,從水者後來所加,於是變象形為形聲矣”,“子執旗”即人舉旗的象形字,旗在人手中高舉,“旗之末垂者”才能隨風飄揚如水流,就是“旌旗之流也”。這個“斿”字是“旌旗之流也”義的本字。 [9] 
由於在秦篆字形中加上水字旁,後起之義與水有關。“遊”引申為指在水中浮行,或表示水中潛行。由人在河水中游泳引申為指河流。如《詩經·秦風·蒹葭》:“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由河水流動引申為指流動、不固定。如稱從事畜牧業,放牧牲畜而無定居為“遊牧”;把沒有正當職業的人叫“遊民”;稱對敵人進行分散的、出沒無常的襲擊為“遊擊”。 [8]  [10] 
古人認為“遊”與“遊”的字義有不同,也有相同。在陸地上活動,如遊戲、遊覽等,遊、遊可以通用;在水中活動,如游泳、浮游等只能用“遊”。現代漢字整理時已廢除“遊”字,只能用“遊”字了。 [10] 
“遊”在“古代旌旗上的飄帶”這一意義上,《漢語大字典》標註的讀音採用《集韻》的“力求切”,類推拼音為liú。“斿”同樣如此,釋義也一樣。《漢語大字典》舉《説文》的“遊,旌旗之流也。”可是《説文》並未説“遊”讀“力求切”。徐鉉校本《説文》的“遊”注為“以周切”,讀yóu,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的“遊,以周切”讀yóu,都不讀“力求切”(liú)。可見讀liú是“遊”字讀音的訛化。《説文》以後的主要字書,如:《玉篇》,“遊”也是“以周切”(yóu)。直到宋代的《廣韻》“遊”字,也只有“以周切”無“力求切”。《集韻》是宋代丁度等修改《廣韻》時收集各種不同的字形、字音,不加辨析,兼存並蓄,把漢字的形、音、義弄得十分蕪雜。在唐代以前,“遊,旌旗之流也”的“遊”字沒有“力求切”的讀音,只有“以周切”的讀音。在唐代才出現讀“遊”為“力求切”《史記·秦本紀》:“帝舜曰:‘諮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唐代司馬貞《索隱》:“遊音旒”。《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纓”。唐陸德明《釋文》:“遊音留”。“音旒”或“音流”都是“力求切”即liú,這是《集韻》“遊”字讀力求切的依據。之所以產生這種音變,可能是古人誤認為“旒”和“遊”是音義相同的異體字造成的。《説文》有“旌旗之流也”和“旌旗之旒也”不同版本。“旒”是“流”的後起專義俗字,有人據此誤認為“旒”是“遊”的專義俗字。“遊”“旒”同音。 [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óu
動詞
人或動物在水中行動。
swim
《詩經·邶風·穀風》:“就其淺兮,泳之遊之。”
丁玲《母親》一:“三隻鵝,八隻鴨在塘裏面輕輕的遊。”
游泳;浮游;魚游釜中
流動,不固定。
wander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飄飄有凌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閒意。”
唐·柳宗元 《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謝覺哉《不惑集·續語一》:“遊的目的在於擊,避免敵人的優勢,找尋或製造敵人的弱點,以便下手。”
遊兵;遊牧;遊民;遊資散兵遊勇
行走;移動;飛行。
move about
戰國·宋玉 《九辯》:“雁噰噰而南遊兮,鶤雞啁哳而悲鳴。”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彎蕃弱,滿白羽,射遊梟,櫟蜚遽。”
《淮南子·覽冥訓》:“鳳皇翔於庭,麒麟遊於郊。”
晉·張華《勵志》詩:“大儀斡運,天回地遊。”
遊行;遊刃有餘
遊逛,各處從容地行走觀看。
travel;
stroll
《詩經·大雅·卷阿》:“豈弟君子,來游來歌,以矢其音。”
《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北平的歲月是悠閒的,春天放風箏,夏夜遊北海。”
遨遊;遊覽;遊園;遊人
嬉戲;玩樂。

《漢書·晁錯傳》:“服習以成,勿令遷徙,幼則同遊,長則共事。”

特指帝王春季巡行。

《管子·戒》:“先王之遊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遊。”
《晏子春秋·問下一》:“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遊,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

説服。

《管子·小匡》:“公子開方,為人巧轉而兑利,請使遊於衞以結交焉。”
戰國·屈原 《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
遊説
研習。
investigate;
learn
《論語·述而》:“依於仁,遊於藝。”

指宣揚;流傳。

《續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五年》:“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遊其聲譽,謂必顯於世。”

舉薦。

《漢書·鄒陽傳》:“有人先遊,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

結交;交往。
associate with
《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籲遊,禁之,不可。”
《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

外出求學;求官。

《墨子·公孟》:“有遊於子墨子之門者。”

名詞
河流;水道。

《詩經·秦風·蒹葭》:“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河流的一段。

《史記·高祖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茅盾《脱險雜記》十三:“小溪上下游全是密茂的灌木,你看不到這一脈活水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
上游;中游;下游
王侯建築在苑囿中的離宮。

《周禮·天官·序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遊亦如之。”

古代行政單位名。

《管子·立政》:“分裏以為十遊,遊為之宗。”

通“㘥”。鳥媒。即捕鳥時用來引誘同類的鳥。

晉·潘岳《射雉賦》:“恐吾遊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
遊子
古水名。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蘇省漣水縣、灌南縣至連雲港市入黃海。

《漢書·地理志上》:“臨淮郡,縣二十九:……淮浦(縣),游水北入海。”
《水經注·淮水》:“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為游水,歷朐縣與沭合。”

(Yóu)姓氏用字。



形容詞
虛浮不實。
groundless
《易·繫辭下》:“誣善之人其辭遊。”

閒散,無固定職業。

《荀子·成相》:“臣下職,莫遊食。”楊驚注:“遊食,謂不勤於事,素準遊手也。”

舒展的樣子。

《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橋松,隰有游龍。”
明·何景明《望郭西諸峯有懷昔隱兼發鄙志》詩:“游龍戢淵鱗,翔鷺振雲翮。”

悠閒自得。

《禮記·學記》:“故君子之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liú
名詞
古代旌旗上的飄帶。

《史記·秦本紀》:“諮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11]  《漢語大字典》 [12]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七】【㫃部】以周切(yóu)
(遊)旌旗之流也。從㫃汓聲。
𨒰,古文遊。
〖注釋〗①遊:徐鍇《説文解字繫傳》:“旌旗邊所綴也。”②汓(qiú):古文泅。③𨒰:徐鍇《説文解字繫傳》:“㜽,古文子字,蓋從古文汓省。此正敖遊字。” [13] 

説文解字注

(遊)旌旗之流也。流,宋刊本皆同。《集韻》《類篇》乃作“旒”,俗字耳。旗之遊如水之流,故得偁流也。大常十有二遊,旂九遊,旟七遊,旗六遊,旐四遊。《周禮》:王建大常十有二遊,上公建旂,九遊,侯伯七遊,子男五遊。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其遊各視其命之數。《禮緯含文嘉》雲:“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諸侯七仞,九旒齊軫,卿大夫五仞,七旒齊較,士三仞,五旒齊首。”皆不言其命數,未可信。旗之正幅為縿,遊則屬焉。《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大常。”注:“王旌十二旒,㒳㒳以縷綴連,旁三人持之。”然則旗之制,遊屬於㒳旁。十二遊者,一旁六遊,九遊,則兩旁一四一五,已下可知也。曳地、齊軫,皆謂遊。其正幅之長,《爾雅》曰旐長尋餘,未聞。遊亦曰旓,楊雄賦有此字,《大人賦》作“髾遊”,《周禮》省作“斿”。引伸為凡垂流之偁。如《弁師》説冕弁之斿是。又引伸為出遊、嬉遊,俗作“遊”。
從㫃,汓聲。以周切,三部。此字省作“斿”。俗作“旒”。《集韻》雲:“斿亦作㫍。”按,此説必有據,上文㫍篆與此同義,而居非其次,當移此下,正之曰“遊或作㫍”。
𨒰,古文遊。從辵者,流行之義也。從㜽者,汓省聲也。俗作“遊”者,合二篆為一字。 [14] 

廣韻

以周切,平尤以 ‖ 斿聲幽1部(yóu)
遊,浮也。放也。又姓,出馮翊,廣平。前燕慕容廆以廣平遊䆳為股肱。
遊,上同。 [19]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遊;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9
古文:汓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並音猷。水名。《水經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為游水。
又浮行也。《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遊。《詩·秦風》:遡遊從之。
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遊亦如之。注:遊,離宮也。
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為十遊,遊為之宗。
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遊,常動而人不知。
又玩物適情之意。《禮·少儀》:士依於德,遊於藝。又閒曠也。《禮·王制》:無遊民。又自適貌。《詩·小雅》:慎爾優遊。
又枝葉扶疏貌。《詩·鄭風》:隰有游龍。傳:龍紅草也。箋:遊,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於隰中。又《集韻》徐由切,音囚。義同。
又《集韻》《正韻》併力求切,音留。旌旗之旒也。本作斿。亦作旒。《左傳·桓二年》:鞶厲遊纓。
又九遊,星也。《史記·天官書》:九遊九星,在玉井西南。
又《韻補》葉延知切,音移。司馬相如《上林賦》:拖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遊。
又葉衣虛切,音於。萬震《南州異物志贊》:合浦之人,習水善遊。上視層潭,如猿仰株。 [15] 
【酉集下】【辵部】 遊;康熙筆畫:16;部外筆畫:9
古文:汓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正韻》於求切,音猷。《玉篇》:遨遊也。《書·大禹謨》:罔遊於逸。《詩·邶風》:以遨以遊。《禮·學記》:息焉遊焉。注:遊,謂無事閒暇總在於學也。
又友也,交遊也。《禮·曲禮》:交遊稱其信也。《戰國策》:士未有為君盡遊者。注:遊,猶友也。言不盡於交遊之道。
又葉延知切,音移。班彪《閒居賦》:望常山之峩峩,登北嶽以高遊。嘉孝武之乾乾,親釋躬於伯姫。
又葉羊諸切,音餘。《黃庭經》:五靈夜燭煥入區,子存內皇與我遊。 [1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遊字書寫筆順 遊字書寫筆順
“氵”窄,“方”次之,“〔⿱𠂉子〕”較寬;頂部“氵”“方”持平,“釒”略高;底部“氵”“方”持平,“〔⿱𠂉子〕”低。“氵”第二點偏左,收筆於橫中線。“方”在豎中線左側,首筆點收筆於豎中線。“子”的㇇(橫撇)在橫中線部位,亅(豎鈎)和橫寫在右下格。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遊、遊
高本漢系統

d

遊、遊
王力系統
ʎ
ǐu
董同龢系統
d
jŏɡ
遊、遊
周法高系統
r
iəw
李方桂系統
r
əgw
西漢
遊、遊


東漢
遊、遊


遊、遊


jou
遊、遊


jou
南北朝
遊、遊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遊、遊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遊、遊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遊、遊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ə̯u
遊、遊
擬音/王力系統

j
ǐəu
遊、遊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u
遊、遊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əu
遊、遊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ə̆u
遊、遊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o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18]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遊、遊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以周切
0ju
集韻
遊、遊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夷周切
0iəu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求切
liəu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徐由切
ziəu
禮部韻略
遊、遊


平聲





夷周切



平聲





力求切

增韻
遊、遊


平聲





夷周切



平聲





力求切

中原音韻
遊、遊

陽平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iəu
中州音韻
遊、遊


平聲
尤侯





移鳩切

洪武正韻
遊、遊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於求切
oiou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力求切
liou
分韻撮要
遊、遊

陽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2-2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614
  • 3.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864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24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30]
  • 6.    平水韻 十一尤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2-23]
  • 7.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321-323
  • 8.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國學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214-215
  • 9.    孫中運著.漢字雜談[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549-552
  • 10.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389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76-1577
  • 1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117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23
  • 14.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58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82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45
  • 17.    遊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23]
  • 18.    遊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23]
  • 1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