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

鎖定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是南北朝時期陳朝江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中,詩人主要是以極富感情色彩的意像來表現自己客居他鄉的傷感和不得歸還的無可奈何。全詩格調深沉幽怨,把那種急切思鄉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品名稱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
作    者
江總
創作年代
隋朝
作品出處
《江令君集》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作品原文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
傳聞合浦葉,遠向洛陽飛
北風尚嘶馬,南冠獨不歸
去雲目徒送,離琴手自揮
秋蓬失處所,春草屢芳菲。
太息關山月,風塵客子衣。 [1]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註釋譯文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詞句註釋

①裴尚書:裴忌,字無畏。陳宣帝時歷位都官尚書。
②“傳聞” 兩句:據晉劉欣期《兗州記》合浦東有一一杉樹,葉落,隨風入洛陽城內。
③南冠: 夏秋楚人之冠。後來也作為遠使或囚犯的代稱。
④“去雲”兩句:用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絃”句意。 [2]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白話譯文

傳説合浦有一株杉樹,隨風遠向北方洛陽飛。
胡馬感北風尚知嘶鳴,南冠羈居卻不能迴歸。
目送雲彩向家鄉飄去,離開琴絃手指仍自揮。
秋蓬飛蕩失去原住所,光陰轉芳草多次芳菲。
長聲嘆息旅途關山月,風塵沾滿天涯客子衣。 [1]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創作背景

陳文帝天嘉四年(563),作者正流寓嶺南,恰逢長安有使者至,便寫此詩寄交在朝中任尚書的裴忌,表述了自己在異鄉愁苦萬端而急盼思歸的心情。 [3-4]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作品鑑賞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文學賞析

起首兩句是“興”,即喚起。合浦(今屬廣東)指作者流寓之地,洛陽非實指,意思是合浦之杉葉尚能遙飛到洛陽,自己卻流落異域,人不如葉。詩人知道嶺南的杉葉飛到洛陽是不可信的,所以用“傳聞”二字;然而願望卻在挑動詩人,並激發了詩人的想象力。虛幻與常識的起迭,失望與希望的對流,這種心理上的矛盾在亂世尤其表現得突出,因而這兩句也有它的社會內容。
“北風”兩句是對“傳聞”兩句的曲折承接,從南與北的地理的間隔上,又暗寓着南北朝在政治上的對立。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是詩人的迫切願望,但國土的分裂使他無法實現這願望,因而“南”、“北”這兩個字,也成為詩人的敏感性的詞眼。
前四句是詩人的獨白,五、六兩句才轉入贈詩的對象。詩人和長安使之間應當有對話的,卻以目送手揮來代替。詩人要着重表達的是離別時的情緒。這兩句原是化用嵇康贈人詩的句意,但加上“徒送”的“徒”,就加強了感傷的效果。江總原來也是以使臣身分而到嶺南,這時眼睜睜地望着長安使從他身邊離去,自己卻仍然留滯着。一去一留,其中就有多多少少要説的話,如同小河下面的潛流。
“秋蓬”句是比自己,“春草”句是説自己在客地已經度過幾個春天。但春草的年年芳菲,徒然增添了自己的惆悵。《楚辭·招隱士》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唐代王維《送別》也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句,用意都有共通處。
末兩句以關山逗客子,以月光逗風塵:明月本是普照大地的,但對詩人來説,能夠讓光照到的也唯有衣衫上的風塵而已。
全詩前八句用比喻,對仗也很工整,卻不雕琢,這一方面固然表現出作者的才力,一方面也因作者是南朝後期的人,詩的格律正在逐漸趨向成孰穩定。 [2]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名家點評

《中國武俠小説鑑賞辭典》副主編崔勝洪《古詩鑑賞辭典(下)》:“在這首詩中,議論極少,主要是以極富感情色彩的意象來表達詩人悽楚的情懷。遠飛的合浦葉、北風中嘶鳴的胡馬、南去的白雲、秋風中離了根莖的蓬草、碧綠芳菲的春草以及落滿風塵的客子衣,或為詩人的自況、或是詩人感情的依託、或作為詩人感情的對比物和外化物,但都在向人們訴説着詩人的哀愁。” [5]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作者簡介

江總(519—594),字總持,濟陽考城(令河南蘭考)人。幼篤學善文辭。梁武帝時,官至太常卿。侯景亂起,避居會稽龍華寺,後流寓嶺南。陳文帝時召為中書侍郎,遷左户尚書,轉太子詹事。後主即位,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身居宰輔,不理政務。入隋,拜上開府,卒於江都。 [1] 
參考資料
  • 1.    沈文凡編著.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201頁
  • 2.    金性堯著;金文男編.金性堯集外文編 第4卷 古詩文賞析 作家小傳 編輯手稿 舊體詩 金性堯著作篇目索引:中西書局,2013.08:第94頁
  • 3.    蕭滌非,姚奠中,胡國瑞等著.漢魏晉南北朝隋詩鑑賞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1480頁
  • 4.    鄔國平選注.漢魏六朝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604頁
  • 5.    賀新輝主編.古詩鑑賞辭典(下):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08:第13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