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遂昌雜錄

鎖定
《遂昌雜錄》是元代鄭元祐撰筆記,一卷。又名《遂昌山樵雜錄》、《遂昌山人雜錄》,是鄭元祐所作筆記體著作,雖然精短,但內容十分豐富。《遂昌雜錄》以元代名臣高官的言行事蹟為主題,夾雜宋末軼聞,其中不乏奇聞異事,山水名勝之景。《雜錄》所載內容,時間跨度較大,上至宋末滅亡,下至元朝統治晚期,歷經社會動盪,其中亦有憂國憂民之語 [1] 
作品名稱
遂昌雜錄
作品別名
《遂昌山樵雜錄》
《遂昌山人雜錄》
作    者
鄭元祐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稗海大觀》、《稗海》、《四庫全書》、《説郛》、《古今説海》、《歷代小史》、《讀畫齋叢書》、《筆記小説大觀》、《學海類編》、《舊小説》等
文學體裁
筆記小説

遂昌雜錄內容簡介

本書多記宋末遺聞及元代高士行狀,對後世小説有一定的影響。 [2]  在內容上比較嚴整,縱觀書中四十五條雜錄,其內容主要分為名人言行、社會民生、奇聞異事和遊歷見聞四大類。作者將個人情感融入《遂昌雜錄》,通過《遂昌雜錄》展現自己的處世態度。《遂昌雜錄》的史料價值建立在作者處世態度的基礎上,正是作者特別的記述角度,使得《遂昌雜錄》內容獨具特色,因而《遂昌雜錄》也就有了特有的史料價值。
《四庫全書》在收錄《遂昌雜錄》時,在正文提要中評價:“《遂昌雜錄》一卷,元鄭元祐撰。元祐字明德。至正丁酉除平江路儒學教授,移疾去。後七年復擢浙江儒學提舉,卒於官。本遂昌人,其父希遠徙錢塘,元祐又流寓平江。其集以僑吳名,而是錄仍題曰遂昌,不忘本也。元祐以至正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一。則當生於前至元二十九年,故書中所列人名,上猶及見宋諸遺老,下及見泰哈布哈、倪瓚、杜本,並見杜本之卒。多記宋末軼聞,及元代高士名臣軼事,而遭逢世亂,亦間有憂世之言。其言皆篤厚質實,非《輟耕錄》諸書捃拾冗雜者可比。其記葬高、孝二陵遺骨事,作《林景熙》,與《輟耕錄》異。蓋各據所聞,其稱南宋和議由於高宗,不由於秦檜;宋既亡矣,可不必更為高宗諱,亦誅心之論也。 [3] 

遂昌雜錄版本信息

《遂昌雜錄》本子眾多,又難見單行本於世,主要依託叢書收錄存世。其中有《稗海大觀》本、《稗海》本、《四庫全書》本、《説郛》本、《古今説海》本、《歷代小史》本、《讀畫齋叢書》本、《筆記小説大觀》本、《學海類編》本、《舊小説》本等 [2]  [4]  。其中《稗海大觀》本、《稗海》本、《四庫全書》本內容同源,文字上略有差異,保存和收錄的條目最多,共收錄45條。與初刻《稗海大觀》本相比,《稗海》本和《四庫全書》本由於同源,故卷首‘廉希貢’均誤作‘廉希真’,皆因商氏刻板長期使用模糊漫滅後,“貢”和“真”繁體字形相近,修版工將“貢”誤識為“真”,增刻修補,後世沿用抄錄所致,並非原誤。對此,清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刻書家鮑廷博在清代顧修所編《讀畫齋叢書》收錄《遂昌山人雜錄》一書後記中寫道:“是書惟商氏稗海本行世,題曰《遂昌雜錄》,脱去‘山人’二字。開卷‘廉希貢’便誤作‘希真’,他可知矣……,乾隆己酉六月六日歙鮑廷博識於知不足齋“ [1]  。據現存《遂昌雜錄》眾本之中,以《稗海大觀》本、《讀畫齋叢書》本和《筆記小説大觀》本最為精良,錯誤最少,內容也最為豐富,且《讀畫齋叢書》本有後記而《筆記小説大觀》本有提要,都對《遂昌雜錄》以及鄭元祐作了簡要介紹和簡短評價。

遂昌雜錄作者簡介

元祐字明德,遂昌人,後遷錢塘(今浙江杭州),又流寓於蘇州。遂昌,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三國吳設平昌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四:“遂昌縣……平昌山在縣東十五里,與孟山前後相疊,形如昌字,孫吳以此名縣。”晉改遂昌縣,有順昌義。作者祖籍遂昌,書以遂昌為名,表示懷念故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遂昌雜錄》一卷,元鄭元裙撰……本遂昌人,其父希遠徙錢塘,元祜又流寓平江。其集以《僑吳》名,而是錄仍題日《遂昌》,不忘本也。” [2] 
參考資料
  • 1.    劉春慧.鄭元祐及《遂昌雜錄》初探: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4:5
  • 2.    趙傳仁,鮑延毅,葛增福主編,中國書名釋義大辭典,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7,第1086頁
  • 3.    遂昌雜錄 提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21]
  • 4.    劉春慧.鄭元祐及《遂昌雜錄》初探: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