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進賢羅家獅舞

鎖定
進賢羅家獅舞,中國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傳統舞蹈,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項目名稱
進賢羅家獅舞
認證級別
省級
項目分類
傳統舞蹈
起源時間
1940年
認證時間
2010年
認證批次
第三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國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
所屬國家
中國

進賢羅家獅舞簡介

羅家獅舞是流偉於進賢縣温圳地區的一種民間燈綵。清末道光年間,由本村習武藝人羅享樟始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羅家獅舞分文獅與武獅,又稱羅家“雙獅舞”。獅舞為兩人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分別由拳術、大刀、雙刀、棍術者引領而上,既有龍燈舞的翻、滾,又有獅舞的跳躍、攀高、驚險。在表演上,文獅着重於表情,動作細膩、詼諧、輕鬆、灑脱。武獅着重於武功技巧,動作威武、兇猛、彪悍。到上世紀50年代,在原來獅舞的基礎上,創作了“徒手破獅”等一套動作,開始把武術和舞獅完美地結合起來表演。上世紀60年代後,經過藝人位不斷地加工、創新,特別是竹蔑、獅毛等製作材料的改進,又增加了“大刀破獅”、“三節鞭破獅”、“獅子上二層方桌”等一整套程序。

進賢羅家獅舞歷史淵源

羅家村素有武術村之稱,每逢新春佳節,都要在祠堂裏舉行一次武術表演,村民們各持拳、刀、棍、鞭、板凳等,大顯身手,共磋武藝。羅家獅舞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產生於進賢縣温圳鎮羅家村,主要流佈於本鎮的羅家、嶺裏、崗常、山下村等,上世紀50年代,流傳至泉嶺、架橋、雲橋、鳳岑等周邊鄉鎮及南昌、豐城、萬年、九江等地。據羅家村老藝人羅保和(1932年生)講述,羅家獅舞屬家族傳承,傳男不傳女。創始人為羅福康(羅保和的曾祖父),1796年生,羅福康代領其子羅亨修(1861-1946年)及羅亨祥、羅亨松、羅亨源四人學藝習武,父子五人創立了第一代羅家獅舞,其特點是以武術為主,板凳(兩人使用)成為與拳、刀、棍、鞭對打的一種表演道具,是日後獅子的雛型。
清末民國年期,羅家運字輩的藝人創立了第二代羅家獅舞,其不只侷限於本村表演,逐漸遊走外地表演,為喜慶活動及節日助興。為加強表演效果,在板凳上加扎狗頭、虎頭、獅頭,用竹篾扎獅身骨架,把彩紙糊在骨架上,獅舞中的獅子道具便逐漸形成。
新中國成立後,第三代羅家獅舞在藝人羅志高的帶領下,使獅子的製作工藝日趨完善,並在獅舞表演中,將“舞蹈”與“武術”融為一體,並編創了一些列表演套路。上世紀60年代後,在使用竹蔑、獅毛等製作材料後,使舞獅動作更加靈活、自如。

進賢羅家獅舞基本內容

羅家獅舞分文獅與武獅,故又稱羅家“雙獅舞”。文獅着重於刻畫表情,動作詼諧,輕鬆灑脱。武獅着重於武功技巧,動作威武兇猛,強勁彪悍。由兩人執一頭一尾共舞一獅,既有舞龍燈的翻滾動作,又有舞獅的跳躍、攀高等驚險動作。
表演程序:在鑼鼓伴奏中,舞球者先出場,先走圓場,再引雙獅出場。文武雙獅在舞球者引導下,做出搔癢、舐毛、打滾等動作,將獅子的形態模仿地惟妙惟肖。而後文獅退到後場,武獅先耍一陣拳術、刀術,並表演“徒手破獅”、“大刀破獅”、“雙刀破獅”等動作。之後,拳術手、大刀手、雙刀術手三人先後登場,分別與武獅進行打鬥,破獅均未取勝。再由三人聯合起來,齊心破獅,即經過“斬頭過腦”、“引獅上山”等一番激烈搏鬥,雄獅寡不敵眾,卧地敗倒,三人起腳踏雄獅亮相,以示表演結束。
動作套路:“徒手破獅”、“雙刀破獅”、“斬頭過腦”、“引獅上山”、“大刀破獅”、“三節鞭破獅”、“獅子上二層方桌”等。

進賢羅家獅舞基本特徵

進賢羅家獅舞配有走場、巧妙地把“舞”與“武”完美結合起來,武術的剛勁與灑脱和獅舞的細膩、詼諧、威武,相輔相成,增強了觀賞性,使整個表演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對打、滾獅三套音樂伴舞,視聽效果更是絕佳。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不斷努力,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羅家“雙獅舞”民間燈綵藝術。

進賢羅家獅舞主要價值

羅家獅舞是不同於我國著名南獅、北獅的又一流派,是進賢縣民間藝術的一朵廳葩,對當地的民間武術、舞蹈、音樂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更是活躍和豐富羣眾文化生活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