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進步與貧困

鎖定
《進步與貧困》是美國庸俗經濟學家亨利·喬治著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79年。
《進步與貧困》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通過一般觀察和根據常識即可得來的事實,探究了“工業蕭條以及財富增長與匱乏增加同時並存的原因”,並指出補救的方法。在作者看來,“只要土地屬於私人,不管人口怎樣增加,物質進步的後果必然迫使勞動者得到只能維持最低低生活的工資”,並提出單一税理論。《進步與貧困》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場單一税運動,為亨利·喬治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 [3] 
作品名稱
進步與貧困
外文名
Progress and poverty
作    者
享利·喬治
首版時間
1879年
類    別
經濟學
字    數
327000

進步與貧困內容簡介

《進步與貧困》全書分為十編。第一編“工資與資本”,共五章,主要是對當時流行的工資理論——工資基金理論進行批駁。論證“工資不是取之於資本,而是取自於勞動”和“勞動者的生活資料不是取自於資本”這兩個命題;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資本的職能。第二編“人口與食物”,共四章,主要批駁了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第三編“分配規律”,共八章,依次闡釋了地租規律、利息規律和工資規律,以及這三大規律之間的聯繫。第四編“物質進步對財富分配的影響”,共四章,分別説明了人口增長、技術進步對財富分配的影響,以及物質進步對期望的作用。第五編“解決了的問題”,共兩章,在以上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揭示經濟蕭條週期性爆發和“財富日增而貧困日深”問題產生的原因。第六編“糾正的方法”,共兩章,先指出當前倡導的六類糾正方法的不當之處,然後提出自己的糾正方法。第七編“這種糾正方法的公正性”,共五章,主要是揭露土地私有制的不公正之處,論證自己的糾正方法的公正性。第八編“糾正方法的應用”,共四章,首先論證土地私有不利於土地的最佳利用。在此基礎上,提出採用徵收單一地價税的方式將全部地租充公,實現土地歸公,以此來保證人們對土地的平等權利。並用“公認”的税收原則檢驗了這一方法。第九編“糾正方法的作用”,共四章,分別闡述這種糾正方法對財富生產、分配,個人和階級,以及對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的影響。第十編“人類進步的規律”,共五章,對當前人類進步理論的不足,人類文明的差異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人類進步的規律。該書以“個人生活問題”作為“結束語”。 [3] 

進步與貧困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篇 工資與資本
第一章 當前流行的工資理論,和它的缺陷
第二章 部分專業名詞的含義
第三章 工資的由來——出自勞動,而非資本
第四章 勞動者的生活資料不是取自於資本
第五章 資本的真正功能

第二篇 人口與生存資料
第一章 馬爾薩斯學説——起源與依據
第二章 基於事實的推論
第三章 基於類比的推論
第四章 反駁馬爾薩斯學説
第三篇 分配規律
第一章 分配規律探討—規律間的必然聯繫
第二章 地租與地租規律
第三章 利息及利息原由
第四章 虛假資本和常被誤認作利息的利潤
第五章 利息規律
第六章 工資與工資規律
第七章 規律間的相互關係和協調性
第八章 仍需探討的相關動態學
第四篇物質進步對財富分配的影響
第一章當前問題的動力機制尚待探索
第二章人口增長對財富分配的影響
第三章工藝改進對財富分配的影響
第四章物質進步促使期望上升造成的影響
第五篇解決了的問題
第一章 工業蕭條反覆爆發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 財富持續增長中始終存在的貧困
第六篇補救對策

第一章 當前補救對策的不足之處
第二章 真正的補救對策
第七篇 解決方法的合理性
第一章 土地私有制的不公正性
第二章 勞動者受奴役是土地私有制的必然結果
第三章 關於地主的補償訴求
第四章 一窺土地私有制歷史
第五章 美國的土地所有制

第八篇 解決方法的應用
第一章 土地私有制無法最大化利用土地
第二章 如何維護保障對土地的平等權利
第三章 税收原則檢驗過的方案
第四章 贊同與反對
第九篇 補救措施的效果
第一章 對財富生產的影響
第二章 對分配和由此對生產的影響
第三章 對個人和階級的影響
第四章 社會組織與社會生活中的變革
第十篇 人類進步的規律
第一章 當前進步理論及其不足
第二章 文明的差異及其原因
第三章 人類進步的規律
第四章 當代文明將如何衰落
第五章 核心真理

結束語 個人生存問題 [2] 

進步與貧困創作背景

19世紀中後期,美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大轉折年代,尤其是從1865年內戰後,美國在25年內,從一個不發達的農業國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巨頭,工業產值超過英、德兩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這一時期,在美國的東部,是一片機器的轟鳴,城市化、公司化、壟斷化等現代化進程正在這裏上演;而在美國的西部,則是西進運動的空前加速,隨着一批批移民進駐,鐵路向西延伸直至太平洋沿岸,工業化的資本主義農場開始興起,一個個村落據點發展為大都市,淘金的熱浪席捲整個加州,投機與壟斷成為時髦的詞彙;無疑,這是一個充滿着機遇與挑戰的進步年代。而這也恰恰是當時美國社會的另一特徵,伴隨着工業化與西進運動巨大的成就,資本主義的弊病也在美國社會凸顯出來:到19世紀末,300家大型托拉斯控制了全國40%的生產,其影響力更達到80%以上,同時1%的人的收入超過了這個國家另外50%的人的總收入。勞工貧困化,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大企業與小企業矛盾,西部地主與東部資本家的矛盾等各種社會矛盾空前的尖鋭化,進步與貧困並存,繁榮與危機同在,這不是什麼黃金時代,而是馬克·吐温諷刺的“鍍金時代”。尤其在喬治成長的西部,那裏一面是狂熱的土地投機和淘金浪潮,吸引着人們蜂擁而至;另一面卻是嚴重的失業和低工資,農民遭受投機商、鐵路公司和農場主的多重壓榨,即亨利·喬治所言“物質的進步帶來的卻是勞動者的普遍貧困。” [4] 

進步與貧困作品思想

《進步與貧困》中亨利·喬治在美國西海岸,看見成千上萬的人在挖礦、築路、伐木,而對這些自然和人造資源的擁有權最終卻落到了極少數人的手裏。擁有土地的人很富裕,而在土地上辛勤勞作並以此養家餬口的人卻很貧窮。喬治認識到,士地所有權集中在少數有特權的富人手裏是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也是導致貧困會隨着國家財富的增加而增加的主要因素。
亨利·喬治認為土地是經濟活動的自然基礎,因而對土地的控制權是一切的基礎。他指出,控制土地就意味着控制了整個經濟結構。就象對空氣和陽光一樣,沒有人可以對土地擁有私人權力。亨利·喬治認為:“分配的不公是由於土地所有權不平等造成。因為土地的歸屬是社會經濟結構中的最基本因素,它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政治乃至文化和道德等諸方面的形式。”
喬治建議,一個人能合理地管理多少地,就應該分給他多少地。當他不再需要土地時,他也就沒有權力再擁有土地。而地租則應該交給社會團體作為政府的開支。應該取消其他形式的税收,如進口關税、個人財產税、繼承遺產税、以及收入税等等,而只剩下一種税,即地租。 [5] 

進步與貧困作者簡介

亨利·喬治(Henry George,1839—1897),美國庸俗經濟學家,政論家,生於舊金山。1855年在商船上工作。後當過印刷工人。1868—1869年創始單一税理論,1880年在紐約發起“亨利·喬治運動”,認為在社會的進步過程中財富的積累和貧困的根源是由於少數人佔有土地。鼓吹“士地改革運動”,主張社會改良主要目標是杜絕“不勞而活”的情況,把土地變為國家所有,徵收土地單一税。主要著作有《進步和貧困》《什麼是單一税和我們為什麼實行單一税》等。 [1] 
參考資料
  • 1.    靳文翰等主編. 世界歷史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5.12.335頁
  • 2.    (美)亨利·喬治(Henry George)著;吳良健,王翼龍譯. 進步與貧困[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01:目錄頁
  • 3.    王錦秋著. 亨利·喬治經濟思想研究[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5.12.22-24頁
  • 4.    宮曉晨. 困而思變——淺析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思想的形成[J]. 經濟研究導刊, 2010.
  • 5.    (美)唐 斯(Downs,Robert B.)著;金文英等譯. 塑造現代文明的110本書[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04. 4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