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雨獨飲

鎖定
《連雨獨飲》是晉宋之際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此詩寫連雨獨飲的體會,詩人在飲酒中議論人生哲理。詩人堅信自然界的規律是有生必有死,世間並無長生久視的神仙,人應該聽任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詩中既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達觀態度,也表現了詩人願獨守“任真”的信念。全詩重在議論哲理、自我解脱,幾次使用問句,造成語意轉折,語氣變化,又能前後映襯,扣緊開端的論題,發人深省,餘味無窮,顯示了陶淵明哲理詩的特色。
作品名稱
連雨獨飲
創作年代
東晉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作    者
陶淵明
題    材
飲酒詩

連雨獨飲作品原文

連雨獨飲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
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
故老贈餘酒,乃言飲得仙
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
雲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
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 [1] 

連雨獨飲註釋譯文

連雨獨飲詞句註釋

⑴連雨:連日下雨。
⑵運生:運化中的生命。運:天運,指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生:指生命。會:當。歸盡:指死亡。
⑶終古:自古以來。終,常。《楚辭·九章·哀郢》:“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然:這樣。
⑷松喬:神話傳説中仙人赤松子王子喬的並稱。漢揚雄《太玄賦》:“納傿祿於江淮兮,揖松喬於華嶽。”松,指赤松子,古代傳説中的仙人。《漢書·張良傳》:“願棄人間事,欲以赤松子遊耳。”注:“赤松子,仙人號也,神農時為雨師。”喬,指王子喬,名晉,周靈王的太子。好吹籤,作風鳴,乘白鶴仙去。事見劉向《列仙傳》。
⑸於今:至今。《尚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於今五邦。”定何間:究竟在何處。
⑹故老:故舊父老。晉陶潛《詠二疏》:“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
⑺乃:竟,表示不相信。飲得仙:謂飲下此酒可成神仙。
⑻試酌:初飲。王瑤注:“初飲。”百情:指各種雜念。遠:有忘卻,斷絕之意。
⑼重觴:謂連飲數杯酒。忘天:忘記上天的存在。
⑽去此:離開這裏。
⑾任真:聽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飾。《列子》:“其在老耄,欲慮柔焉,物莫先焉。”《莊子·齊物論》郭象注:“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無所先: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⑿雲鶴:雲中之鶴。用丁令威化鶴典故。
⒀八表:八方之外,泛指極遠的地方。三國魏明帝《苦寒行》:“遺化布四海,八表以肅清。”須臾(yú):片刻。《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⒁獨:指任真。
⒂僶俛(mǐn miǎn):努力,勤奮。漢賈誼新書·勸學》:“然則舜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
⒃形骸(hái):指人的形體與骨骸。《莊子·天地》:“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化:變化。
⒄心在:指“任真”之心依然不變。 [2] 

連雨獨飲白話譯文

人生遷化必有終結,宇宙至理自古而然。
古代傳説松喬二仙,如今他們知向誰邊?
故舊好友送我美酒,竟説飲下可成神仙。
初飲一杯斷絕雜念,繼而再飲忘卻蒼天。
蒼天何嘗離開此處?聽任自然無物優先。
雲鶴生有神奇翅膀,遨遊八荒片刻即還。
自我抱定任真信念,勤勉至今已四十年。
身體雖然不斷變化,此心未變有何可言? [2] 

連雨獨飲創作背景

根據詩中“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兩句,一般陶淵明年譜定此詩為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陶淵明四十歲時作。但是,陶淵明又有《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亦云:“總髮抱孤介,奄出四十年。”戊申歲為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陶淵明44歲,辭去彭澤縣令歸田以後。因而也可以推測《連雨獨飲》作於詩人歸田之後。
聯繫陶淵明的生平事蹟看,詩人在四十歲以後漸覺衰老,更為自覺地反省人生。他曾為功業無成而焦慮,又為誤落官場而追憶“真想”;四十一歲辭官歸田後,也有孤寂、貧困、衰老等煩惱。為了擺脱這種種困惑,詩人試圖在人生必有一死的前提下,以“自然”之説來解釋“形影之苦”。這首《連雨獨飲》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的。 [2]  [3] 

連雨獨飲作品鑑賞

連雨獨飲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飲酒詩,也是一首哲理詩。詩題為“連雨獨飲”,點出了詩人飲酒的環境,連日陰雨的天氣,詩人獨自閒居飲酒,不無孤寂之感、沉思之想。開篇便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論題:“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人生於運行不息的天地之間,終究會有一死,自古以來都是如此。這句話雖然劈空而至,卻是詩人40歲以來經常纏擾心頭、流露筆端的話題。自漢末古詩十九首以來,文人詩歌中不斷重複着“生年不滿百”的哀嘆。陶淵明則將人的自然運數,融入天地萬物的運化之中,置於自古如此的廣闊視野裏,從而以理智、達觀的筆調來談論人生必有死的自然現象了。
在“運生會歸盡”的前提下,詩人進一步思索了應該採取的人生態度。道教宣揚服食成仙説,企圖人為地延長人生的年限。這在魏晉以來,曾經引起一些名士“吃藥”養生的興趣。但是動盪的社會、黑暗的政治,也使一些身處險境、朝不保夕的文人看透了神仙之説的虛妄。曹植就感嘆過:“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贈白馬王彪》)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也有過“帝鄉不可期”的省悟文辭。所以接下兩句詩就是針對着道教神仙之説提出了反詰:“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
開篇四句詩不過是談人生必有一死,神仙不可相信,由此轉向了飲酒:“故老贈餘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的詩句:“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這是一種不求長生,但求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陶淵明也從否定神仙存在轉向飲酒,卻自有新意。“乃言飲得仙”中的“乃”字,順承前面“松喬”兩句,又形成語意的轉折。那位見多識廣的老者,竟然説飲酒能夠成仙。於是詩人先“試酌”一杯,果然覺得各種各樣牽累人生的情慾,紛紛遠離自己而去了;再乘興連飲幾杯,忽然覺得天地萬物都不存在了。這就是“故老”所謂“飲得仙”的美妙境界吧!
然而,“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一個“天”字鎖接前句,又以問句作轉折。繼而以“任真無所先”作答。任真,可以説是一種心境,就是詩人藉助飲酒的刺激體驗到的“百情遠”的境界。這句詩的潛在意思是,人與萬物都是受氣於天地而生的,只是人有“百情”。如果人能忘情忘我,也就達到了與物為一、與自然運化為一體的境界,而不會感到與天地遠隔,或幻想着超越自然運化的規律去求神仙了。這就是任真,也就是任天。當然這種心境只是短暫的,“忽忘天”的“忽”字,便點出了這是一時間的感受。任真,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指順應人自身運化的規律。陶淵明並不主張終日飲酒以忘憂,他認為“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形影神·神釋》)他只希望“居常待其盡,曲肱豈傷衝”(《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過一種簡樸自然的生活。
“雲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這兩句仍用仙人王子喬的典故。據《列仙傳》,王子喬就是“乘白鶴”昇天而去的。雲鶴有神奇的羽翼,可以高飛遠去,又能很快飛回來。但是陶淵明並不相信有神仙,也不作乘鶴遠遊的詩意幻想,而自有獨異的地方:“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我獨自抱定了任真的信念,勉力而為,已經四十年了。這表達了詩人獨任自然的人生態度,也表現了詩人孤高耿介的個性人格。
結尾兩句總挽全篇:“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所謂“化”,指自然物質的變化,出自於《莊子·至樂篇》所言:“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全詩正是從觀察“運生會歸盡”而推演到了觀察自我形骸的變化。“心在”,指詩人四十多年來始終抱守的任真之心。這兩句詩與《戊申歲六月中遇火》所言“形跡憑化遷,靈府長獨閒”,意思相同。任憑形體依照自然規律而逐漸變化,直至化盡,我已經抱定了任真的信念,還有什麼憂慮可言呢?這兩句詩也可以看作《形影神·神釋》中結語的縮寫:“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依此而看,陶淵明的自然遷化説,並不同於《莊子》以生為累,以死為解脱的虛無厭世説。
總觀全詩,以“運生會歸盡”開端,感慨極深,繼而談飲酒的體驗,又將“百情”拋遠,結尾點出“形骸久已化”,似乎有所觸發,卻以“心在復何言”一語收住了。全詩對觸發詩人感慨生死的具體情由,始終含而不露,卻發人深省、餘味無窮。全詩重在議論哲理、自我解脱,幾次使用問句,造成語意轉折,語氣變化,又能前後映襯,扣緊開端的論題。這都顯示了陶淵明哲理詩的特色。詩人談論生死以及乘化歸盡的人生態度,實在是藴積了深沉的人生感慨,也表現了詩人在厭倦了偽巧黑暗的社會現實後,在簡樸清貧的田園生活中,始終獨守任真之心,不拘世俗之累的孤傲人格。 [3] 

連雨獨飲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譚元春《古詩歸》:“如與天面説,曠士胸中,真不相隔。”
當代文物收藏鑑賞家龔望陶淵明集評議》:“故老贈餘酒”數語説盡酒中妙味。後來李謫仙之外,恐不能解此味。 [1] 

連雨獨飲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4] 
參考資料
  • 1.    龔 望.陶淵明集評議.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34
  • 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79-81
  • 3.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35-537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