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陰雨

鎖定
連陰雨是指連續幾天以上的陰雨天氣過程,一般連陰雨是連續≥6天陰雨且無日照,其中任意4天白天雨量≥0.1毫米;嚴重連陰雨是連續≥10天陰雨且無日照,其中任意7天白天雨量≥0.1毫米。 [1] 
連陰雨出現時,日照少,空氣濕度大,而且春、秋季連陰雨往往伴隨着低温,常常造成種子黴爛、發芽,病蟲害的滋生蔓延,導致農業減產。 [1] 
中文名
連陰雨
外文名
Continuous Rain
別    名
梅雨
黃梅天
定    義
連續幾天以上的陰雨天氣過程

連陰雨簡介

四川廣元連陰雨造成山洪暴發 四川廣元連陰雨造成山洪暴發 [2]
連陰雨(cloudy-rainy weather for several days) [3]  又稱梅雨黃梅天。連陰雨過程常常與低温過程相伴,根據陰雨和氣温的狀況,可劃分為:低温型陰雨、温暖型陰雨、前冷後暖型陰雨、前暖後冷型陰雨、冷暖交替型陰雨等。按照温度又可分低温連陰雨和高温連陰雨兩種,前者日平均氣温低於12℃,後者高於12℃。
連陰雨 連陰雨
連陰雨天氣的出現主要受天氣系統季節性分佈的影響,但其對農業造成的危害則與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密不可分,因此連陰雨的時空分佈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與地域性。中國初春或深秋時節接連幾天甚至經月陰雨連綿、陽光寡照的寒冷天氣。又稱低温連陰雨。連陰雨同春末發生於華南的前汛期降水和初夏發生於江淮流域梅雨不同。後兩者雖在現象上也可稱連陰雨,但温度、濕度較高,雨量較大;而前者的主要特點是温度低、日照少、雨量並不大。連陰雨的災害,主要在低温方面。初春連陰雨,往往出現在水稻播種育秧時節,易造成大面積爛秧現象;秋季連陰雨如出現較早,會影響晚稻等農作物的收成。春季連陰雨主要出現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影響春播和夏收作物生長髮育;初夏連陰雨主要出現在長江流域一年一度的梅雨季節;秋季連陰雨主要出現在中國西部地區,形成“華西秋雨”。
中國常見的連陰雨有:南方稻區春季連陰雨,長江流域初夏梅雨季節的連陰雨,北方地區盛夏連陰雨,西北地區東部、長江中下游、西南地區秋季連陰雨,中東部地區冬季連陰雨(雪)等。

連陰雨形成原因

連陰雨的出現與影響中國雨帶遷移的西風帶副熱帶高壓系統的季節性變化有關,連陰雨天氣出現的區域也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從冬季過渡到夏季時,連陰雨的雨區由南向北推移;從夏季到冬季時,則由北向南推移,與雨帶位移的特點相一致。春季,中國南方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方冷空氣開始衰減,但仍有一定強度且活動頻繁,冷暖空氣交綏處(即鋒)經常停滯或徘徊於長江和華南之間。在地面天氣圖上出現準靜止鋒,在700百帕等壓面圖上,出現東西向的切變線,它位於地面準靜止鋒的北側。連陰雨天氣就產生在地面鋒和700百帕等壓面上的切變線之間。當鋒面和切變線的位置偏南時,連陰雨發生在華南;偏北時,就出現在長江和南嶺之間的江南地區。 [4]  秋季的連陰雨,發生在北方冷空氣開始活躍、南方暖濕空氣開始衰減、但仍有一定強度的形勢下,其過程與春季相似,只是冷暖空氣交綏的地區不同,因而連陰雨發生的地區也和春季有所不同。

連陰雨主要影響

連陰雨生活的影響

連陰雨影響居民出行 連陰雨影響居民出行 [5]
下雨時氣壓較低,空氣潮濕,到處濕淋淋,使人不舒服。雨天道路泥濘不堪,經常弄髒衣服。陰雨天影響出遊或外出辦事,許多露天作業都無法進行,耽誤工程進度。
陰雨連綿,空氣潮濕,適合各種黴菌的生長和繁殖。特別是原來在人體皮膚上處於“休眠”狀態的黴菌會“死灰復燃”,引發皮癬腳癬,如不及時治療,還會向身體其他部位傳染,發生體癬、股癬、手癬、花斑癬等。有些黴菌還會在人體內部生長繁殖,引起黴菌性肺炎等。有的人吸入黴菌後可引起呼吸道過敏症狀,如過敏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輕者鼻塞、流涕、打噴嚏,重者呼吸困難,喘息不止。一旦發病往往很難治癒,日久形成肺氣腫或肺心病。陰雨天氣由於氣温多變和濕度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易加重或惡化,腰背勞損、扭傷、骨折處和手術切口等部位及鄰近關節常發生疼痛。陰雨天的氣壓、氣温、空氣濕度等氣象要素變化較大,容易導致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管收縮,血流受阻,血壓上升,心肌耗氧量增大,心臟負荷加重,甚至誘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病。連綿的陰雨天氣使人的心情比較憂鬱。這是因為陰雨天氧氣較少,二氧化碳增多,抑制人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環,人的大腦興奮神經活動減慢。
陰雨悶熱潮濕環境下食物易發黴變質,吃後可直接間接引起中毒,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食用被黃麴黴素污染食物還可致肝癌、胃癌等。連陰雨還可引起糧食、飼料、食品、衣服、藥材、書籍、紙張等物品的黴變,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6] 

連陰雨生產的影響

寧夏連陰雨影響作物產量 寧夏連陰雨影響作物產量 [7]
持續的連陰雨可以造成連續低温冷害和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危害。連陰雨四季都可能出現,不同季節的連陰雨對農業造成的影響不同,其中以春、秋兩季的連陰雨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連陰雨有時會導致濕害,但更多的往往會因長時間缺少光照,植株體光合作用削弱,加之土壤和空氣長期潮濕,造成作物生理機能失調、感染病害,導致生長髮育不良;作物結實階段的連陰雨會導致子實發芽、黴變,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遭受嚴重影響。連陰雨災害發生程度的年際間差異較大,常導致洪澇、寡照、低温、濕、漬等災害。同時,連陰雨易誘發喜温、喜濕的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
根據連陰雨的發生時段對作物生長髮育的影響,又可劃分為春播期連陰雨、開花期連陰雨和收穫期連陰雨。
①春播期連陰雨:
春播期連陰雨主要出現在中國東部地區,江南、華南地區主要出現在早稻育秧階段,往往與低温相伴;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出現在棉花播種期。春播期連陰雨的顯著特點是:降水持續時間長,雨區範圍廣,雨量強度小,光照差。
2-3月是南方雙季早稻產區早稻播種育秧季節,此時天氣多變,冬季風尚有一定強度,冷空氣活動比較頻繁。當北方冷空氣南下入侵到江南、華南時,尤其當從中國東部南下的北方冷空氣和從熱帶海洋來的暖濕氣流相遇時,常會在二者的交匯地帶形成低温、陰雨、寡照天氣。華南、江南地區此時先後進入早稻播種育秧階段,持續的低温陰雨天氣使得秧苗缺乏生長所必需的熱量和光照,造成早稻爛秧死苗。陰雨天氣還促使秧田的棉腐病菌繁殖侵染,間接地加重爛秧程度,導致損失大量稻種;還因補種延誤播種季節,使早稻成熟延遲,影響晚稻栽種,進而使抽穗揚花期遭受低温危害。早稻播種育秧期的連陰雨天氣以低温型陰雨發生的頻率最高,前暖後冷型及冷暖交替型次之。倒春寒是春季南方早稻播種育秧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倒春寒天氣帶來的低温連陰雨是造成早稻爛種爛秧的主要原因。研究結果表明:早稻育秧期間當日平均氣温在12℃或其以下,連續3~5天陰雨天氣;或在短時間內氣温急劇下降,且日最低氣温降到5℃以下,均會造成爛秧和死苗。如果早稻播種後1~2天內雨量過大,秧田積水過多,稻穀不易紮根,也會造成爛秧。馮佩芝等對1951-1980年江南、華南雙季稻區早稻播種期逐日氣温、日照、降水等資料進行分析,以日照≤3小時為陰天計算陰雨日,計算結果顯示,在30年中3月下旬至4月中旬長江中下游平均陰天日數有14天,雨日約25天;華南北部3月平均陰天日數22天,雨日約23天。並根據同期的氣温變化,對早稻育秧期氣象條件進行評價,嚴重的低温陰雨年型,爛秧率可達30%~40%,重者可達60%~70%。這種不良天氣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頻繁,其中以1969,1970和1976年的天氣氣候條件最差,造成嚴重爛秧,爛秧率超過30%,有的年份和區域爛秧率達50%。如1970年僅廣西地區爛種就達0.5億kg以上;1976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温在12℃以下的有18天,僅湖南、江西、湖北水稻就損失3億~4億kg。1996年春,我國江南又出現了長達20天左右的低温陰雨天氣,給水稻育秧帶來較大困難,不僅損失大量種子,而且因補種延誤播種季節,使早稻成熟期延遲,影響晚稻栽插,使晚稻抽穗揚花期易受低温危害。在早稻三葉期前後,當出現日平均氣温低於12℃的低温時,連續陰雨3天以上,會感染棉腐病,造成死苗;與此同時,由於秧苗進入二葉一心至三葉期時,抗逆性弱,在低温陰雨天氣後,天空突然放晴,氣温陡升,氣温日較差達到10℃左右,秧苗葉面蒸騰量急劇加大,根系活力弱,吸水量與耗水量不平衡,供不應求,引起生理失水,出現青枯死苗。
3-4月份長江流域進入春季,開始春播育苗、越冬作物進入關鍵生長期。受北方南下冷空氣和熱帶海洋來的暖濕氣流交匯的影響,長江中下游以及西南地區東部經常出現“倒春寒”和低温連陰雨天氣,往往會影響棉花適時播種,造成三麥赤黴病、油菜菌核病的流行。連陰雨天氣對農作物的播種、出苗影響很大,當日平均氣温在12℃或其以下時,連陰雨3~5天;或在短時間內氣温急劇下降,且日最低氣温降到5℃以下,均可造成棉花等作物的爛種、弱苗、死苗,特別是日平均氣温低於10℃的低温連陰雨,持續7天或其以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尤為顯著,導致地温低,土壤濕度大,日照不足,使播在地裏的作物種子呼吸作用減弱,生理活動受阻,根芽停止生長,出現大面積的爛種、死苗現象。不僅損失大量種子,而且因補種延誤播種季節,使作物成熟期延遲,影響一年的農事安排。如果低温連陰雨出現在春播前,就會使春播推遲;如果出現在播種後,則會導致爛種爛芽,出苗緩慢,苗勢參差不齊;出苗後遇上連陰雨,會引起和加重作物苗期病害的發生,使幼苗生長緩慢,有時還會導致毀掉苗牀重播。因此,時斷時續的低温陰雨天氣往往會影響棉花的播種進度,致使棉苗立枯病、炭疽病等苗病發生,直接影響成苗率。春季連陰雨還會因雨水過多或排水不良,造成農田積水,引起小麥、油菜爛根、早衰,生長髮育遲緩,病害流行。冬小麥拔節期間,當遇到10天以上連續性陰雨寡照天氣,土壤相對濕度持續大於90%以上時,可導致小麥根系衰退,有效穗數減少。例如:2000年2-3月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多雨寡照,2月份江南大部陰雨日數達10~19天,四川東南部和貴州大部多達14~23天,3月上中旬江南大部陰雨日達10~17天,平均每天日照不足2小時,棉花播種及冬小麥、油菜生長均受到影響。2002年入春以後,湖北大部地區降雨比歷史同期偏多近1倍,尤其是4月下旬至5月,大部地區平均氣温降至12℃以下,為歷史罕見,且降水集中,自4月22日起的一個月裏,低温伴着連綿陰雨,其間降水幾乎達到湖北省全年降水的一半,給湖北省造成嚴重災難,春播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出現了嚴重的爛種死苗現象,有近一半的農田需要改種;蔬菜、瓜果、茶葉等經濟作物也受到很大影響。
②開花期連陰雨:
作物開花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對外界的氣象條件十分敏感,需要適宜的温濕度和充足的光照。此時,如遇低温連陰雨天氣會使開花授粉受阻,造成大面積作物“花而不實”,結實率降低,對產量造成較大影響。作物開花期連陰雨主要出現在兩個時段,一是春季,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游夏收糧油作物的開花結實期;二是夏末秋初,主要出現在秋收作物開花期。
春季,長江中下游地區油菜、冬小麥先後進入開花授粉期,此時,冷暖空氣常常在長江流域頻繁交匯,產生低温陰雨天氣,對油菜和小麥開花結實造成影響。由於春季連陰雨持續時間長,影響的面積大,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不僅使農作物的水分過剩造成陰濕害、漬害,甚至造成澇災,又發生在夏熟作物生長的關鍵期,極易對作物造成致命的影響。南方油菜區,尤其是長江流域一帶,油菜開花至角果形成期多陰雨天氣,日照少、雨量多、濕度大,常造成陰害和濕害。研究結果表明:油菜開花期氣温下降到10℃以下時,開花數量顯著減少;若遇連陰雨天氣,土壤和空氣濕度大,常發生濕害,引起植株早衰,花粉散落,顯著影響開花結實,使角果數減少,每角粒數下降,而造成減產。小麥孕穗至開花期是受濕害的臨界期,受漬後恢復能力最差,減產最嚴重。小麥開花期多雨寡照,空氣濕度過大或遇雨,會引起花粉粒吸水膨脹而破裂死亡,降低結實率。另外,連陰雨天氣極易誘發赤黴病、菌核病、鏽病等病蟲害的發生、蔓延,對冬小麥和油菜產量和品質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小麥開花期遇連續陰雨天氣,日平均温度在15℃以上,相對濕度在85%以上,連續3~4天濕熱,光照不足,會引起赤黴病的爆發,白粉病、鏽病、紋枯病較易發生和蔓延,造成濕害、病蟲害併發,嚴重影響小麥生長髮育。
水稻開花期前後對光照十分敏感,在幼穗發育過程中,如果遇上長期陰雨,會使幼穗發育不良。其中在枝梗和穎花分化期光照不足,則枝梗和穎花數減少;減數分裂期和花粉粒充實期光照不足,會引起枝梗和穎花大量退化,使不孕穎花增加,總穎花數減少,每穗總粒數下降,穗型變小;在孕穗期受連陰雨影響而發生漬澇災害,會影響小穗生長、生殖細胞形成和花粉發育,已分化的幼穗會有死亡,正在分化的枝梗部分退化,大量穎花敗育,對產量影響很大。水稻開花受精過程中,當温度低於23℃時花葯開裂就要受到影響,温度越低,影響越大,甚至不能授粉,形成空殼。降水對水稻開花、落在柱頭上的花粉粒數量以及花粉萌發力均有影響。連陰雨使空氣濕度過高,對花粉的發芽和花粉管的伸長造成影響;降水時,水稻一般不開穎,而進行閉花授粉;但若開花時遇上大雨,花粉粒就會吸水破裂,柱頭上的黏液被沖洗,使受精率降低,空殼增多。早稻開花期常常會遇到梅雨鋒造成的連陰雨,由於水汽充沛,降水強度較大,會形成雨洗花的現象,導致減產。晚稻開花遭遇到的連陰雨往往與寒露風相伴,9月中旬以後出現氣温連續3天低於20℃?的低温連陰雨天氣,對抽穗揚花的晚稻影響很大,會引起翹稻頭,導致有谷無米。
秋季低温連陰雨不僅影響晚稻、一季稻,而且影響玉米、棉花等作物開花、授粉。玉米開花期遇連陰雨,當空氣相對濕度高於90%時,花粉就會喪失活力,甚至停止開花;如連日下雨,花粉遇水結團或吸水脹破,減少花絲授粉的機會,造成大量缺粒、禿尖和空稈;如低温與連陰雨同時出現,會導致玉米吐絲推遲,造成花期不遇,形成空稈。棉花開花期連陰雨會導致棉花大量落花、落蕾,使坐桃率下降。2003年為典型的秋收作物花期連陰雨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黃淮及漢水流域出現了歷史同期罕見的低温、陰雨寡照天氣,陝西中南部,河南大部,山東西南部,湖北大部,安徽、江蘇兩省北部糧棉主產區的氣温比常年同期明顯偏低,雨日多在20天以上,光照嚴重不足,其中8月中旬氣温偏低3~5℃,平均每天日照時數不足2小時。此時正值夏玉米抽雄吐絲、春玉米結實灌漿、一季稻抽穗揚花及灌漿、棉花開花結鈴階段,正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長時間的低温、陰雨寡照使開花期的玉米花粉吸水破裂,雌、雄花花期不遇,授粉受阻,導致玉米空稈、禿尖率增高,果穗短小,缺行、缺粒多,導致產量大幅度下滑。由於陰雨寡照伴隨着低温,中稻和單季晚稻抽穗揚花及灌漿也受到嚴重影響,結實率明顯降低。棉花伏桃、秋桃數量偏少,落鈴、爛鈴現象十分嚴重,產量和品質均大幅度下降。據災後實地調查:陝西中南部、河南大部玉米的空稈率高,部分地區禿尖率高達50%以上,缺行、缺粒很普遍,玉米果穗長度不及常年的50%;棉花坐桃率比常年明顯偏低,有的棉株幾乎沒有結桃;湖北東部地區中稻平均結實率僅30%~50%。受災嚴重的河南糧食總產減產幅度達10%以上,棉花總產減產幅度達40%以上;安徽糧食總產和棉花總產減產幅度均超過10%;湖北、江蘇糧食總產的減產幅度為5%~10%,棉花總產的減產幅度在5%左右。
③收穫期連陰雨(爛場雨):
收穫期是決定作物能否豐收的關鍵階段,此時若出現連陰雨往往會導致大範圍的失收,造成豐產不豐收的局面。收穫期連陰雨主要發生在春末夏初的麥收季節和秋季玉米、棉花等作物的收穫季節,其中最為典型的是麥收爛場雨和華西秋雨。
爛場雨的發生與小麥成熟期及雨季早晚有關,爛場雨天氣形成的原因是大氣環流形勢轉換,雨季到來,北方冷空氣補充南下,與南方暖濕氣流交綏,雙方勢均力敵,形成覆蓋寬廣、移動緩慢的雲雨帶,從而出現大範圍的連陰雨或大暴雨天氣。由於正值小麥成熟收穫時期,往往造成很大損失,輕者減產1~2成,重則減產3~5成。黃淮地區小麥爛場雨多發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過程降水量50mm以上,0.1mm以上的雨日5天以上的連陰雨一般5年一遇。長江流域夏收期一般年份多處於梅雨期到來之前的相對少雨期,小麥收穫基本能正常進行。但此期氣候年際間差異大,遇到副熱帶高壓偏強、梅汛期偏早年份,使收穫期與早梅雨相遇,也會導致爛場雨的發生。江淮地區“爛場雨”出現的幾率平均約10年2遇,但20世紀90年代有加重趨勢,1991,1994,1996和1998年均出現過“爛麥場”,最嚴重的是1991年,整個小麥收穫期與連續陰雨基本同步,導致夏熟作物嚴重減產,且品質下降。小麥收穫期連陰雨或潮濕天氣,會造成小麥穗上發芽,誘發小麥赤黴病、鏽病等;連陰雨天氣還會影響小麥的收穫進度,造成收割脱粒困難,使子粒受潮,增加呼吸消耗,使千粒重及產量都大幅下降。
華西秋雨是由於每年9-10月大氣環流夏半年冬半年轉變,頻繁南下的冷空氣與停滯在我國西部地區的暖濕空氣相遇,使鋒面活動加劇,從而產生較長時間的陰雨,使得我國西部地區形成特有的秋季多雨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影響的主要區域為渭水流域、漢水流域、四川盆地的東部和南部,範圍包括甘肅東部和南部、陝西關中和陝西南部、重慶、四川和貴州大部、湖北和湖南西部、雲南東北部,其中出現幾率最大的地區為四川盆地和貴州大部。華西秋雨的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大。華西秋雨的年際變化較大,有的年份不明顯,有的年份則陰雨連綿,持續時間長達1個月之久,對秋收作物成熟及秋收秋種等農事活動影響較大。長時間的陰雨寡照對玉米、水稻、棉花的收曬均會產生不良影響。一般來説,連陰雨過程越長,對農作物的危害越大。華西秋雨對中稻、玉米、再生稻等作物成熟收穫影響較大,使作物收後無法晾曬,致使子粒發芽、黴變,造成豐產不豐收的局面。華西秋雨使棉鈴吐絮不暢,引起棉花爛桃、落鈴,導致大幅度減產。馮佩芝等以8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連續3天或其以上日降水量大於0.1mm的天數作為連陰雨過程,對1961-1980年的華西秋雨過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30年中20世紀60年代是華西秋雨的多發期,1961-1968年連續7年中僅有1963年偏輕;其次為20世紀50年代前期和70年代中期。進入21世紀以來,華西秋雨較為頻繁,且強度較大。2003和2005年出現了明顯的華西秋雨,連陰雨期間的降水量較大,黃河流域和渭水流域先後發生秋汛,導致部分地區秋收作物大幅度減產。2007年從9月26日到10月14日,西北地區中東部、華北中南部、黃淮北部及西南地區東部等地出現了持續陰雨天氣,其中西北地區東部、華北中南部、山東中北部、四川東北部的降水量普遍在50mm以上,比常年同期普遍偏多2~5倍,降水日數達7~17天,使上述地區夏玉米、馬鈴薯等秋作物無法及時收穫,玉米子粒發生黴變、發芽;馬鈴薯塊莖腐爛;棉花無法正常採摘,出現爛鈴,品質和產量都有所下降。
此外,江南和華南11月份的連陰雨天氣,會造成晚稻不能及時收穫、晾曬,造成子粒發芽黴變,影響產量。如2000年11月江南和華南東部部分地區出現了連續10天的連陰雨天氣,影響了部分地區晚稻的收割進度,未收割的晚稻出現稻穗發芽、倒伏,已收割的晚稻未曬乾而黴變。
致災機理與成因:
農作物主要生長季內幾種典型的連陰雨災害由於其發生的季節與區域不同,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各異。春季連陰雨主要出現在華南(2-3月)和長江中下游地區(3-4月),並常常與倒春寒天氣同時出現。此季正值早稻育秧、棉花等作物播種,冬小麥、油菜產量形成階段,低温連陰雨會造成水稻爛秧、棉花爛種、冬小麥和油菜等濕害。對農業影響較大的梅雨期連陰雨為早梅雨和長梅雨,常會引發作物的澇漬災害。初夏梅雨期正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棉花花鈴期,長梅雨期間的多雨、高温、高濕、寡照天氣,造成棉花蕾鈴大量脱落;還會造成地下水位過高,影響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長;雨量大的年份還會導致洪澇災害發生,例如:1954年我國江淮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由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該年份,長江中下游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在6月初就開始了,直到8月初才“出梅”,陰雨時間達2個多月之久,並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長江中下游地區5-7月3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mm,造成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對農業造成嚴重影響。長梅雨期間的連陰雨對處於孕穗、灌漿階段的水稻也有不利影響,造成空秕粒增加、粒重下降;使早稻生長緩慢、生育期延遲,影響晚稻及時栽插。秋季連陰雨主要出現在長江下游和西南地區,長江中下游一般發生在9-10月,可使晚稻子粒發芽黴爛,棉花爛鈴、落鈴;華西秋雨發生於隴南、關中、陝南、鄂西、湘西和川黔大部,出現在8月下旬至11月中旬,以9-10月為集中,常造成作物倒伏、黴爛發芽。
此外,冬季連陰雨(雪)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游冬麥、油菜產區,由於陰雨連綿,日照時數不足,田間濕度大,地温低,土壤含水量長期處於飽和狀態,作物根系缺氧,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產生還原性有毒物質毒害根系,導致根系生長不良,根量減少;也使植株體內的氮素代謝下降,功能葉葉片內氮素含量明顯減少,造成植株苗小葉黃或僵苗。例如:2001和2002年的12月份,江淮、江漢、江南、西南地區東部出現大範圍連陰雨(雪)天氣,陰雨寡照嚴重。其中,2002年12月份江淮、江漢、江南、西南地區東部陰雨(雪)累計日數達13~20天,大部分地區月日照時數僅30~80小時,降水量比正常年偏多1~3倍,農田土壤相對濕度超過90%,部分低窪田塊積水明顯,形成了濕、漬害,小麥分櫱受阻,晚播小麥、油菜難以形成壯苗。在華北、黃淮等地也會出現冬季連陰雨(雪)天氣,對日光温室中蔬菜生長髮育影響較大,並引發温室蔬菜的病害。同時,因陰雨(雪)期間常常有積雪或苫蓋等覆蓋,温室氣温下降幅度不大,而除去積雪或揭苫後,由於連陰雨(雪)後轉晴,往往正是強冷空氣控制之時,夜間輻射冷卻增強,温室氣温隨之大幅度下降,蔬菜容易遭受冷害或凍害,導致植株萎蔫或急速凋枯死亡。
另外,由於連陰雨,濕度過大,還可引發某些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及蔓延。南方地區春季、江淮地區秋季、華北平原春末夏初、華南地區的秋季等都常有連陰雨發生。例如1989年6月上中旬華北平原大部地區出現連陰雨天氣,使正在收割期間的小麥黴變、發芽,造成的損失較大。
致災指標:
連陰雨過程與降水量、日照、低温相關,對農業危害主要是由連陰雨造成的洪澇、日照過少和連續低温而產生的。連陰雨的危害程度因發生的季節、持續的時間、氣温高低、前期雨水的多少及農作物的種類、生育期等的不同而異。有時因陰雨天氣時間長,累積雨量大而造成地面積水,耕作層長期水分過多,使農作物根系腐爛或招致病蟲害的蔓延,形成漬害,嚴重的春澇影響農作物適時播種和夏收作物的生長。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季連陰雨,因光照不足,會發生三麥漬害和棉花爛種等現象。江南春季連陰雨對水稻育秧不利,易發生爛秧;此外,對已播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也常常造成爛種死苗;並影響油菜的開花受粉,及角果發育不正常,降低產量;有時影響小麥孕穗,造成大面積不孕或子實質量低劣。在收穫季節出現連陰雨,能造成油菜、大小麥、水稻、花生等發芽黴爛,棉花爛鈴僵瓣,紅薯腐爛等。初夏、秋季連陰雨對夏收、秋收不利,穀物不易曬乾而易發芽黴爛。雖然連陰雨常常與其發生季節所相伴的温度條件和降水強度等組合產生不同的危害,但其顯著的特徵為陰雨寡照,因此,連陰雨的指標往往包含雨日和日照兩個方面。一般按發生時間劃分為季節連陰雨,其中3-5月為春季連陰雨,6-8月為夏季連陰雨,9-11月為秋季連陰雨。吳洪顏等將3月1日-5月31日定義為長江中下游春季連陰雨的出現時間,採用連陰雨標準為:①連續7天以上日降水量≥0.1mm的連續降水時段;②時段日降水量≥0.1mm的天數與總天數之比≥70%,無雨日的日照時數<5小時,總降水量≥10mm;③連續3天無雨作為連陰雨結束。滿足其中①或②即為連陰雨。利用上述標準對1961-1999年江蘇省春季連陰雨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春季連陰雨累計日數、總降水量與夏糧產量呈顯著負相關關係,且連陰雨累計日數≥30天時,夏糧減產非常明顯,這種情況的發生概率達59.1%。
由於氣候與作物佈局不同,各地根據當地的天氣氣候條件與農作物生長髮育規律制定的連陰雨指標略有差異。例如,黃土高原西部的甘肅連陰雨指標為連續陰雨日數≥5天,過程降水量≥15mm(允許其中1天微量降水或無降水,但過程開始或結束日當日降水量必須≥0.1mm);日平均雲量≥8成。同時滿足以上條件者為一次連陰雨天氣過程。江淮地區的安徽將連續3天或3天以上有降水(日降水量≥0.1mm,不包括霧、露、霜量)作為一個連陰雨(雪)過程;在大於3天的連陰雨(雪)過程中間,允許一天無降水,但該日日照<2小時;在連陰雨(雪)過程中間,允許有微量降水,但該日日照<4小時。地處江南西部地區湖南連陰雨指標為3月1日-10月31日期間,日降水量≥0.1mm連續7天或以上,且過程日平均日照時數≤1小時;輕度連陰雨的連陰雨天數為7~9天,中度連陰雨的連陰雨天數為10~12天,重度連陰雨的連陰雨天數為13天或其以上。重慶地區連陰雨指標為出現連續5天或其以上陰天,無日照,其中任意3天白天降水量≥0.1mm,則定為一次連陰雨天氣過程;全市有10站以上出現連陰雨即為一次區域性連陰雨,有20站以上出現連陰雨即為一次大範圍連陰雨,有30站以上出現連陰雨即為一次全市性連陰雨。
針對不同農時和農事階段,各地又對連陰雨有不同的定義,例如京津地區將小麥接近成熟及收穫打場時期出現連續3天或其以上的降水天氣,總降水量≥40mm,定為麥收連陰雨指標,又按其寡照日數分為輕、重二型。其中,重型:連陰雨過程期間連續3天或其以上日照時數≤6小時;輕型:過程期間連續1~2天日照時數≤6小時。而安徽則定義發生時段為5月下旬-6月中旬的夏收“爛場雨”指標為:一次降雨過程連續雨日≥5天,且過程降水量在50mm以上;同時,雨日≤4天,但過程降水量較大(至少有一個暴雨日)產生嚴重洪澇災害使得小麥受到較大損失的,也列入“爛場雨”之內。在陝西秋季連陰雨被稱為秋淋,規定8月下旬—10月中旬期間,日降水量≥0.1mm,連續降雨日≥4天,總降水量≥20mm,為一次連陰雨過程。綜合考慮秋季連陰雨持續時間、出現次數、降水量合計等因素,劃分為弱秋淋、中秋淋和強秋淋,其中:秋季出現1~2次短連陰雨過程,降水量合計≤40mm,為弱秋淋;秋季有≤2次中等程度的連陰雨過程,40mm<降水量合計≤80mm,為中秋淋;秋季出現≥3次中等程度的連陰雨過程或≥1次長連陰雨過程,降水量合計>80mm,則為強秋淋。

連陰雨防禦對策

(1)空調降濕
連陰雨天要儘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特別是家裏有過敏體質者。必要時可用吸濕器或乾燥機降低室內濕度。空調房間更要注意通風,長期使用空調而不通風,躲藏在空調器內的黴菌也會繁殖。
(2)衣物保管與食物保存
室內黴菌可在衣物、皮革、傢俱、儀器、家電的表面大量繁殖,應做好物品特別是衣物的防黴。衣物必須徹底晾曬或烘乾才能入櫃貯存。防黴防蛀劑應吊掛於衣物上方約10 cm處,使有效成分充分揮發。連陰雨天應儘可能少開貯物箱門,以免吸濕性較強的棉、麻、絲、毛等織物黴變。棉毛衫褲等衣物不宜裝在塑料袋中,以免濕氣集聚引起黴變。
不要食用被黴菌污染的食物,有的黴菌還會產生毒素,誤食黴變食物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有些黴菌毒素還可致癌。把食物放在冰箱冷藏可抑制黴變,但時間太長也會黴變,因為有些黴菌是耐低温的。
(3)自我調節與保健
陰雨天缺少陽光使人心情壓抑情緒低落,要注意調節情緒,擁有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情。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利體內濕氣和熱量的散發。飲食宜清淡少油膩以利消化吸收。高血壓等疾病患者在連陰雨期間,要注意自我保健,飲食起居要有規律,並按醫囑服藥。

連陰雨實例

中國天氣網訊 “往年這段時間應該是廣州一年中最舒服的季節,秋高氣爽,舒適宜人,今年全被陰雨攪黃了”廣州市民屈小姐抱怨道。據統計,截至今天(12月5日),廣州已經連續16天出現降雨。
據廣州氣候中心消息,今年11月,廣州降水量156.2~197.3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各區市顯著偏多3~4倍,其中花都、從化、廣州、增城的降水均為建站以來歷史同期最多,番禺也為建站以來第2多。與常年同期相比,降雨天數各區市均偏多7~10天。從11月20日開始至今天,廣州已經連續16天出現降雨。
據專家介紹,廣州之所以連續出現陰雨是因為11月以來,孟加拉灣和南海的暖濕氣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導致廣東上空水汽比較充足。同時,北方冷空氣階段性南下入侵廣東。這種強度不強的冷空氣到達廣東後,在異常偏強的暖濕氣流配合下導致持續性的降水。另外,副熱帶高壓明顯加強、西伸,有利於來自南海上空及孟加拉灣地區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在廣東交匯,造成降水異常偏多,天氣濕冷。
不過陰雨天氣即將告一段落,明天開始廣州將迎來久違的陽光,未來幾天都將以多雲天氣為主。不過冷空氣頻繁,氣温依舊較低,請公眾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老人、兒童和體弱病人需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影響。雨霧時能見度較差,請注意交通安全。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