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连声

[lián shēng]
连续应答的汉语词汇
连声是汉语中表示声音连续性的词汇,核心语义包含"一声紧接一声"和"声音应和"两种解释。该词汇常见于成语结构,如"喏喏连声""一迭连声",体现应答行为的连贯性与声音的密集性特征。在古籍文献与现代汉语中,"连声"既可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也能通过叠词构成固定短语,其语法功能涵盖状语、定语等多种形式。其语义包括"一声紧接一声"和"谓声音应和" [1]。元代关汉卿《金线池》、清代《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均包含该词汇的典型用例。
拼    音
lián shēng
词    性
动词短语
结构类型
偏正式复合词
常见用法
作状语修饰应答行为
近义词
迭声、频呼
反义词
默然、缄口

语义解析

播报
编辑
"连声"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义项:
  1. 1.
    表示声音的连续性特征,指代高频、密集的言语行为,如"连声道歉"中体现的持续发声状态 [1]
  2. 2.
    描述不同声音间的呼应关系,常见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场景,如《金线池》中'喏喏连声'展现的应答互动
这两个语义维度共同构成该词汇在汉语表达系统中的完整功能,既强调单一主体的持续发声,也涉及多主体间的声效呼应。

语法功能

播报
编辑
作为汉语特色词汇,"连声"在语句中主要承担以下语法功能:
  • 状语使用:修饰动词以强化动作的连续性,例如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中'喏喏连声,告别而去'的典型用法
  • 定语应用:限定名词中心语,如现代汉语中'连声的呼唤'表达持续呼叫状态 [1]
  • 独立谓语:在省略动作对象的语境下单独使用,如"他听闻消息后连声惊叹"的表述方式 [1]
这种多功能性使其既能适应古典文学的精炼表达,也可满足现代汉语的多样化表述需求。

成语关联

播报
编辑
"连声"作为构词成分参与形成多个固定成语,形成特有的语义矩阵:
  • 喏喏连声:出自元代戏剧作品,形容恭敬应答的连续状态,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喏喏连声'为此类用法的典型例证
  • 一迭连声:强调语速急促与声频密集,清代《孽海花》中"一迭连声喊伺候"展现紧急情境下的言语特征
  • 诺诺连声:与'喏喏连声'构成近义关系,均表示恭顺应答的连续性,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及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用例佐证其实际应用
这些成语通过声音的持续性特征,构建起汉语表达体系中关于言语行为的形象化描述范式。

历时演变

播报
编辑
从历时语言学视角观察:
  • 元代定型期:戏曲文学推动该词汇的定型化,关汉卿作品中出现的"喏喏连声"标志着其在艺术语言中的成熟应用
  • 明清发展期:话本小说扩展其使用场景,《三侠五义》中"一迭连声"的表述方式印证该时期词汇功能的延伸
  • 近现代转型:20世纪文学作品中保持核心语义的同时,衍生出'连声道歉'等新搭配模式,反映语言的时代适应性 [1]
这种演变轨迹体现出汉语词汇在保持核心语义稳定性的同时,持续进行语用创新的特点。

语用特征

播报
编辑
当代汉语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 礼节性应答:如会面时的"连声问好",体现交际礼仪中的连续性声音表达 [1]
  • 情绪化表达:激动状态下'一迭连声'的表述方式,强化情感传递效果
  • 专业性语境:客服行业'连声致歉'的职业用语,展现标准化服务话术特征 [1]
在跨文化交流层面,"连声"体现的连续性发声特征与西方语言中的重复副词(如英语"repeatedly")存在语义对应,但更强调声音本身的连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