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翹根

鎖定
連翹根,中藥名。為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的根。分佈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現有栽培。具有清熱,解毒,退黃之功效。常用於黃疸,發熱。
中文學名
連翹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捩花目
木犀科
連翹屬
連翹
採收時間
秋、冬季
用    量
內服:煎湯,15-30g

連翹根入藥部位

根。

連翹根性味

味苦,性寒。

連翹根歸經

歸肺、腎經。

連翹根功效

清熱,解毒,退黃。

連翹根主治

黃疸,發熱。

連翹根相關配伍

治傷寒瘀熱在裏,身發黃:麻黃(去節)二兩,連軺(連翹根也)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個,赤小豆一升,大棗(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切)二兩,甘草(炙)二兩。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連翹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連翹根採集加工

秋、冬季挖取根部,洗淨,切段或片,曬乾。

連翹根形態特徵

連翹,又名連、異翹、蘭華、折根、軹、三廉、連草、大翹、黃花杆、黃壽丹、黃花樹、黃鏈條花、黃花條、黃綬丹。落葉灌木。小枝土黃色或灰褐色,略呈四稜形,疏生皮孔,節間中空,節部具實心髓。葉通常為單葉,或3裂至3出複葉;葉柄長0.8-1.5cm,無毛;葉片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2-10cm,寬1.5-5cm,先端鋭尖,基部圓形至楔形,葉緣除基部外具鋭鋸齒或粗鋸齒。花通常單生或2至數朵着生於葉腋,先於葉開放;花梗長5-6mm;花萼綠色,裂片4,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邊緣具睫毛;花冠黃色,裂片4,倒卵狀橢圓形,長1.2-2cm,寬6-10mm;雄蕊2,着生在花冠管基部;花柱細長,柱頭2裂。蒴果卵球形,2室,長1.2-2.5cm,寬0.6-1.2cm,先端喙狀漸尖,表面疏生瘤點;果梗長0.7-1.5cm。花期3-4月,果期7-9月。

連翹根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灌叢、疏林及草叢中。分佈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現有栽培。

連翹根現代應用

現代多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腎炎水腫等。

連翹根相關論述

《本經逢原》:“專下熱氣。治濕熱發黃。”

連翹根附註

論連翹根於連翹功用並同:張錫純:“其性與連翹相近,其發表之力不及連翹,而其利水之力則勝於連翹,故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以治瘀熱在裏,身將發黃,取其能導引濕熱下行也。”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 2.    冉先德 .《中華藥海》 :哈爾濱出版社 ,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 ,2013年
  • 4.    郭國華.《臨牀中藥辭典》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