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線

(1993年康泰納仕集團創辦的雜誌)

鎖定
《連線》是世界著名雜誌,美國1993年(癸酉年)創刊。是一份科技類月刊雜誌。
中文名
連線
外文名
Wired
出版時間
1993年
出版社
康泰納仕集團
出版地
美國
類    別
雜誌

連線WIRED 連線

曾經被視為是新經濟雜誌一員的《WIRED》如今證明了它更重大的貢獻在於培養了一大幫“技術派”,這本雜誌崇尚無線技術及數碼並長期堅持此道,實在值得大批數碼熱血青年的熱烈追捧,文化評論家已經把它等同於1960年代由《滾石》帶動的一代。
美國《連線》(Wired)是一份科技類月刊雜誌,創刊於1993年,着重於報道科學技術應用於現代和未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對文化、經濟和政治都有較深的影響。該雜誌隸屬於美國期刊巨頭康泰納仕集團。 [1] 

連線發展歷程

1988年,37歲的路易斯·羅塞託(Louis Rossetto)從荷蘭跑到舊金山,尋找可能的出版雜誌的途徑。這個時候的他沒有經驗、沒有擔保、沒有信用、沒有關係。他什麼都沒有,除了兩個信念:數字文化是一場革命,以及,要為這場革命辦一本酷雜誌。這個熱衷於情色文學、早年間甚至跑到羅馬去瞻仰情色巨片《卡里古拉》的拍攝場地的人簡直像個瘋子。
在1993年之前,計算機期刊的出版被Ziff-Davis、IDG、CMP等巨型出版集團壟斷,其時,計算機出版物如同自然科學期刊一般,只是負責傳遞當前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主旨嚴肅、行文深澀、面目可憎。1993年1月,路易斯·羅塞託在幾位風險投資家的資助下,和妻子簡·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一起成功地將《連線》帶到世上。由此,他們創造了整整一代新興的電腦出版物,他們讓科技戀物癖也變成了一種時髦。
《連線》存在的惟一前提是:計算機革命將深刻改變人類生活,因此這本雜誌完全是從人——而非技術——的角度來探討技術,以及技術對政治、文化、社會和倫理道德帶來的衝擊。
《連線》的文章主題涵蓋各個方面,從美國政府訴微軟壟斷,到電子音樂家的生活,從數字鴻溝到網絡禮儀。《連線》對數字時代的思考也充滿了哲學意味,關於知識產權,關於人們日益縮短的注意力,關於新媒體的未來。
1998年6月15日被Condé Nast收編後,《連線》卻開始逐漸遠離其慣有的宏大主題將重點更多地放在了互聯網時代的商業上。推出“連線指數:推動了新經濟的40家公司”。《連線》的改動,告別了以往在設計和編排上的混亂感,同時也意圖用更多的商業報道把自己裝扮得更成熟。
2001年安德森認為,惟一的出路就是:迴歸本源,回到羅塞託創辦《連線》之初的那條路上去。安德森找到了路易斯·羅塞託,把他請回來當顧問,然後對雜誌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從欄目到設計,雜誌力求恢復最初的風格。同時,為了保持《連線》獨特的視覺特色,明亮的色彩、濃重的前衞氣息依舊是《連線》意圖突出的氣質,但卻棄用了早年間常用的熒光效果,正文易與廣告混淆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花花綠綠的MTV風格的拼接版式也被改掉,用色更大膽,但也更專一,同時還顯得更具親和力,而非一派精英氣。因此,雜誌的讀者羣也要相應擴大,安德森要在一切看得到《滾石》的地方看到《連線》的身影。“我們要擁抱那些自認為不太會閲讀科技雜誌的讀者。”安德森的成功改革再次印證了《連線》的旺盛生命力。
《連線》封面文章:是時候“山寨”中國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