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城拳

鎖定
連城拳,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的地方傳統拳術,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連城拳”流傳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全境及上杭、長汀、清流、寧化、永安、明溪、沙縣等周邊地區,民國初期還傳播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連城拳”又稱“連城少林拳”或“少林獨門拳”。它以急促凌厲、舒展大方見長,擅用短勁,以防為主,以靜制動;動作以斜身(側身)為主,身靈步活。其內容有單鈎、雙鈎、花鈎、捆手、七拳、單提、四門拳、心安拳、老花拳、猛虎跳牆、八步纏獅、蛤蟆覓水、老虎伸腰等;在器械方面則以棍為主。 [1] 
2009年5月31日,“連城拳”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33。 [4] 
中文名
連城拳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保護單位
連城縣文物與非遺保護中心
申報地區
福建省龍巖市
批准時間
2009年5月31日
項目編號
Ⅵ-33

連城拳歷史淵源

連城縣是“全國武術之鄉”,練拳習武歷史悠久。據《連城縣誌》記載,連城拳自宋代起就廣為傳播。自宋代端拱年間,連城隔田村黃姓第三代後人九四郎至河南登封少室山(即現嵩山少林寺)隨蔡、董、孫三僧習少林拳法數年,後於淳化三年返梓教習族人,得以世代相傳。
在漫長的拳法演變過程中,該拳受到南方民風、身體特點、地域環境等因素及其他武術流派的影響,故南北武術之長兼而有之。
至清順治十七年隔田拳師黃思煥創造出別具一格的“連城拳”。清代中葉經黃觀傑等人在實踐中精益求精,使武術套路更加精煉、充實完善。清代中葉以後,“連城拳”還融入舞獅表演。後歷經黃文祥、黃士昌和黃宇莪等相傳迄今共34代。 [1]  [3] 

連城拳武術特色

連城拳主要特徵

1、以靜待動,後發制人。連城拳主張以靜待動,不輕易出手,認為動則氣浮,靜則神定,必須讓敵人先動手,然後伺機反擊,即在敵人舊力已過,新力未來之時進行反擊最易取勝。方法有守中攻、躲閃攻等。
2、防守嚴密,短打為主。連城拳講究自保,防守意識強,可以説是招招設防,步步思守。其防守動作無論格、封、攔、截均講究抖勁,制動性很強。防守均系一發即收,利用身體的閃軀,呑挺和兩手的防守,最忌動作大,門户空,認為無守無攻,守為攻上,先守後攻,攻則兼守,做到守時思攻敵,攻中顧守擒。進攻時拳勢猛烈,手隨足行,快速力猛,挨身肘發,近身短打。
3、手法豐富,周身似手。連城拳在演練中除講究手腳並用外,頭、肩、肘、胯、膝等部位也可攻可守,變化多端,故曰:“七臂”並用。其進攻方法頗多,有頭擊,肩撞,肘靠,胯擠,膝頂,拳打,腳踢等法。其架式沉宏,以中下盤為主,身拙步健,運手莫測。
4、擊打精準,善攻要害。連城拳在實戰中注重攻擊對方的腋部、心、腹及兩脅、下襠等要害處,以求達到一招制敵的效果。 [1] 

連城拳基本套路

連城拳內容豐富,系統完整,有拳術、器械、對練等幾十個套路。拳術套路有:單勾、四門拳、蛤蟆覓水、綑手、老虎伸腰、心安拳、老花拳等。器械套路以棍為主,有大陣棍、老棍、大峯棍、趕狗棍等。另外還有大刀、雙刀、山字耙、鐵尺、勾連槍、凳術等。對練套路有:對練拳、對練棍、棍對耙、棍對勾連槍、棍對大刀、棍對凳、棍對鐵尺等。 [1] 

連城拳拳法步法

連城拳手型、手法有平拳、姜拳、柳葉掌、勾、指等。步型、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撲步、跪步、單蝶步、蓋步、叉步等步型和躍步、墊步、擊步等步法。 [1] 

連城拳練習要領

連城拳演練中的發勁動作要求根在兩足,勁在腰間,起於腳,發於腰,催於肩,順於肘,達於手。利用足的蹬頂、腰的擰轉、肩的前送發勁。要求腰腿身手的勁力貫串一氣,不可鬆懈,做到輕而不浮,沉而不僵。運手務柔,着手須剛。它有長拳發勁時的剛柔相濟,又兼有南拳擅短手,勁力突出,拳勢激烈的特點。在運動中,連城拳的身法亦講究呑吐浮沉,左閃右躲;在演練中要做到頭似波浪,腰似楊柳,眼隨手動,身靈步活,剛柔相濟,認為必須象猿猴般靈敏快捷,呑吐自如。連城拳與其他南拳不同的是步快身活,行走如風,在做弓步、馬步、撲步、虛步、蓋步、叉步等多種步型以及墊步、縱步、擊步等步法時要求進如捲風掃柳,退似敗葉隨風,要求架子適中,使自己進方便,退自如,做到來無蹤,去無影。 [1] 

連城拳相關器具

相關器具有棍、雙刀、山字耙、鐵尺、勾連槍、鐧、雙劍、七星耙、凳、盾牌等。
連城拳的器械中,較為獨特的器械的是連城棍。它的棍法既豐富又細膩,有破、劈、攔、格、刺、挑等,在演練中身法講究直背含胸,步法迅急,攻勢猛烈。
板凳夜是連城拳中一件獨特的器械,它的動作簡練,運用自如,兇猛奔放,實戰性強。 [1] 

連城拳主要拳譜

拳譜主要有《隔田武譜》《連城拳·拳械錄》《連城巫家拳》《武藝書》等。 [1] 

連城拳傳承保護

連城拳傳承價值

研究價值:連城拳被譽為福建省八大拳種之一。它急促凌厲、舒展大方,不僅具有嵩山少林拳流派的精華,更有南方眾家拳法的專長,體用兼備,風格獨特,具有研究價值。
實用價值:連城拳實用價值頗多,表現在其防守的嚴密,發勁的雄厚。短打的特點頗似南派,而步法的快速,身法的靈巧,手腳的並用又兼有北派之長,是一風格獨特,歷史悠久的拳種,有利於廣大人民羣眾藉以強身健體及防身之用。
保護與開發價值:連城武術,尤以獨具風格、堪稱武林奇葩的“連城拳”而聞名於世,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1] 

連城拳傳承人物

黃炎林,男,1970年4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連城拳”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2]  “連城拳”第三十四代傳人、中國武術協會授予的武術六段、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稱號的新一代連城拳傳人。 [6] 
黃奎詳,2012年6月由龍巖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連城拳”。 [6] 

連城拳主要流派

連城拳又稱連城獨門拳,其主要流派,一為隔田黃家拳,一為洋地巫家拳。
隔田黃家拳:據記載,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連城南田村(今隔田村)黃九四郎護送巡檢張某回河南,被保薦於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孫三武僧習練少林功夫,藝成回鄉,傳授族人。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連城拳師黃思煥到浙江經商,結識拳師黃百家及王徵南,三人切磋交流,編創了一套獨具風格的拳術,此即南田黃家拳。
洋地巫家拳:巫家拳由清乾隆年間連城姑田洋地村拳師巫必達首創,亦剛亦勇,兼有少林拳與內家拳的特點。 [5] 

連城拳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5年,“連城拳”被存入國家武術文庫,成為國家體委核定的正式拳種之一。 [6] 
衍生作品
連城還組織撰寫出版了《連城拳·拳械錄》《連城巫家拳》等圖書。 [6] 
參考資料